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提高儿童注意力的10个原则

茂德看养护 2024-06-04 00:27:54

有的孩子很淘气,做功课时3分钟热度,左摸摸、右看看,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家也总是不能安静。

有家长就会疑惑: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症呢?是不是注意力缺陷呢?

注意力不集中并不等于多动症。

作为家长,你的注意力又能集中多久呢?

即便是玩手机,也会看看朋友圈,翻翻微博,反复在不同的app之间跳来跳去。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多动症呢?

多动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儿童期的精神失调。

它的诊断标准有三个:

诊断标准是给医生看的,要结合临床经验来进行定性。

自己判断可以通过三组症状:

第一组:注意力缺陷

粗心大意 —— 经常性的频繁的因为粗心而犯错,比如算数的时候明明会,但是因为粗心错了

注意时间 —— 7~10岁注意力集中不足25分钟,10~12岁不足30分钟,12岁以上不足35分钟

沟通不畅 —— 也不能有来有回的沟通,别人说话他当没听见,或者常顶撞父母

不听指令 —— 不按照他人的指示行事,不把自己该做的事情比如作业完整的做完

不善规划 —— 不能安排好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完全想一出是一出

逃避用脑 —— 经常性的厌恶、不甘不愿的执行需要花费心神的事儿

常丢东西 —— 比如玩具啊、铅笔、书本等等

分心走神 —— 一点点微小的无关的外界刺激,都会引起他的注意

经常忘事 —— 上学丢三落四、忘记作业、忘记老师分配的任务...

第二组:过动

第三组:冲动情绪上非常容易激动经常因为一件小事而生气经常和同学冲突,甚至打架甚至会和家长频繁起冲突

即便孩子符合上面的症状,也先别急。

跟大家分享几个随年龄段变化的自我判断标准:

3岁以前的孩子 —— 如有异常,容易判断

3-5岁的孩子 —— 高活动率,很难诊断

5岁—学龄期——注意几个特点:

高攻击性 —— 容易打架、容易莫名愤怒发展不协调 —— 运动能力正常或发达,语言、绘画、手工等需要协调的能力较差持续出现睡眠问题 —— 不规律的睡眠、不安稳的睡眠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比其他孩子短不服从父母和老师的管理

对于儿童多动症,除了父母及时发现之外,及时的诊断也是很重要的。

用行为矫正等方式去逐步的治疗,效果可观。

很多家长会好奇,孩子应该是天真的、可爱的,难道也会抑郁焦虑?

当然会。

抑郁和焦虑都是情绪,情绪是不分年龄的。

哪怕在婴儿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母亲的抚触拥抱,也会出现焦虑甚至是抑郁。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都有过那种“伤心欲绝,嚎啕大哭”的时刻。

现在回想起来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当时的感受和情绪却是非常激烈的。

儿童的抑郁和焦虑的表达方式和成年人是不一样的。

儿童很难说出:抑郁、焦虑这种词汇。

很多成年人都很难去觉察到情绪的发生和发展,何况是儿童。

他们主要是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心理症状和行为症状,都是我们容易观察到的。

当孩子出现了这些问题的端倪,又不是特别的严重,怎么在家里进行调整呢?

1.我们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倾听和沟通。

尽可能与孩子进行开放的对话,让他多表达。

比如下面图示的案例:

有四种回答方式:

第一种:

这是一种责备,会让孩子自责,觉得自己是有错的,即便这件事明明不是他的问题,长此以往容易让孩子自卑甚至抑郁。

第二种:

这完全是把对话给终结了,孩子是想和你讨论这件事,而不是一种求助。

第三种:

这种看似是给了孩子一个积极的回应,实际上是包揽了孩子的一切,孩子之间有他们的相处方式和规则,不太建议家长总是包揽孩子的事情。

第四种:

这是一个开放的对话,给了孩子再次陈述的机会,橡皮可能是丢了,为什么他会认为是被偷了呢?

这是一个了解孩子学校生活的机会,看看他怎么陈述这件事情,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回应。

第二点,陪伴很重要

陪伴不只是简单的待在孩子身边,而是需要互动的。

也就是要一起做一件事。

缺乏这种有互动的陪伴和情感关怀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

最后一点,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老师。

有很多父母,说孩子喜欢玩手机,喜欢玩游戏,喜欢盯着电视...

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回想一下,在整个家庭里,是不是父母都喜欢盯着手机、或者玩游戏、或者看电视呢?

孩子是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的:

父母如果喜欢熬夜,孩子就很难早睡;

父母喜欢踢足球,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喜欢;

父母爱看书,孩子也很少会排斥阅读。

以身作则,这是最好的,改变孩子行为的家庭调解方式。

这也是以身作则,不是安排孩子一个人的作息,是要安排整个家庭的作息。

因为每个年龄阶段的人,睡眠时间是不同的。

怎么同步安排呢?

答案就是:

全家一起早睡,睡眠少的早起。

别让孩子学会熬夜和赖床。

当然,睡眠时间没有强制的要求,就像成年人不是一定要睡到8个小时才健康,每个人睡眠需求是不一样的,醒来之后解乏,不难受,不疲惫就可以。

孩子都喜欢游戏,游戏就意味着要给孩子及时的刺激。

通过恰当的游戏来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孩子喜欢跑来跑去,那我们就用一个游戏来调动他的兴趣,让他用脑。

我们可以规定:

跑三步,必须要退一步,家长和孩子互动起来,一起完成。

在孩子完成之后,我们迅速的给孩子一个正面回应:做的真棒。

也可以设立短的目标,比如:我们来这样跑10次。

都可以及时给孩子一个正面刺激。

奖罚的过程和方法非常重要,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点:

合理合法就需要与孩子共同约定。

家庭纪律要提前约法三章,比如:如果你看电视超过1小时,你就需要干一件家务的。

合理也要求平等,父母如果看电视超过1个小时,同样是要接受惩罚的。

第二点:

避免孩子有一种结果导向的意识,要让他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儿,过程中自己的获得才是很重要的。

第三点:

与玩游戏类似的刺激法则。

我们知道玩游戏等级越高,分数越高,奖励越大。

一旦产生不良的记录,等级就会变低。

可以做一个规定:如果做到1周7天都很棒的完成功课,那么我们就给一个大的奖励。

第四点:

我们在第一条里讲过了,再拿出来提醒大家一次。

奖惩机制不是为了更好的控制孩子,而要双方共同商议确认,是整个家庭的一个纪律。

主动注意是我们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被动注意就是对外界的一个刺激的反应。

比如说:安静的课堂上突然有人鼓掌,我们会迅速被吸引过去。

充分利用被动注意就可以提升孩子的兴趣和行动力。

举两个小例子:

比如说,孩子的生活一定要是动静结合的。

出门去玩,去活动。

身体动起来,身边的环境都会引起孩子的被动注意,这也是学习的一个过程。

安静的孩子注意力未必好,也未必集中的时间更长。

第二个还是我们说的,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会不经意的、被动的,发现和模仿父母的各种行为习惯。

注意力焦点训练怎么做?

首先,需要打开我们的感官。

你可以让孩子闭上眼睛,关闭视觉,放开听觉,去认真听身边细小的声音。注意听到了什么,然后把它记下来,然后复述给你。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数楼梯,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数上,看看能数到多少。

如果在家,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去数呼吸,同样,把注意力放在深呼吸和数数上。

第二、通过焦点训练提升我们的注意力。

提到催眠都觉得很神秘,其实它是神奇但不神秘。

主要是利用我们意识和潜意识的统一。

催眠让我们的意识变得狭窄,通过意识集中时的暗示,来促进我们注意力的集中。

有几个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催眠小游戏。

第一个:凝视小游戏

很简单,盯着墙上的一个点,不准眨眼,看谁盯的时间更长。

第二个,动眼比赛。

和孩子一起转动眼球,顺时针转36圈,再逆时针转36圈。当然,累了的话少转几圈也行。

第三个:蛤蟆功。

实际上这是腹式呼吸放松法,呼吸的时候让腹部隆起,深而慢的呼吸。

这三个方法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自我催眠形式。

还有第四个:在网络上找一些催眠引导、催眠音乐,来一起放松。

都很有效,大家可以试一下。

身心一体,身体和心理从来都不是分开的,我们的饮食也在不同程度的稳定或者触发情绪。

在保障心理营养的同时,也要保证充分的身体营养。

第一、要多吃肉蛋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尤其是温热的牛奶,是可以起到稳定情绪放松的作用的。

第二,少喝高咖啡因和高糖的饮料

避免亢奋、避免糖依赖,避免咖啡因依赖。

第三,多吃高纤维的蔬菜

可以稳定血糖,血糖稳定,我们的情绪就会稳定。

第四,适当的补充维他命b

也可以舒缓压力,避免过动。

尽可能保证营养的同时,要让孩子的体重在一个正常范围内,避免孩子过分肥胖造成一些身体上的不适和心理上自卑、焦虑的问题。

0 阅读:0

茂德看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