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温,用蔡元培先生的话为其盖棺定论:“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这位在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中都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呼声,将其与诸葛亮齐名并列,甚至还将其能力排在诸葛之上。而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评价,大体是多次当众夸赞刘伯温道:“吾之子房也。”刘伯温作为元末明初江南读书人的杰出代表,其一生也算是格外传奇。
在元朝末年,因为贪腐问题和天灾的影响,四方百姓揭竿而起。天下大乱之下,因为治理黄河不顺,彻底暴露了元朝内部腐朽的问题,元朝朝政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私盐贩子张士诚率先起义,之后红巾军也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起义席卷了整个南方,元朝在高邮之战失败后,基本没有了剿灭南方农民起义军的能力,再加上内部腐朽,派系争斗不断,所以已经走到了尽头。
刘伯温
在这个时期,有一位杰出的谋士崛起,他就是刘伯温。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眼光,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刘伯温出生于浙江青田,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时便考中秀才。然而,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畅,多次参加考试都未能中举。于是,他转而学习诗词歌赋和兵法谋略,逐渐成为了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
在元朝末年,各地起义军纷纷崛起,浙江地区的方国珍也举旗反元。由于刘伯温熟读兵法,懂得谋略,被方国珍聘请为谋士。然而,刘伯温并不满足于在方国珍手下效力,他一直在寻找机会投奔更有潜力的起义军。
最终,刘伯温来到了朱元璋的麾下,成为了朱元璋的谋士之一。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远的眼光,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协助他平定了天下。在明朝建立后,刘伯温被封为诚意伯,成为了开国功臣之一。
刘伯温在明朝建立后,仍然秉持着勤政爱民的思想,尽心尽力为百姓谋福利。他多次出巡各地,了解民情,对各地的水利、农业、交通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为明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在明朝初期政治斗争中,刘伯温也遭受了许多挫折和磨难。他曾被奸臣诬陷而下狱,最终在晚年辞官归隐。总的来说,刘伯温是一位卓越的谋士和政治家,他的才华和贡献值得后人铭记。
刘伯温画像
只是他的封爵,一直以来都被后世所争议,很多人都觉得,一个三等伯爵,完全不足以对其功绩和取得的荣誉进行表彰。因为跟随朱元璋起兵的淮西二十四将,在朱元璋称帝后还活着的基本都是开国元勋,大部分都是侯爵以上。而那些著名的将领,李文忠、冯胜、邓愈、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封了公爵,再加上后来立功的沐英还有蓝玉等人。而朱元璋集团,最核心的自然是明初三杰,这是一个足以对标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的顶级组合,甚至犹有过之。
开国六公爵
然而,作为汉初三杰的另外两位成员,李善长和徐达,均为开国六公爵。唯有对标汉初张良的刘伯温,却排在了开国元勋倒数第一,朱元璋只是给了刘伯温一个三等伯爵,按理说以刘伯温的功绩,断然不会排在朱亮祖之流后面。这其中到底是因为朱元璋吝啬,还是有其他原因呢?接下来我们简单剖析一下,刘伯温位列功臣元勋末尾的原因。
1、乡党之争
朱元璋从乱世中崛起,最大的助力自始至终其实都是淮西那帮老哥们,以淮西二十四将为基础,再加上后来吸纳的常遇春等淮西人,再加上李善长等文人,组成了朱元璋集团的绝对核心,这些人以武将为主,在打天下过程中,是朱元璋集团的拳头,帮助其突破淮西,渡江攻取应天府,之后击败陈友谅的汉、张士诚的吴、明夏,以及后来将元朝驱逐出中原,淮西武将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在朱元璋进取应天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地方,所以吸纳了当时江东士林,而刘伯温就是在这一时期加入到了朱元璋集团,当时朱元璋集团已经度过了最艰难的求生存阶段,基本上已经实现割据一方。所需要做的,是崛起和腾飞,与当时实力最强的徐寿辉、陈友谅集团进行一场巅峰对决,以决定天下归属。
淮西勋贵
因为乡土观念,立下了赫赫战功且任劳任怨的淮西集团死死抱成一团,对后来加入的浙东集团充满排斥,就像是主人对前来抢好处的客人的那种敌视,在这点上充分体现在李善长和刘伯温的矛盾上。而在朱元璋这里,也是将淮西集团当作自己的根基,毕竟本乡本土,而朱元璋最初创业,就是靠着淮西二十四将,所以在封赏开国元勋时,将淮西集团纷纷排在了前面,刘伯温被排在了淮西诸将之后。
2、刘伯温的才华和功劳被过于神化
刘伯温加盟之后,主要工作是参与机要决策,在军事上负责出谋划策,并为朱元璋的决策提供一定的辅助。除了这个技能之外,刘伯温还擅长观察天文和历法。所以在加盟之后,刘伯温主要是在危难紧急关头,拨开迷雾,点破形势。在临战之际,还能预知一下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军事部署。然而真正的军事决策权始终在朱元璋手里,还有个重要因素是,在实际的政务中,刘伯温并没有展现出太强的实力,比一直在幕后兢兢业业的李善长差得很远。
再有,前文已经提到了,刘伯温加盟朱元璋集团时,朱元璋已经带领淮西这帮铁哥们扫清了应天府周边的很多阻碍,甚至东部已经杀到了江阴,西部到了当涂以西,已经实现了割据,这要是那些沉不住气的枭雄,早已经可以称王称霸。所以刘伯温加盟的时间太晚了,失去了狂飙阶段最适合积攒功劳的时间段。在很多时候,刘伯温的到来,更像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所以,后世很多野史,将刘伯温的功劳和实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夸大,所以才会觉得对刘伯温的封赏爵位太低。
刘伯温投奔朱元璋
3、刘伯温从业经历有些复杂
刘伯温在加盟朱元璋集团之前,从业经历略微有点复杂,在那个讲究道德洁癖的年代,这一点并不讨喜。刘伯温作为士族代表,在元朝末年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二十三岁便高中进士。在中进士三年后,被授为江西高安县丞,任期五年后因为得罪了世家大族,所以不得已而辞官。之后又被出任江浙儒副提举,兼任行省考试官,但是又得罪了御史,最终也不得辞官隐退。
后来天下大乱,刘伯温被起用为江浙省元帅府都事,主要就是解决方国珍的问题,元朝的想法是招安,而刘伯温的建议却是诛杀,以儆效尤。但是元朝并没有采纳刘伯温的策略,所以在方国珍被招安后,对刘伯温怀恨在心,刘伯温此时对元朝彻底失望,彻底离开了元朝政坛。
之后赶上朱元璋在应天招纳浙东才子,刘伯温才加入了朱元璋集团,但是因为朱元璋之前的人生经历,所以朱元璋打心里其实是恨透了元朝官吏的,所以在这点上,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一定的抵触感,这也是朱元璋可能会委以重任,但是没有将刘伯温当自己人的重要原因。
刘伯温剧照
4、刘伯温作为谋士,是朱元璋最不放心的一位
刘伯温加盟之后,更像是朱元璋集团仅次于朱元璋的第二大脑,这样的角色可能会被委以重任,但是通常不会被授予很高的爵位。朱元璋集团是从基层干起来的,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因为过于粗犷,很少有队伍能吸引到大量士族的支持。这主要是因为士族善谋,有文化。而农民起义军喜欢打打杀杀,双方根本玩不到一块去。
到了元末乱世,朱元璋为了稳固江山,谋求更远的发展,主动示好笼络了浙东士族。但是双方都只是互相利用,没有真正走到一块去。而且因为刘伯温宗室能够读懂朱元璋的心思,这一点多少让朱元璋是有所忌惮的,为此朱元璋多少在封爵的时候,还是对其留有余地的。
5、朱元璋对士大夫阶层的打压
朱元璋出身于农民阶层,所以在建立国家后,出台的政策很多都是以民为本。正因为如此,当时士大夫阶层并没有得到眷顾。而自古以来,皇权都是拉拢士大夫阶层展开统治,毕竟官员都是读书人。
朱元璋从严治官
然而朱元璋因为童年的灾难,对官吏和士大夫阶层格外格外痛恨,朱元璋不仅仅制定了低俸禄,还对官员特别苛刻,对官员的错误容忍度也很低,也已残忍手段诛杀了很多犯错的官吏。总体而言,以民为本的国策,本就是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打压。基于这样的国策,朱元璋不可能对来自士大夫阶层的刘伯温封以高阶爵位。
6、刘伯温的职位不适合太高的爵位
明王朝正式建立,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御史行使对百官的监察权,太史令则是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基本算是朱元璋统治集团的监督者和机要秘书,这样的角色,如果再冠以高阶的角色,势必会造成其权力失控,对皇权造成威胁。
刘伯温存在的目的基本也是牵制淮西功勋阶级,所以可以给权,但是不给爵位,也很合理。
历朝历代,非军功不得已封爵。 明初封六公、二十八侯、二伯。 刘伯温以文臣能成为三十六人之一,这是多大的荣耀。 受封三个文臣中,李善长、汪广洋都做过丞相,刘伯温只是御史中丞能同时受封,已经很难得了。
刘伯温,民间捧起来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