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道的代表人物是魏伯阳。魏伯阳叫翱,他的号是伯阳,还自称为云牙子,是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他家世显赫却偏爱道术,写了《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等书。《周易参同契》有 3 卷,这是最早系统讲述炼丹的著作。伯阳只看重丹道,对其他方术都不喜欢。他的书把“炉火”(从方术来的炼丹水)跟“大易”“黄老”三家的理法相互融合,归结为一体,以此“巧妙契合大道”。《参同契》让炼丹炼形术在理论上有了很大提升,被道教当作“丹经之王”,给后世的道教丹鼎派打下了基础。
太平道的领袖是张角。
张角(?-184),钜鹿(今河北平乡)人,事奉黄老道;灵帝光和年间(179-184),以《太平清领书》为经典、借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的方式传道收徒,创建了太平道,自号“大贤良师”,“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后汉书·皇甫嵩传》)。然而,张角的动机偏于政治目的,而不在创立一种宗教。中平元年 (184) 二月,张角率众起义,部众皆头裹黄巾;是年九、十月间,张角病死军中,其弟张梁、张宝又相继战没,到十一月,这场震动天下的起义便被镇压下去。
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亦随之一蹶不振,终于销声匿迹。”此尊前张州认,大州即近平08还升,由上述可知,五斗米道、金丹道、太平道三家皆出自黄老道,同源而异流。《太平清领书》(《太平经》)上承甘忠可《包元太平经》,于吉也颇有信徒和社会影响,但是并未建立或者形成宗教组织;专注于炼丹至金丹道的情形亦相仿佛;张角创立的太平道虽然声势浩大,却因起义失败而遭打击,从此不能公开活动,以致教脉中绝。
只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不但有尊崇的教主,有信奉和依靠的宗教经典,还有教规教仪,更有成体系的教团组织(尽管这些教义、规戒和组织都还比较简单和粗糙),而且子孙代代相传,当中虽然有起有落,却一直传承不停,变成了后世道教的基本构成部分。所以,五斗米道的创立就意味着道教正式形成了,天师张陵就是道教真正的开创者。
也有学者觉得:《太平经》的出现以及传播就代表着道教的形成,《太平经》在世上流传就等于道教在世上流传。这种说法还值得商榷。一种宗教肯定得有教义,可教义本身并不等同于完整的宗教。《太平经》所体现的宗教思想虽然大多被后世的道教继承和发展,但在它“在世上流传”的那个时候,主要还是表现为某种宗教思想或者宗教教义的传播;至于太平道跟后世道教的关系很难跟五斗米道相比,这好像已经不用多说了。
建安二十年(215 年),曹操西征攻打张鲁。当时前面有曹军,后面有刘备,张鲁说:“我宁愿给曹公当奴才,也不愿意给刘备当贵客!”于是向北投降曹操。对于这位“师君”,曹操“用对待客人的礼节对待他”;又釜底抽薪,留下部将夏侯渊等人守卫汉中,把汉中的百姓迁到关中和陇西,五斗米道的势力因此一下子衰弱了,不过它的流传还是相当广泛的。从曹魏到西晋,统治者对道教很是害怕和防备,大多采取控制或者取缔的办法,道教的发展比较缓慢。
到了东晋和南北朝时期,情况就完全变了,在士大夫当中也有不少信徒,比如江东的大族之一王氏“一直信奉张氏五斗米道”(《晋书·王羲之传》),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跟五斗米道的关系也很密切;晋安帝(397 - 418 在位)的时候起义的孙恩、卢循等人也都是天师道世家出身。在这一时期,因为先后有好几位宗教家用心经营,道教的实力越来越强、规模越来越大,经过二三百多年,最终成长为在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很活跃、很有影响力的宗教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