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中意大利属于什么水平?真干起来,浙江水师就够它喝一壶

左都御史有料 2025-03-26 17:52:35

自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之后,西方列强在中国掀起了瓜分狂潮,及至庚子国变之后达到顶峰。当时,西方各国不分实力强弱,但凡是有海军的,都会把旗舰开到中国沿海耀武扬威,试图攫取政治和经济利益。

其实,当时有实力的西方强国并不多,只有英、法、德、美、俄五国,以及日本。至于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丹麦等国,都是打酱油的。而清政府对于各国列强也是区别对待的,也不是说谁来都有蛋糕吃。

意大利纯属投机者且是列强中最无耻的

西方各国只要是开口向清政府提无理要求,一般都不会过于直接,都会找一个台面上的理由。比如教民受到中国民众伤害,或是商人遭受损失,等等。

而意大利在外交方面是个愣头青,他派出的驻华使节连借口都不找一个,而是直接到总理衙门强硬索取一个港口和附属领地。这一点与德国人比起来就显得很幼稚,至少德国还在官方文书中说是“租借”。

意大利看中的是浙江中部的三门湾,这一区域临近中国经济命脉的长江流域和富庶的江南地区,往北就是宁波,其位置甚至还要好于德国侵占的胶州湾。

意大利毕竟不是强国,在攫取利益的时候肯定是要顾及英法德等国的,至少不能出现冲突和矛盾。三门湾不在英国的势力范围之内,强硬索取也不会招致其他列强的干预和反对。

但是意大利也知道,清政府绝不会轻易答应,事先也和英法德等国打过招呼。于是便在1895年初派出四艘军舰来到浙江海域,信誓旦旦地发出通牒,说要是不答应,就开火登陆。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的大门已经被彻底打开,对于西方各国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朝中还是有不少人对意大利有了解的。

意大利是个新国家,它于1871年才将国内各省绑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制国家。当时,意大利国内的政治十分混乱,议会随时都有倒台的可能。为了将矛盾转移至国外,意大利将重点放在了非洲和中国。

非洲和中国一样,在19世纪末也成为西方列强瓜分的重灾区。只是意大利在非洲的进展很不顺利,曾被埃塞尔比亚打败,损失很惨重。这些信息清政府都是掌握的,所以也不怕意大利耍横。

主动收回通牒沦为外交笑柄

意大利的军舰开到浙江海域时,朝廷一度也很紧张,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下令让浙江地方监视意军的行动路线。时任浙江巡抚刘树堂也是不是省油的灯,他调拨兵丁、钱粮和军需物资,让沿海驻军随时做好战争的准备。

意大利总共就来了四条船,见浙江有所准备心里头也发毛,前后往返数次,时间长达半年,硬是不敢放出一枪一炮。这一举动,反而让清政府捉摸不定。尽管当时清军的战斗力十分拉胯,可从上至下对意大利都持鄙视态度,认为真要打起来,意大利恐怕还不是个。

军事上只要不忌惮,外交方面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意大利外交使节马蒂诺给总理衙门发出的那道最后通牒没有起到任何的威胁作用,总理衙门不予回应,原件退回,这等于是直接拒绝了意大利的无理要求。

到了这个地步,意大利就处于被动局面了,这件事还在各国之间产生了不利的舆论。英法等国对意大利直接讨要中国领土的行动有所不满,他们担心意大利会牵连自己在华的利益和势力范围。

此前英国是支持意大利的,这是因为英国一直想扶持一个欧洲小弟,有利于保持其霸主地位和号召力。

但是英国见意大利的恐吓没有达到效果,更怕因为军事冲突会扰乱已经成型的各国在华局面,因此英国的态度十分暧昧,只愿意在外交上给予意大利帮助,军事方面一概不参与。

英国的态度基本上决定了其他各国的态度,法、德、俄等国本来就与意大利没有利益瓜葛,也不存在相互利用的关系。他们一直认为意大利此举是违反国际公法的,没有一个国家站出来为意大利声援。

但是话又说回来,意大利和各国列强终究是一个锅里吃饭的,他们虽然没有对意大利索取三门湾给于公开的支持,但是却执意抱着一种不能让清政府占上风的信念,否则意大利讹诈的失败,也会影响到西方列强在中国人眼中的形象。

一旦这种风气得以蔓延,那么清政府的士气就会受到鼓舞,以后也会变得傲慢,不再对西方人服从听训了。

基于这种考虑,各国敦促清政府和意大利坐下来谈,但是这一次清政府的腰杆硬气,始终没有同意。意大利打不敢打,谈又谈不拢,没办法,最后只能说外交通牒发错了,然后将其自行收回,此举在当时成了一个外交笑柄。马蒂诺不久便被撤职,连意大利的外交部长也辞职换人。

意大利索取三门湾失败后,很快加入到八国联军中,当年发生了庚子国变,意大利军队随同他国部队攻入北京,报了一箭之仇,多少也算是挽回点脸面。

0 阅读:15
左都御史有料

左都御史有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