听朋友说,AI已神奇的不得了了。写年终工作总结那是神器。试了试,确是不错。大概是同类同气吧——所谓机械味。
年末了,试了试豆包写古诗词,词堆砌组合的不错,但一闻机械味还是挺重的。也恍然现在的短视频中的斗诗出处原来在此。
AI会取代很多东西,这是人类可以遇见的未来。但AI能取代个体与个性的审美吗?我认为,独特审美可能是未来AI留给人类不多的慰藉了。
没有美,毋宁死!
卜算子-岁末【许子】年尽又新年,年夜听春雨。不见伊人空见春,对影茶低注。(另本作:年宴酒深注)
年前各东西,年后思千缕。雨打梅花点点愁,年事随风去。
AI生成的诗配画
读改朱敦儒《卜算子·除夕》:
江上见新年。年夜听春雨。有个人人领略春,粉淡红轻注。
深劝玉东西,低唱黄金缕。捻底梅花总是愁,酒尽人归去。
(朱敦儒(1081年一1159年),字希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
以下是豆包AI对《卜算子·除夜》【许子】这首词的评价,程式化一目了解,但这是不是意味着机器人会审美呢?
1. 意境营造方面:
• 孤独惆怅的氛围:词中通过描写除夕夜听春雨、不见伊人的情境,营造出一种孤独、惆怅的氛围。春雨在诗词中往往带有一丝哀愁和静谧的氛围,在除夕夜这样本该热闹团圆的时刻听春雨,更凸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如“不见伊人空见春,对影茶低注”,描绘了词人在新春之际形单影只,只能对着自己的影子独自品茶的场景,将孤独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 情景交融的手法:以景衬情,雨打梅花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愁绪。梅花通常是高洁、坚韧的象征,但在这首词中,“雨打梅花点点愁”,冰冷的雨水打在梅花上,使梅花也染上了愁意,词人借梅花的愁态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愁苦,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2. 情感表达方面:
• 思念之情深切:“年前各东西,年后思千缕”直接表达了词人对某人的思念之情。年前与伊人分别,年后思念如缕,这种对思念的表达直白而强烈,体现出词人对感情的珍视以及分离后的痛苦。在除夕这个特殊的节日里,思念之情被进一步放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 情感基调的变化:整首词的情感基调从除夕夜的孤独,到对伊人的思念,再到最后“年过随风去”的感慨,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将词人在特定节日里复杂的情感变化细腻地展现出来。
3. 艺术手法方面:
• 用词简洁精准:全词语言简洁明了,用词精准。如“空见春”的“空”字,生动地表现出词人在新春时节,虽看到了春天的景象,但内心却因伊人不在而感到空虚的状态;“对影茶低注”的“低”字,形象地描绘出词人低头品茶的动作,同时也暗示了词人低落的情绪。
• 韵律节奏优美:作为一首宋词,其韵律节奏具有一定的美感。在韵律上,符合宋词的格律要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一定的音乐性,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4. 主题深度方面:
• 传统节日与个人情感的结合:以除夕这个传统节日为背景,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之相结合,使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内涵。除夕是阖家团圆的节日,而词人却独自一人,这种反差更加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节日里那些孤独者的关注和思考。
总体而言,这首《卜算子·除夕》在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主题深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特色和价值,是一首能够打动人心、引发共鸣的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