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或足踝周围疼痛,究竟是怎么回事?告知您4因素引发的6种疾病

刘行评健康 2024-04-13 02:31:45

最近接诊了很多跟痛症的患者朋友,有骨折术后的,也有脚踝扭伤的,还有一些莫名疼痛的;总之,大家为此备受困扰,毕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旦有症状,不但功能受限,心理也受到影响。

这一期,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聊这个话题,希望能对您起到一定的帮助!

踝关节的解剖

踝关节是一个复合关节,它类似于下图所示的一个狭小榫卯关节,由下方的距骨、上方外侧的腓骨、内侧的胫骨共同构成3个关节,分别是上胫腓关节、胫距关节、距下关节。

一旦距骨位置移动,就会引发和它相互匹配的骨头也移动,如上面的腓骨、胫骨、下面的跟骨或骰骨、足舟骨位置也随之移动,引发诸多问题。

比如日常生活中可见的扁平足朋友,其内踝(胫骨)会下降,外踝(腓骨)会上升;而很多人常见的内翻形崴脚,就会导致内踝(胫骨)会上升,外踝(腓骨)会下降。若是腓骨上移,就会容易造成腓总神经的卡压。

在此科普中就不再逐一讲述长在这些位置上的韧带损伤的问题,由于前面几次科普中已经描述的非常清楚了,这一次就聊一聊临床常见病症。

什么是跟痛症?

是指跟骨结节及其周围的软组织慢性劳损所导致的疼痛,以足跟部疼痛而命名的,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

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及的跟骨结节骨刺、足底筋膜炎、足底脂肪垫炎、足跟滑囊炎等,都是跟痛症的范畴。

目前,对于其发病机理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更多认为以受力过大、骨性排列异常、劳损或骨质退变相关。

所以,这期我们围绕着足跟骨刺的机械因素(足底筋膜炎、跟腱炎、滑囊炎)、神经卡压因素、足跟内高压、脂肪垫萎缩等因素来看待跟痛症。

机械因素

就是我们经常足跟疼痛,没法负重行走,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常会被要求拍一张足底的X片,如下图所示一样,在跟骨结节的位置会有一个尖尖的小骨刺。

这个小骨刺是增大的跟骨后上突与跟腱止点处的纤维发生撞击,造成了对骨性隆突与跟腱纤维的激惹;引发止点性跟腱炎、跟骨后或跟腱滑囊炎。同时,在跟骨结节处,足底筋膜长期受力牵拉,也会引发撞击钙化,形成足底筋膜炎。

1.足底筋膜炎

相信这个疾病,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其实骨刺的形成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多表现为站立或行走的时候,足跟下面或足心疼痛,可有一定的胀裂感。

在临床中,也被称之为跖腱膜炎,从上图所示来看,我们的跖腱膜在跟骨大结节附着,是维持足弓的一个纤维结构。由于日常活动中长期的反复受力牵拉刺激,使筋膜失去一部分弹性,就会引发这个位置的疼痛、压痛,特别是内侧区域。

2.跟腱炎

跟腱长在脚后跟的上方,一端连接着脚后跟的骨头,一端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是我们人体最长、最强大的肌腱之一。

它是肌肉与骨头之间的连接,在我们跑步、行走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传递、支撑身体力量的负荷,还是配合前脚趾良好发力的关键!但由于它具有这样的特点:跟腱在靠近肌肉部分有比较好的血液供应,在中下部靠近跟骨段血液供应较差,容易在您的跑、跳行动中出现反复拉伸、摩擦而退变损伤。

3.足跟滑囊炎

在我们脚踝跟骨的位置有跟骨滑囊结构,有3个,分别是在跟骨与皮肤之间或是跟骨与跟腱之间及跟骨下方。

若是在我们行走过程中,长期、反复摩擦和压迫滑囊,导致滑囊发炎;一般在脚后跟偏内侧稍上方的位置,触摸有疼痛、硬结,看上去皮肤稍红,走路时疼痛明显,休息时可缓解。

神经卡压因素

4.踝管综合症

在临床中,虽然此病的发病率不高,但也不可忽视,毕竟在踝管的位置或远端容易出现神经卡压。如下图黑色框标记所示,就是踝管的结构,它在我们足内踝后下方,前壁是胫骨远端、后壁是距骨、跟骨后部,表面由屈肌支持带覆盖。

在踝管内从前向后穿行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前腔室)、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后浅腔室)、踇长屈肌(后深腔室);由于踝管长而窄,若是在此有占位或足底26块骨头位置排列异常,就会造成里边穿行的胫神经卡压。

而胫神经在出踝管后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及跟后侧神经,如上图所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足底内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内侧半及内侧3个半趾足底面的皮肤,若是受压,则引发足底心区域疼痛。足底外侧神经支配足底外侧部的肌肉、关节、足底内侧半及外侧1个半趾足底面的皮肤,若是受压,则引发足底心外侧区域疼痛或跟骨外侧痛。跟骨后侧神经支配足底除内侧、外侧神经以外的皮肤区域,一般跟骨疼痛需要它。足底固有神经,是足底内侧、外侧神经的远端分支,分别支配跖基底部区域。

足跟内高压因素

貌似这种高压引发疾病,好像没听过,比如上面提及的踝管综合症,也有此范畴,踝管高压卡压内穿行物;还有就是下面这种疾病。

5.跗骨窦综合症

也被称之为跗骨窦高压症,是由于跗骨窦内压力升高,导致踝前疼痛或活动障碍的一种病症。

跗骨窦口位于外踝前下方,跗骨窦外侧的开口较大,但内侧的开口较小,即在载距突之下,它的四壁不规则,有很多的血管孔,窦内被距跟骨间韧带及脂肪填充。

一旦跗骨窦高压,会表现为外踝前下方疼痛,或走路时多有疼痛发生,在跗骨窦外踝前下方凹陷开口处有明显压痛;其疼痛可以向足底部或足尖部放射、或小腿会不自主的抖动。多见于踝关节扭伤、挫伤的患者朋友,也常见于汽车司机在踩刹车时的慢性劳损。

足跟脂肪垫因素

6.足跟脂肪垫炎

在足跟部的皮下组织有与皮肤垂直的纤维将皮肤和跟骨表面相连,形成足跟脂肪垫,有吸收振荡的作用;老年人足跟脂肪垫常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所以在站立或行走时会引起足跟痛。

当足跟脂肪垫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变薄时,其缓冲减震的作用就会减弱,常在我们行走、站立时,足跟负重区内侧后方有压痛点,有时可触摸到皮下的脂肪纤维块,压痛比较明显。

总结

说句实话,人体最难治疗的应该数人体的脚和手两个部分,因为人体的脚是用来支撑的,一旦有任何异常,如上面所说的这些疾病所带来的不适,就会导致其稳定能力下降,支撑不好,引发身体其他位置的功能减退。

所以,不论是哪一种脚部的哪一种疾病,您选择何种方式方法治疗,一定不要忽视骨性之间的位置排列,以及在脚底或脚踝区域的神经支配,这对我们治疗会有极其重要的帮助。比如:

1.外踝疼痛

需要考虑跟腓韧带、伸肌支持带、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跗骨窦、第三腓骨肌的问题,在外踝的下方有一条来源于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分支——腓肠神经。

2.内踝疼痛

屈肌支持带、胫骨后肌、趾长屈肌、踇长屈肌、胫神经

3.足底疼痛

固有神经、足趾的灵活性及稳定性、发力习惯等

虽然看似是脚踝或足底的问题,更不要忽略小腿后侧的比目鱼肌、膝后侧的腘肌、膝外侧的腓骨小头以及腰5-骶1的关节突关节。但愿我的分享能帮助到您!

0 阅读:0

刘行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