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所WOOSO这是一座文献馆,也是一场关于张大千及其画派的学术展览,每次完成这样的项目都是一场浩大的研究和学习旅程。本项目源于内江张大千纪念馆首任馆长汪毅的个人收藏,文献馆展示了汪毅34年来研究张大千(大风堂)的全部成果,包含了大量的门人作品、亲属信札和其他文献资料近万件。我们和Don‘t Like Design Lab一同在接手项目后对所有藏品进行了整理,对所有研究成果、文献资料进行了学习与梳理,完成了文献馆的策划与设计。方案中不仅包含了空间的设计,也设计了多幅信息图表,从不同的维度统计和展示了张大千一生的足迹、在成都故事和与敦煌的不解之缘。使文献馆不仅仅可以成为张大千研究者的集会所,也能让一般参观者能够快速建立对张大千历史贡献的了解,推动张大千研究活动的发展。
▲海报©無所WOOSO馆内主题色调来源于张大千的山水画作与他最具代表的技法——泼墨泼彩。画面上挥洒的“石青”“石绿”,融汇了记忆与幻想,呈现出了如梦如诗的景象。他是色彩的大师,这青绿色的记忆也是他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之一。
▲左:《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大风堂初版,1947年春,右:《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目次》,1944年©無所WOOSO
▲研究手稿©無所WOOSO
▲《江山片帆》,张大千©無所WOOSO
▲场馆轴测图©無所WOOSO文献馆共分为四个章节:前两个章节从张大千出生的内江开始,到创立大风堂,再到临摹敦煌的前前后后与其艺术创作对于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为题。
▲入口©無所WOOSO
▲序章 说不完的张大千©無所WOOSO
▲第一章 走近张大千 入口©無所WOOSO
▲第一章 走近张大千 张大千与成都©無所WOOSO
▲第一章 走近张大千 张大千成都故居模型©無所WOOSO我们整理了张大千在成都期间的主要足迹,结合地图区位的表现,从时间和空间维度将其对这座城市产生的影响具象化。
▲展板 – 张大千与成都(4500mm*1200mm)©無所WOOSO
▲第二章 张大千:我与敦煌 入口©無所WOOSO
▲第二章 张大千:我与敦煌©無所WOOSO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之举,是他艺术人生中独立特行的一环,对他自身以及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幅年表除了包含他敦煌之旅的完整过程,也通过对有关展览、出版物、事件的梳理,展现了临摹敦煌壁画一事各个维度的发展和延续。该事件是张大千人生中最丰富、精彩的一篇,我们竭尽所能对其进行了当下最接近完整的展现。
▲展板 – 张大千与敦煌(5500mm*1200mm)©無所WOOSO在第三章节,用一幅世界地图和一幅年表完整展现了张大千一生的足迹。
▲第三章 张大千走过的世界©無所WOOSO张大千一生游历了许多国家,将他的作品带到了世界各地,这幅地图将其中主要的事件、路线进行了详细地梳理,让我们看到了这位世界的艺术家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所做出的贡献。
▲展板 – 张大千主要的世界足迹(2500mm*1200mm)©無所WOOSO年表包含张大千、亲属、师友、报道与访问事迹、国内外历史大事件几条时间线,其编排旨在通过对比不同角度的时间轴线上所发生的事件,来分析、推敲张大千人生经历的种种前因后果,从而挖掘出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信息。是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重要研究手段。
▲展板 – 张大千主要的人生轨迹(5500mm*1200mm)©無所WOOSO
▲展板 – 张大千主要的人生轨迹(部分内容)©無所WOOSO而在最后一个章节,主要以汪毅老师的书房为主题,集中展示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第四章 汪毅:我与大风堂©無所WOOSO
▲第四章 汪毅:我与大风堂,书房©無所WOOSO这是一幅张大千的族谱,也是汪毅老师多年来为了研究而进行的通信记录,图表从张大千和汪毅两个人出发,展现出一种超越了时间却又无比紧密的联系。正是这背后的坚持与执着,让我们可以使这座文献馆得以成立。
▲展板 – 我的百家信(2500mm*1200mm)©無所WOOSO我们还编辑和设计了一本图册,其中除了收录了此次汪毅老师的全部捐赠之外,还包含了文献馆展示部分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作为一本纸上的文献馆,使围绕张大千的研究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张大千文献馆图册©無所WOOSO
▲张大千文献馆图册内页©無所WOOSO这是一座文献馆,也是一场关于张大千及其画派的学术展览,每次完成这样的项目都是一场浩大的研究和学习旅程。这座场馆已经落成半年有余,也一直听闻各路学者和读者们陆续来访,期待这里的馆藏和研究会获得更多的丰富与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