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对苏联展开入侵,为期4年的苏德战争爆发。为了能够入侵苏联,德国方面准备了一年的时间,刚刚经历过法国战役和巴尔干战役的纳粹德国,其在军事力量上也可以说是处于有史以来的巅峰状态。那么在苏德战争爆发时,纳粹德国有哪些优势?又在什么方面趋于劣势呢?
德军的优势首先,德军彼时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他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军官队伍。不同于彼时苏联红军那糟糕到了极点的官兵素质和几乎不存在的主观能动性,德军官兵不仅素质极佳且饱经战火考验,在主观能动性上也远胜于苏联红军。
德军哪怕是下级军官都能理解上级下达的命令含义,并在实际作战中用更为主动的精神去完成任务,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命令,并且可以主动的帮助友军完成任务。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可以让德军以更快的效率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此外,德军在装甲战术上的理解,也远不是苏联红军所能比拟的。德军中那些少壮派军官大多都是机械化作战理论的支持者,如古德里安这样的年轻将领塑造了德国的装甲战理论,并在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中将其付诸于实践。
毫无疑问,这种战线上某一狭窄正面投入大量机械化部队楔入并突破敌军战线,向后穿插、破坏敌军后勤要点、指挥系统,并伺机合围敌军主力的战术是十分可怕的。凭借这种可怕的战术,德军往往能够以少胜多,当这种战术和德军的传统军事理论结合后,德军那种强大的主观能动性会让装甲战术的威胁性更甚,而这是苏联红军所不具备的。
在这一方面上,德军比之苏联红军有极大的优势,这不光是因为德军更为了解机械化作战理论,更是因为德军的装备更适应此类作战。德军在入侵苏联时配备了4900余架各型作战飞机,3700辆各型坦克,这些装备以一个相对均衡的方式配置了德国三个集团军群中,确保了德军在进攻速度上远高于苏军的反应速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飞机和坦克的状态和性能都相当优秀,尤其是空军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这就确保了德军在综合能力上也远高于苏联,入侵开始时能轻松的占据上风。
不难看出,德军在苏德战争爆发初期的优势是巨大的,德军在装甲战上的巨大优势,辅以德国的闪电战这一强大战术,苏联红军在战争初期是难以做出反应的。就如同我们所知道的历史那样,苏联红军在战争刚爆发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国境筑垒地带几乎是在战争爆发的头四个小时里就被全面突破。而行动迟缓的苏联红军只能按照所谓的既定计划展开运动,最终就导致了他们在运动中被德军机械化部队一个一个吃掉。
德军的劣势诚然,德军也不是绝对无敌的,德军自身就存在有不少劣势的,比如说他们视为支柱的装甲部队就有许多难以被察觉的劣势。有关于苏联的T-34中型坦克和KV系列重型坦克自不必多说,这是让德军坦克缺乏应对措施的新式武器,在战争初期给德军装甲部队带来了不小的麻烦。除此之外,德军还必须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整个装甲师的编制和坦克规模上存在问题。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的装甲师编制已经与1940年有很大差别。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原有的第1至第10装甲师各自抽出一个装甲团,以此为基础辅以两个摩托化步兵团、一个摩托化炮兵团和一个装甲师侦搜营等部队,新组建出了第11至第20装甲师。相比于1940年的德国装甲师编制,1941年型装甲师只有1个装甲团而非2个装甲团。虽然1941年型装甲师的兵力总数上升到了15000人至17000人,可是可动用的坦克总数却下降到了152至207辆。
这里需要额外指出一点,那就是1941年装甲师在坦克总数上也是有区别的,主要原因是装甲团的编制造成。彼时德国有两种装甲团编制,分别是2装甲营和3装甲营。2营制装甲团的每个装甲营下辖有2个由三号中型坦克组成的轻型坦克连和1个由四号中型坦克组成的中型坦克连,每个连下辖22辆坦克,再加上营部的6辆坦克,可达到每个营72辆坦克,全团可达到152辆坦克。
而3营制装甲团则有所不同,这种编制下它仅有一个营和2营制装甲团相同,剩下的两个营则是下辖有混编了将二号轻型坦克和三号中型坦克的混编轻型坦克连2个,另有1个将四号中型坦克和三号中型坦克混编的混编中型坦克连,加上营部坦克可达到每个营65辆坦克。考虑到它有一个营和2营制装甲团相同,那么这种3营制装甲团的坦克总数也就达到了207辆。
尽管从纸面上来看,这两种装甲团编制都不差,较多的兵力也有助于他们维持突破口,而不需要等待后续迟缓的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来守卫缺口。可实际上因为坦克数量的减少,导致德军装甲师的进攻效率略有降低,在抵抗苏联机械化部队的反击时显的略微吃力。
这里一定要注意,虽然苏联红军组建的机械化军普遍不满编,但那29个机械化军仍旧具备一定的战斗力,除去西方面军那些歪瓜裂枣机械化军之外,剩下的机械化军最差可以相当于德军的装甲师,最强的机械化军在坦克数量上几乎可以对抗德军整个装甲集群。
实战中的问题于是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旦苏联红军聚集起了足够规模的机械化兵力开始反击时,德军的攻势就不得不停滞下来。典型例子就是1941年6月22夜间苏联总参谋部下达的第三号命令,这道反击命令要求西南方面军向卢布林方向发动反击,结果就是西南方面军投入了五个机械化军,超过两千辆各型坦克的强大兵力向卢布林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
西南方面军的计划很明显,那就是寄望于一举摧垮德国第1装甲集群。虽然这次攻势因为准备仓促和分批投入战斗,而被克莱斯特率领的德国第1装甲集群和德国空军所击败,但这次战斗却让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心有余悸,因为克莱斯特麾下仅有700余辆坦克,而西南方面军投入的坦克最少也是他们的三倍。(有关卢布林的战斗记录非常混乱,有一说苏军投入的超过三千的坦克)
卢布林战役虽然以苏联的西南方面军失败告终,但南方集团军群的整体攻势却被迫减缓,一些冒进的德军步兵师也被西南方面军的强大兵力击败。铺天盖地的苏联坦克虽然是毫无章法的投入战斗,但反坦克力量较为薄弱的德军步兵师在遭到攻击后也是一触即溃。而反观分散在各个方向上的德国第1装甲集群却未能立刻制止这种攻势,因为分布在宽阔的战线上,他们根本不可能迅速拦截住苏军。
这种问题是明显的,德军在战争初期完全是依赖自己的装甲部队,设想在苏联红军未能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复刻德军在法国战役的胜利。德军并没有为长期战争做出准备,而是寄望于能够通过速战速决结束战争。因此在苏军不断发起反突击的情况下,德军就明显出现了不适应,受限于自身兵力的问题,德军虽然可以依靠官兵素质和优秀的战略战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兵力上的不足,可最终这种努力也被证实失败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被拉入了持久战之中。
结语事实上,纳粹德国本身并没有设想过长期战争的局面,他们寄望于能够通过闪电战快速击败苏联。不可否认,苏联在战争初期蒙受了巨大损失,他们有大量部队被德军消灭,丢失的土地起码也是法国领土面积的两倍。然而,一个国土幅员辽阔的国家可以用领土换时间,闪电战本身也不是对付这种大国的,因此德军的短板就被无限放大,最终让德军在1941年失去了速胜的机会。
首先,德军彼时最大的一个优势是他们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和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军官队伍…这句话就不对,德军西线波兰和法国战斗,用的是几个装甲师和空军,入侵苏联的德军中,95%的步兵师,二战中还没开过枪呢,你说士气那是没问题,你说战斗经验,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