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深一度# 2024第N种回顾方式
56岁的张女士(化名),觉得人上了年纪,身体大不如前,骨头也变得脆弱,稍不注意就容易骨折,运动对自己来说是件危险的事,所以一直对运动敬而远之。
每天除了简单的家务,大部分时间都在沙发上度过。直到有一天,张女士在小区散步时,看到几位同龄人正精神抖擞地打着太极拳,动作行云流水,脸上洋溢着健康的红润。她十分惊讶,自己平时稍微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而这些经常运动的老人却活力满满。
这件事让张女士心里泛起了嘀咕:难道运动真的有这么神奇?运动到底对身体有什么影响?坚持运动和从不运动的人,到底有多大区别?

其实,在我们身边,像张女士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对运动存在误解,认为运动只是年轻人的事,或者觉得运动太麻烦、太累。但实际上,运动对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它不仅能改变我们的身体,还能影响我们的心理和生活。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坚持运动”与“从不运动”的人,到底有哪些区别 ,相信看完之后,你会对运动有全新的认识。
一、“坚持运动”与“从不运动”的人,区别在哪?在健康意识日益提升的当下,运动的话题始终热度不减。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两类人:一类是将运动融入生活,坚持锻炼的人;另一类则是能坐着绝不站着,从不运动的人。这两类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究竟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第一,从身体机能的角度来看,坚持运动的人,心血管系统功能往往更为强大。
运动时,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以满足身体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久而久之,心肌得到锻炼,变得更为强壮。这就如同经常锻炼的肌肉会更发达一样,心脏的泵血能力增强,每次跳动能够输送更多的血液到全身。
例如,长期坚持有氧运动的人,静息心率可能会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心脏在休息时不需要过于频繁地跳动就能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减轻了心脏的负担。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血管的弹性,降低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进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
与之相比,从不运动的人,心脏缺乏锻炼,泵血能力逐渐下降。血管也更容易因脂肪堆积而变得狭窄、僵硬,患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第二,呼吸系统方面,坚持运动者也具有明显优势。
运动过程中,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这使得肺部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扩张和收缩训练。

就像经常拉伸的弹簧,弹性会更好,肺部的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都能得到显著提升。经常运动的人,肺活量通常较大,能够更高效地摄取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以长跑爱好者为例,他们在运动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呼吸节奏,为身体提供充足的氧气,支撑长时间的运动。
而从不运动的人,稍微进行一些体力活动,就可能气喘吁吁。这是因为不运动的人,他们的肺部功能较弱,无法快速适应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变化。

第三,肌肉骨骼系统同样深受运动的影响。
坚持运动能够有效增加肌肉量,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运动时,肌肉纤维不断受到刺激,发生微小的损伤,随后身体会对这些损伤进行修复和强化,使得肌肉变得更加粗壮有力。
同时,运动还能促进骨骼的新陈代谢,增加骨密度。对于老年人来说,适当的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症,降低骨折的风险。
像经常进行力量训练的人,不仅身材更为挺拔,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完成一些体力任务时会更加轻松,如搬运重物、上下楼梯等。
相反,从不运动的人,肌肉会逐渐萎缩,力量减弱,骨骼也会因缺乏刺激而变得脆弱。容易出现腰酸背痛、关节疼痛等问题,甚至连一些简单的日常活动都可能受到影响。

第四,除了身体机能,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适度运动能够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使身体更具抵御疾病的能力。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加速,免疫细胞能够更快速地在体内循环,及时发现并清除病原体。
同时,运动还能促使身体分泌一些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物质,如内啡肽等。
这些物质可以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坚持运动的人,感冒、流感等常见疾病的发生率往往较低,即使患病,恢复的速度也相对较快。
而从不运动的人,免疫系统相对薄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患病后恢复时间也可能较长。

第五,心理健康层面,运动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坚持运动的人,往往拥有更积极乐观的心态。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够调节情绪,使人产生愉悦感和满足感。
例如,跑步后人们常常会感受到一种“跑步者的愉悦”,压力和焦虑得到缓解。长期坚持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提高心理韧性,增强应对生活中各种挑战的能力。
而从不运动的人,可能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长期的久坐不动会导致身体代谢减缓,内分泌失调。进而影响情绪状态,增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发生风险。

第六,在认知能力方面,运动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坚持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为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有助于神经元的生长和连接。运动还能刺激大脑分泌一些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这些因子对大脑的学习、记忆和认知功能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经常运动的人,在学习新知识、解决问题时往往更加敏捷,记忆力也更好。
相比之下,从不运动的人,大脑可能因缺乏足够的刺激而逐渐变得迟钝,认知能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更快。

总之,“坚持运动”与“从不运动”的人,在身体机能、免疫系统、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二、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每天运动时长和运动方式不能一概而论!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但你是否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生理特点和生活需求的差异,每天的运动时长和适合的运动方式也大不相同。如果一概而论,不仅难以达到运动的预期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首先,老年人需要适度运动,注重养护。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例如,骨骼密度下降,肌肉力量减弱,关节灵活性降低,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功能也大不如前。因此,老年人的运动应以适度、安全、养护为原则。
在运动时长方面,每天 30 分钟至 1 小时较为适宜。这 30 分钟到 1 小时的运动时间可以分散在一天当中,比如上午进行 20 分钟的简单活动,下午再进行 20 - 30 分钟的锻炼。过度运动可能会加重身体负担,引发疲劳、受伤等问题。

在运动方式上,散步是非常适合老年人的运动。
散步时,身体的重心平稳,关节受力较小,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锻炼心肺功能。一般保持每分钟 60 - 80 步的速度为宜,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步数和时间。
而太极拳也是老年人的绝佳选择,它动作缓慢、柔和,注重呼吸与动作的配合。能够调节身心,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预防跌倒。
还有八段锦同样值得推荐,其动作舒展,对身体各部位都有良好的锻炼效果。有助于调节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其次,青少年应全面发展,助力成长。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骨骼、肌肉、心肺功能等都在不断发展完善。合理的运动不仅有助于增强体质,还能促进骨骼生长、肌肉发育,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青少年每天应保证至少 1 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活力充沛,1 小时的运动时长能够充分满足他们身体对活动量的需求,促进身体的良好发育。

运动方式上,多样化是关键。例如,跑步能有效锻炼心肺功能,促进骨骼生长。青少年可以进行慢跑,速度可根据自己的体力调整,每次跑步 20 - 30 分钟。
常见的篮球、足球等球类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在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反应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还有,跳绳也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它能快速提高心率,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对骨骼的刺激有助于长高。跳绳的速度和时长可以逐渐增加,从每组 100 - 200 次,每天 3 - 5 组开始,慢慢提升运动强度。

此外,中年人需要平衡生活,缓解压力。
中年人通常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身体机能也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减缓、肌肉流失等。运动对于中年人来说,不仅是保持健康的手段,更是缓解压力、调节身心的重要方式。
中年人每天的运动时长建议在 30 - 60 分钟。这个时间段既能保证身体得到足够的锻炼,又不会因为运动时间过长而影响工作和生活。

在运动方式的选择上,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相结合是个不错的方法。
有氧运动方面,游泳是个极佳的选择。
游泳时,身体在水中处于失重状态,关节受力小,同时能锻炼到全身肌肉,提高心肺功能。每周进行 3 - 4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的游泳运动,能有效增强体质。
力量训练可以帮助中年人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例如,使用哑铃进行简单的手臂力量训练,或者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训练。每次训练可以进行 2 - 3 组,每组 8 - 12 次,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重量和次数。
当然,瑜伽也是很适合中年人的运动。它能帮助中年人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力。

在运动中追求健康,无论是老年人的养生运动,青少年的成长运动,还是中年人的减压运动。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对待,让运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写在最后:综上所述,运动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开启健康生活的大门,让我们拥有更充沛的精力、更强大的抵抗力和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无论年龄几何,让我们都行动起来,将运动融入生活,享受运动带来的诸多益处。但是,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着各自独特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
因此在运动时长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陈娟,马晓峰,王红.老年人行为生活方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5,36(01):152-155.
2、高露,裴志强,秦晋梅,等.不同运动处方对同型半胱氨酸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5,35(02):38-43.
点击#头条深一度#,就可以看到榜单,阅读更多深度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