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渤作为中法文化宣传大使,在广州接待法国总统马克龙的新闻很是火热。黄渤对法国作家知之甚少,误将但丁视为法国诗人,被马克龙纠正但丁为意大利诗人后,虽然以“都是欧洲人,是一家人”成功开脱。但其表示好好学习下法国文化知识顺利结束此话题。
作为一个并非长时间研究国外文化的黄渤来讲,从不懂的行外人变现法国通,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尤其是没有把握到国外文化和历史,则更是比较难消化。
就拿我们自己来说,身处互联网信息泛滥时代,很多知识、兴趣,都在视频以及其他快消产品中获得,并且花费太多时间在上面,当一天时间散去,回头一想,或许感受到,应该多看看有价值的书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第二天,你在一顿精神内耗中,又重复了昨天的行动,并发自内心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自己做不到。
苏珊·怀斯·鲍尔认为,无法阅读那些伟大的书,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缺少训练和引导。为了更好地让大家对经典读物有正确的阅读方法,著有《如何阅读西方经典》一书。在这书里,不仅可以获得如何阅读西方经典小说、诗歌、科学等著作,同时也能在阅读中,找寻历史,理解我们自己。
读经典,是开启心智的关键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讲,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尤其是,当你想要阅读的书单特别多时,拥有一份速读技巧,绝对是完成你的学习目标的必要手段。但每个人的理解程度不同,对此所表现出来的阅读速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阅读经典时,速读专家们提供的三种领悟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首先,不要有必要的回读,这是影响速度的关键因素。其次,阅读一篇有难度的文章时,先对整大段大略看一遍,找到关键的名词。行为动词和大写字母,会对理解有很大的帮助。最后,严肃的阅读,理应是先难后易的。无论选读诗歌,还是历史,都从该主题的最早文献开始,会有助于你训练并开启你的心智。
坚持个人日志有助于理解阅读的经典读物。比如布朗·奥尔科特就通过日志,将客观和主观学习结合起来。这样经典的自我教育的目标是:不仅把事实“塞”进你的头脑,而且要理解它们;将它们整合到你的内心,反思它们对内在的生活的意义。
小说、历史学、戏剧中,都可漫寻历史。面对一部小说,探索式阅读第一步便是语法阶段的阅读,注意看标题、封面和目录,制定人物角色清单,记录每章的主要内容,标记有趣的文章段落,为书拟定自己的标题和副标题。第二步,便是逻辑性归纳,确定是虚实,还是纪实。比如《傲慢与偏见》探讨的不是男人世界的冒险与游历,而是关于妇女的家庭生活,从而将女性小说的奥普拉热潮提前了几百年。《唐吉诃德》真正的魅力,则在于塞万提斯持之以恒地关注寓言故事是如何在读者的想象中化为真实的。而《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则是用科学的力量解释了朝向工业化发展的现代化发展趋势,但是不足以解释传播中的民主现象。
通过以上例子,很容易感受到,每部著作背后都有当时的历史情景,从而在阅读中寻找到其中的乐趣,同时,也会对其背后的逻辑,甚至历史背景,拥有更多的体会。而中世纪晚期的诗歌,比如但丁的《地狱》,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则是以基督教主题为中心。
宇宙的故事,是在理解地球,宇宙和我们自己。即使到了今天,我们的科学技术上,依然有很多领域被国外卡脖子。这与东西方的思维逻辑不同有关。很明显的,西方人,比较容易重实验,讲证据,尊重事实;而东方在哲学上,更多更倾向于理论,讲究不可说,道不清的哲理。
所以,当你开始鼓起勇气阅读西方的科学类著作时,就要做好心绪的转变。从开始的亚利士多德的猜想,到哥白尼的《至大论》日心说,到伽利略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个世界体系的对话》,一步步发展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等等。
我们通过他们推动的宇宙故事,理解地球是如何存在,我们是如何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次的重大发现,每一个新事物的定义。我们也是在一次次重新认识自己在地球上的定位,重新获得新的知识。
无论是想要达到怎样的突破和成长,当开始行动的那刻起,就在认定自己的行为方式准则,而不会因为茫然无措而半途放弃。当通过一部著作背后,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真相,那么,你的人生,并不是简单的当下,而是穿梭到每个不同的时空,拥有不同的人生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