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记忆:在成都洞子口品尝凉粉的味道

青林知青 2023-08-11 09:51:26

家在成都,真的说不上是旅游,但是,成都对我来说,却是一座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也是让我喜欢又自豪的地方。

儿时曾在成都呆过几个年头,不过那时太小,还处于懵懂的年龄,故而印象并不太深,后来又随着父母去广元支援“三线建设”,成都便成了我脑海中一个很遥远的地方。

及至后来在成都沙河边买了房,却又因要去深圳带孙儿,一年最多回来住上几天而已,因此,相对于飞速发展的成都来说,我早已是“找不到北”的存在了。

成都是有名的慢节奏城市,这里的人热情又闲适,生活过得是轻松愉悦,想为同学聚会买些瓜子花生,连走了几处店铺都是店门紧闭,“天气太热,放假半月”的告示,醒目地贴在门上,这样的情景在其他城市大概率是不会看见的。

成都的美食,一直是沉淀在血液中的记忆,那钟水饺、赖汤圆和夫妻肺片,每每想起便有了流口水的感觉,随着年龄变老,走过的地方也是数不胜数;但无论走到哪里去品尝当地的美食,总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同成都的美味比较,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对话。

每次回成都,总是找一家以前没有品尝过的美味,成都人似乎有着做菜的天赋,随便找一家“苍蝇馆子”,都是好吃的,没有两刷子,在成都肯定是做不起走的,因为成都人对饮食方面的品鉴上,要说是第二,那绝对是没有哪个城市的人敢说第一的。

前天已立秋,成都的天气就是好,白天无论如何的艳阳高照,第二天清晨推开窗户时,地下总是湿漉漉的,这大约就是杜甫所说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韵味吧。

今天锁定的目标,是美食打卡地,成都洞子口的“陈凉粉”,这里据说是沙河之源,原是一个从清乾隆时期就形成的小集镇,因当年要引河灌溉,修建了暗渡槽,俗称“洞子”,故而以“洞子口”名之,一直保留至今。

“洞子口凉粉”的历史也是相当地悠久,相传是光绪年间,由一位赵姓之人所创,因其麻辣味浓,细嫩绵实,滑爽适口而成为当地的名小吃。

不过,现在这里的凉粉仅仅是一道“小吃”而已,只是一桌菜肴中的配点,虽说这里最有名的凉粉有赵、张、陈三家,但对不是本地资深的食客,是不太能分辨出有多大区别的。

这里实在是偏僻得很,依稀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模样,一条不宽的路紧邻溪水,沿路人头攒动,俱是慕名而来的食客,有点像赶集一般,没见谁在大声说话,却又嗡嗡地一片嘈杂,幸亏不是周末,人还不算太多,便在最著名的陈氏凉粉,选了个靠河边的地方坐了下来。

菜品实在是太多了,无论点哪个菜,对我来说都是天花板级别的诱惑,可惜的是眼大肚皮小,随意地点了个夹沙肉、火爆鸡杂和樟茶鸭,当然,凉粉还是要点的,一瓶小酒也是必须的。

说是点菜,其实是极不准确的,这里同一般饭店的先点菜再制作的方式迥异,完全没有点菜一说,这家店是将琳琅满目的菜品制作好后,用三轮车运来堆在桌子上,供食客们自己动手,随意端取。

结算时根据碗的规制和形状的不同,店中的大妈便知道你应该付多少钱了,什么碗装什么菜,即使你将盘子舔了个干净,她们也是了然于胸的,不会有半点差错,不过,酒和饮料不在此列,那是必须在柜台“成都到华阳,县过县的”。

据说这里人多的时候,还没等做好的菜放在展示的桌上,还在行进途中便被边上的客人给端完了,就如同下飞机后取行李一般,许多人就在拐角处的后厨等着,车一出来便抢了几盘去端在自己的桌上。

菜是真好吃,都是正宗的成都口味,价格也很接地气,一般两三个人时,百余元便可享用一场饕餮盛宴,如果再加上“抢菜”时的热闹和欢娱,更会为这顿饭加分不少。

因为,至少你不会为点的菜久不上桌而产生不满,能在如成都这样的城市中,感受到在乡间吃“坝坝宴”和“流水席”的那种潇洒,于今来说,实在是一种奢侈了。

天不热,立秋后的成都感觉很是凉爽,坐在临溪的树下品着美食,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那是相当地惬意,幸福感油然而生。

吃饭时,常有挑着李子和无花果的小贩,叫卖着从身边走过,另有一位老者,挂着一把如《铁道游击队》中的土琵琶,学名应该叫柳琴吧,沿桌地问客人是否点上一曲,这样的情景,至少在寻常就餐的地方是看不见的。

突然,邻桌的女人追着一个学生般的小姑娘跑去,原来是那位粗心的小姐姐吃完后,忘记了放在桌上的手机,她赶紧将手机送回;换得一阵的感谢后,安心地继续吃饭。

又一阵嘈杂声传来,是边上的太婆吃完后,要将两张桌上的餐巾纸全部扯出带走,引得边上食客的不满,太婆的儿子连忙出来打圆场,在同服务员小声地沟通后,太婆方将一包纸巾还回原处,另一半便心安理得地放进包中,扬长而去。

抿着一口口的小酒,在慢嚼细咽中,不知不觉已是有了酒足饭饱的感觉,河对岸的茶铺人不多,在巨大的树荫下,一把把老式的竹椅仿佛在招唤着我。

于是便踱步过桥,借着一盏清茶,开启了下午的悠闲时光,体味一下在成都“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是如何的一番滋味。

茶淡了,心清了,四周的麻将声却渐渐地聒碎了起来,让人有了些许心烦的感觉,遂起身回家,盘算着下次又去哪里,给舌尖一个更完美的交待呐。

1 阅读:231
评论列表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