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元年九月,刚过15岁生日的明世宗朱厚熜娶下发妻陈氏。此后在嘉靖七年和嘉靖十三年,他又两次重新册立皇后。那么世宗对他的三任妻子分别是什么态度,她们各自又是什么结局呢?
虽然世宗的大婚受大礼议的影响,搞得很仓促,也挺憋屈(全程都是张太后操作,世宗母子完全插不上手)。但皇帝在此后几年里,并未将相关“负面情绪”带入夫妻生活中。
完婚次月,世宗授陈皇后父陈万言锦衣卫都督同知并赐第黄华坊。次年七月,世宗不顾科臣谏言,命工部费银三十余万两为岳父营建新宅。接近在年末册封陈万言泰和伯,其子陈绍祖尚宝司丞。除此之外对于陈万言的各种乞赏,也基本是有求必应。
看似皇帝对元后恩宠有加,其实只是世宗的隐忍或者说是陈皇后悲剧的开始。
嘉靖七年九月下旬,有孕在身的陈皇后于乾清宫陪侍世宗。张、方二妃为帝后进捧新茶,世宗一时将目光凝聚在这两位新宠身上。陈皇后心生醋意,摔杯起身欲离。结果世宗大怒,当众厉声责骂陈后,致陈后因惊恐而血崩流产。
陈万言听闻女儿病重,数次上奏请求世宗允许自己或陈氏之母入宫探视。世宗不但拒绝,还给陈万言扣了顶欲行不轨的大帽,“朕惟外戚自古未有入宫禁,假以视病为言,多有窥视朝廷者”。
虽然世宗专门下谕强调“已命医用心调治”,但陈皇后还是在十几天后(十月初九)撒手人寰。对于发妻的亡故,世宗表现得也非常冷漠。首先他以不冲撞两宫皇太后为由,要求丧仪从简,自己也不着丧服。
阁臣张璁、礼部尚书方献夫等纷纷劝谏不可如此,“臣等何忍令后日史臣书曰天子不成后服,自皇上始”。世宗不仅不以为然,还斥责他们不知“孝为百行之先”。就这样陈皇后被以妃嫔之礼葬于袄儿峪、也未入庙受祀,还被世宗按了个恶谥“悼灵”。
世宗为什么对发妻的态度大逆转呢?一个月后,他与张璁谈论册立新后事宜时透露了原因。
君子所配,必求淑女。而君长所配,尤不可不慎择。前者初婚之期,皆是宫中久恶之妇所专主,而日夜言之圣母,圣母未有察而。
《国朝典故·卷三十五》
因为世宗的大婚是张太后(孝康敬皇后)一手操办,陈氏也是张太后选定的。世宗之前善待陈氏只不过是示弱于张太后,只是为了隐忍而已。如今获取大礼议的胜利,特别是彻底摆脱张太后的掣肘后,自然不愿意再厚待陈氏了。
而且陈氏怀孕,更让世宗容不下她,他不会给张太后的人诞下嫡长子的机会。年轻的皇帝对自己的毒辣,也表现出一丝不安。在和张璁谈论中宫时他自责称,“德无一线而动多愆违,身承祖宗之位,遂使嫡配遽丧,储嗣延违未立,每思至此,实切忧惶”。
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世宗晋封顺妃张氏为后。原因在册文中一目了然,这个妃子是其生母蒋太后选中入宫的,“往奉圣母所简册以为妃,侍朕以来克尽礼道”。换句话说这次册立就是在针对张太后,表明内廷已经换了天。
明世宗因起身于礼仪,所以也成了明朝最重视、也是最爱捣鼓礼仪的皇帝。他的捣鼓,就给皇后折腾出很多事情。
例如嘉靖九年为表示重视农桑,在世宗的授意下折腾出了一套非常繁琐的治蚕之礼,分亲蚕礼和治茧礼两部分。全部弄完得十几天,皇后还需在宫廷和北郊祭坛之间往返奔走 …… 其它三殿(奉先、奉慈、崇先)日常行礼,节令、忌辰等皇帝告祭九庙时皇后也得陪着。
注:世宗最初每日都至三殿行礼,后觉得太累改为每月朔望亲赴,其它时间皇后代行。
受儿子的影响,蒋太后也爱上了礼仪,同样也给皇后倒腾出很多事。例如她编撰了一本《女训》后,张皇后每月初六就得率宫中妃嫔聆听太后训诫,然后在十六日和二十六日组织和监督宫中所有女官就太后的训诫展开学习 …… 可以说嘉靖的皇后,是明朝最“辛苦”的皇后。
为了迎合这对母子,张皇后不但毫无怨言的一一迎奉,也约束、告诫自己的家人在外不可越次(史料中无其家属不法、请求封赏的记录)。但这些并不能换来平安,张皇后忘记了她被册立为后的原因。
嘉靖十二年末,在后廷已经完全失权、失势的张太后,为了救被打入死牢的两个弟弟(昌国公张鹤龄和建昌侯张延龄),找到自己“媳妇”哀求她能够帮忙向世宗求情。虽然知道丈夫待人刻薄,但为人宽厚的张皇后还是抵不住婆婆的泪水。
说者谓建昌侯张延龄坐罪当死,昭圣太后乞哀于废后,后乘新正侍上宴,微及其事。上震怒,立褫冠服鞭挞之,斥谴以去。本月初八日,即下诏册封德妃方氏为皇后,盖圣心先定久矣。
《万历野获篇·卷三》
张皇后等到春节宫中大宴,趁着皇帝酒酣高兴之时,婉言向世宗提及此事。但皇帝的反应出乎所有人预料,他立即命内侍剥去皇后冠服,并亲自执鞭当众抽打责罚皇后。嘉靖十三年正月初六,世宗以“不敬不逊 … 如此之妇,焉克承乾”下诏废皇后张氏,真是妻子如衣服。三年后张氏于冷宫,默默死去。
由于熟悉流程,世宗第三次立后非常快。张皇后被废两日,世宗即下诏册立德嫔方氏为皇后。方皇后吸取了前两任的教训,在宫中对世宗所为一概不论,只求自保,但她架不住世宗“帮”她搞事。
世宗步入中年后开始痴迷修仙,为尽快得道他采信方士蓝道行之言,命宫中女官为其“采露”以助修行。
其实采露很简单,就是每日凌晨至御花园采收树木上凝聚的露水。但这个活是个苦差事,宫女们很早就得起床准备,而且采完之后也不能休息还得继续完成宫中的其它活计。长此以往,特别是冬天就很容易让宫女因过劳而病倒。
由此采露很快就演变为对失职宫女、失势嫔妃的处罚和欺压。或者说被安排采露工作,就意味着在宫中基本无出头之日并沦落至最底层,所以被安排采露的女官们怨气也会越来越大。
王宁嫔就是典型的例子,她原本因懂文辞、善迎合上意而被世宗宠幸。后世宗移情至新宠端妃后,她又因表露嫉意被世宗杖责并罚采露。一下从天下跌入底层,哪能没有怨言?
嘉靖二十一年在王宁嫔、宫女杨金英和邢翠莲的鼓动下,十几名采露女官决定弑君报仇。十月二十一日世宗留宿端妃宫中,趁着世宗酣睡、端妃带人至御膳房备膳,十几个宫女一拥而上准备勒死世宗。
由于紧张,绳套打成了死结,世宗被久勒不得死。又由于紧张害怕,宫女张金莲偷偷跑至方皇后处告密,方皇后急带内侍救驾,世宗才得以活命。大难不死的世宗被吓得心绪难宁,就让方皇后负责审捕弑逆宫婢及同党。
王宁嫔被捉后,心知无法脱罪就故意攀附端妃以求报夺宠之仇。方皇后则故意不戳穿王宁嫔的谎言,也不理睬端妃的喊冤。仅凭王宁嫔的口供,就将端妃及其侍女列为同谋并审结上报。
还在精神恍惚中的皇帝,当即下令将相关人等全部凌迟处死。次日十六名宫女被押赴西市当众凌迟,端妃和王宁嫔因属皇帝女眷则在宫中行刑。
待世宗冷静下来之后,他虽然感激方皇后的救驾之恩,但也觉察到方皇后有意利用事端除掉端妃。因为养育了皇长女而且正得宠的端妃根本就没有弑君的动机,而且世宗询问参与审讯的司礼监太监张佐后,也知晓了方皇后故意隐瞒端妃喊冤之事。
但是刑罚毕竟是自己拍板的,世宗的性格导致他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所以他选择了隐而不发。但宫变后世宗不再召幸方皇后,也不再驾临坤宁宫。方氏等若于守活寡了,只是世宗的报复并不止于此。
嘉靖二十六年十一月,大高玄殿(世宗为自己修建的道观)突发火灾。嘉靖逃出后集合侍从至露台祈祷,中官请求率人至皇后居处救火,世宗不允。最终方皇后虽然侥幸未死,但被重度烧伤。痛苦挣扎十几天后,还是不治身亡。世宗则以“后救我,而我不能救后”,告慰亡妻。
不过方氏死后却享受了陈皇后、张废后未得的殊荣,“以元后礼葬之”,这并不是世宗良心发现。
嘉靖二十年,世宗让自己生父升祔太庙并独占一室,但他怕自己驾崩后朝廷以给他腾位置为由又将其父移出太庙。嘉靖能想到的办法就是提前在太庙为自己准备好位置,以绝后人祧庙之议。
而明朝元后享有一项特权待遇 – 袱庙(随丈夫入祀太庙),所以嘉靖发现自己的亡妻还有可利用价值,代表他先去太庙里占位置。那为啥不让她发挥余光余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