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征伐不断,彼此割据,但这三国之中寿命最长的政权当推曹魏。
从当权者角度看,相比于刘备和孙坚,曹魏的当权者曹操不仅子嗣繁茂而且成才率极高,这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延长了王朝的寿命。
但子嗣繁茂造成的另一方面结果则是争权不断,兄弟残杀,正如被曹操视为接班人的神童曹冲,便在权力争夺中离奇夭折。
“曹冲称象”
曹冲是曹操和环夫人之子,他年少聪颖,史书《三国志》曾云:“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而让他的神童之名真正远扬的,则是六岁那年“智称大象”获得的美名。
公元200年,孙策遇刺去世,由弟弟孙权接替其位,被曹操表举为讨虏将军,而后孙权送大象向曹操进贡以表诚心,在东汉末年,人们十分崇拜珍禽异兽,认为若能出现珍禽异兽是祥瑞大吉之象,更是对上位者治世能力的充分认可,所以,孙权进贡大象,不得不说对当时刚刚即位的他来说是一步再稳妥不过的棋。
巨象被运到之后,曹操带着众臣去参观,突然问到如何知晓大象斤重几何?众臣面面相觑,低头互商,久久无人回答。
这时,曹操的儿子,年仅五六岁的曹冲,站出来,说:“很简单。只要先把巨象放到大船上,然后画出船身下沉的水位线并做上记号,之后将大象牵下来,换成大块石头,等船身下沉到同样刻度线时,再称一下这些石头的重量,那么就能知晓巨象的重量。”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果然很快得知大象重量。

自此,“曹冲称象”的故事人尽皆知,曹冲的神童美名也传遍天下,巨象称重这个为难众臣的难解之谜,在曹冲这个小儿眼中,却十分简单,其巧思,巧妙可见非同一般,用等量替换法轻易得知巨象斤重,不愧是具有成人之智,聪明绝顶的神童曹冲。
而身为曹操的儿子,一方面,曹冲的确聪明绝顶,另一方面,曹冲符合曹操对继任者的要求,有才能并且具有成人之智的继任者是使政权更加稳固甚至往前更进一步的的重要基础,而此时的曹冲出现的恰到好处。
一方面,他年少就有成人之智,而这美名对于当时的曹氏家族来说具有稳定政权的具有重要作用;而另一方面,比起曹丕、曹植,他尚年幼,对曹操并无夺权威胁,反而使曹操对他多了几分疼爱幼子之情,所以,多重因素叠加之下,曹冲的聪明绝顶得到了从掌权者到臣下百姓的认可,但同时,这也成为曹冲的催命符。
曹氏家族
不管是在三国时期,还是当下,曹氏家族一直备受关注,曹操看重的儿子包括在宛城为护父亲而死的庶长子曹昂,后来的魏文帝曹丕,身具将才的曹彰,七步成诗、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才子曹植,以及曹操夸赞可为“继承人”的早夭之子曹冲,由此可见,曹氏家族既不缺能人,更不缺聪明人。
但比起其他兄弟,曹冲的优势有三:一其母十分受曹操宠幸;二少聪察而具成人之智;三性纯良且仁以待人。
其一,曹冲其母为环夫人。曹操最宠爱的夫人有两个,分别是卞夫人和环夫人,环夫人虽不像曹操原配丁氏和而后由妾变妻的卞夫人那么有名,但其却非常受曹操宠爱。
曹操是当世大杰,其身边美女如云,但环夫人却为他接连生下曹冲、曹据、曹宇三子,可见其受宠程度,而曹冲作为两人长子,本就受父母重视,兼之早慧、聪明绝顶因而更加备受宠爱。

其二,少聪察而具成人之智。曹操大权独揽之时,被他称赞并视为接班人的只有两个儿子,长子曹昂和神童曹冲,其中,长子曹昂为护父在宛城战死,成为曹操心中的一根刺,而曹冲的出现,无疑极大抚慰了曹操的慈父之心,即使是后来的魏文帝曹丕和才子曹植,在曹冲面前也只能往后站。
其三,性纯良且仁以待人,与曹冲神童之名同样远扬的则是曹冲的仁义。
《魏书》中记载:“冲每见当刑者,辄探睹其冤枉之情而微理之。及勤劳之吏,以过误触罪,常为太祖陈说,宜宽宥之。辨察仁爱,与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众,故特见宠异。”
由此可见,曹冲具有体恤下位者的仁爱之心,而这则是为君者所应具有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也是臣下誓死追随的重要缘由,但三国时期实属乱世,这仁爱之心若是在盛世可做守成之君,可在乱世却无法自保,这也说明为何曹冲早早夭折。
从这三方面来说,可以窥见,当时的曹冲具备上位者曹操的宠爱,自身立足的才能,以及下位者众臣的赞赏,已经初具继位者的锋芒,但不幸的是,这大好局势,在曹冲早夭之后都沦为泡沫。
司马懿:曹冲蠢而不自知
在曹操心中,庶长子曹昂文武兼备可担大任,幼子曹冲年少早慧、性情仁善可着重培养,但奇怪的是这两位曹操看重的接班人都早早丧命,不同于曹昂死于战场,曹冲却是得了重病死于病榻。
那么,为何年少的曹冲会死于急病呢?或许,可以从曹魏政权中的另一位聪明人司马懿那里得到答案,司马懿认为曹冲其实蠢而不自知。
聪明人很多,但懂得自保的聪明人却不多,更何况是在继承权的争夺上。
在曹冲出生以前,曹操的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的争夺就一直从未停止,这两位公子之间的争权战早已进入白热化,而新出世的曹冲却以其年少而才高迅速进入权力中心,这不得不说是令其他可继位者极度忌惮的一件事。
而同时,本是势均力敌的曹丕和曹植,其长久的权力平衡被打破,并且是由二人势力之外的因素打破,因此,更加混乱,更直戳关键的是,幼弟曹冲背后的支持者是父亲曹操,这就不得不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而曹冲的早亡也证明了先下手者的胜利。

曹冲的夭折或许是一股势力的手笔,也可能是几股势力同时下手,但原因为何已经不甚重要,因为结果已出,即便是父亲曹操也接受了幼子早亡的事实,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权力之侧更不会允许他人争夺。
曹冲的早亡在于,其犯了一个致命的大忌:锋芒太盛。这锋芒不仅刺了别人的眼,更刺了他的命,有锋芒是好事,可是如果没有保护锋芒的能力,就会成了他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回过头看,司马懿为何能在曹氏家族的统治下荣宠不衰,到最后还篡权夺位,其保命法则就在于懂得掩其锋芒,低调做人。
作为上位者,曹操生性多疑,而其次子曹丕也遗传了其多疑多思的性格,这对于身处权力争夺之中的曹冲、司马懿来说,本身就是极大的威胁。
而陪伴曹氏三代帝王的局外人司马懿早早认识到这个道理,所以一直低调隐忍,谨慎做人。
但年纪尚小、才气正盛的曹冲,则明显少了这份谨慎,更不懂得低头,外界的名气本身就让他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而他本身的不加掩饰则使这把火烧得更加剧烈,这份来自外界的过于夸张、明显的看重,于曹冲而言既是救命稻草,也是催命毒药。

相反,他的兄长曹丕虽有才能,但上有文武俱备的早逝兄长曹昂,下有才高弟弟曹植、曹冲,可他却能最终独揽大权,归根结底就在于其懂得隐忍。
曹丕非天纵奇才,但他无疑是曹操所有儿子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一位,他懂得人情往来,懂得掩其锋芒,而这无疑都是曹冲所欠缺的,更重要的是,两人人生经验的差距,年龄的差距,这一切都是曹冲不得不病亡的重要因素。
司马懿说曹冲蠢,其实并非蠢在无才干,相反,曹冲在智力方面鲜有对手,司马懿所说的蠢其实是在其不通人情世故,不懂收敛,最终落得小小年纪离奇夭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洞察人心、人情练达的“高情商”尤为重要,于太平盛世,这是升官发财的必备技能,于乱世,则是保命法宝。
但显然,曹冲就缺少此能力,所以,“高情商”的司马懿才会说这位聪明绝顶的公子是真的蠢。
结语
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在皇权的争夺上从来都是阴谋诡计伴着腥风血雨,曹魏政权自不例外,或许,在智商方面身具成人之智的曹冲是真的聪明绝顶,但在权力争夺上他也是真的蠢,所以,等待曹冲的结局只会是死亡。
李默
新三国那阴谋论着实要不得 司马懿自己早年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神童 更本不低调 而且装病拒绝曹操应聘这事不但不是收敛 而且还是直接打曹操的脸(曹操后面要杀他了他才去曹操那上班)由他说出什么收敛的话纯粹是放屁 司马懿的收敛功夫可以说只针对和曹爽共事那些年而已 至于什么曹丕杀曹冲 曹操活着时曹丕的人设是仁德孝子 曹操每次出征都哭的那种类型(类似杨广)他是真的没胆子自毁人设 而且好多人都以为曹操没了曹丕就没继承人 实际上曹操儿子25个 曹丕曹植受重视只是因为卞氏受重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