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中立
1914年6月,因为萨拉热窝事件,欧战爆发,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战争逐步向外扩大。
演变成了以德国、奥匈帝国为核心的同盟国,以英国、法国、俄国为核心的协约国,这两方集团之间的混战,史称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的中国,民国刚成立没几年。
一方面,国家不说千疮百孔,但也是内忧外患,纷争不断,国力跟列强相比,不止低人一头,总而言之就是不平等。
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与交战各方都有外交来往,并且最初的战事并没有波及到中国。
因此,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量,1914年8月6日,北洋政府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宣告局外中立。
袁世凯与各国使节合影
然而,战争很快就蔓延到了东亚,焦点核心为中国在晚清时期被德国侵占的山东胶州湾地区。
1914年8月15日,离中国宣告中立不到十天时间,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
大致内容是:在日本以及中国海域的德国军舰要即刻撤离;将德国在中国山东胶州湾所有的租借地,无条件交给日本。
从这当中不难看出,日本在借着欧战的机会,想进一步攫取中国的权益。
果然,在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北洋政府在日本的压迫下,宣布了在山东划定交战区域。
所谓交战区域,就类似晚清时期,清政府在日俄战争期间,在东北地区划定战区,然后对外宣称保持中立,极为丧权辱国。
9月,日军在山东登陆,由于英日同盟关系,英军也从中协助,从而窃取中国利益,不久之后,日英联军占领了青岛等山东地区。
中国的中立国身份,这时候已然被日本等国在山东的侵略行动所打破。
而山东胶州湾地区存在的问题,之后也成了中国加入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北洋军1
宣告参战
此前,中国已然宣告中立,虽然说中立国的身份被日本等国破坏,并且国家主权受到侵害。
但参加这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来说重要吗?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答案是重要的。
自民国成立后不久,北洋政府便在筹备参加国际间的和平运动“海牙保和会议”,本来应当在1914年前后举办的和平会议,因为欧战而中止举办。
战争爆发后,北洋政府对战后必然会召开另一场和平大会而有所预料,所以当时并没有中止筹备工作,而是换了另外一个方向,转而筹备加入战后和平大会的工作事务。
战后和平大会,无需疑问,必定将会决定未来的世界格局,此与中国的切身利益有关,并且可能是决定中国日后,是否能够平等地站在世界舞台之上的会议。
因此,从战争开始到结束期间,北洋政府设法且力促能够参加战后的和平会议,以求能获得平等之地位。
北洋政府官员合影
在1915年之后,北洋政府就初步试图通过“以工代兵”的方法,向欧洲派遣华工助战,以此来争取能够加入和平大会。
但由于中国一不是参战国,二更不是强国,因此在与各国周旋的时候,困难重重。
不说其他国家,首先日本就是一个障碍,一开始日本就以中国不是参战国为由,阻碍中国加入战后和会。
并且在战争期间,1915年的时候,日本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约”,妄图将中国沦为其附属国。
最终在日本的逼迫之下和在北洋政府的妥协之下,签订了“民四条约”,中国的主权进一步受到侵害。
山东胶州湾问题,在当时来说,是中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的一个突破口。
但自从日本占领胶州湾地区之后,这里就涉及到中德、中日、日德几国之间的多方面关系。
特别是北洋政府被日本逼迫签订“民四条约”,其中就有涉及到山东问题的条款,各方因素综合起来,复杂且难以处理。
若是参战了,以中国所处的位置和实力,该站在哪一方?战争之后这些问题真的能够处理好,能保证中国的权益?
将来的事不可而知,眼前能够参加和平会议,是先决条件。
北洋军2
战争期间,像中国一样的中立国也不少。美国,就是其中之一,但美国不像中国那样,其当时虽说不能完全左右战争局势,但对战争的走向拥有着一定的话语权。
美国作为中立国,之后充当了调停国,周旋在各国之间调停战争,但形势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1917年3月3日,美国与德国绝交;4月6日,对德宣战。
这时候一个问题就摆在了中国的眼前,是否跟随美国一起对德宣战,加入协约国?还是用其它方式来争取加入和平会议?
对于是否参战问题,北洋政府内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权衡利弊之下,北洋政府决定跟随美国的行动。
1917年3月14日,中国宣布与德国绝交;8月14日,正式对德、奥两国宣战。
加入到战争当中,是北洋政府希望能争取到平等地位的一个重要举措。
希望能通过战后的和平会议,屹立在世界舞台之上,战争之后,北洋政府也确实参加了1919年的巴黎和会。
但此时的中国,作为协约国的一方,是战胜国之一,却在和会当中,被协约国盟友出卖利益。
只能说这是弱国无外交的真实写照,唯有自身强大,方能无惧一切。
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作揖][作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