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太监竟两次干预皇位继承人,若不是此人,北宋恐怕就亡于赵光义了

学渣阿飞 2025-03-25 15:10:32

历史总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反转,比如北宋初期的皇位更迭更是如此。从赵匡胤到赵光义,再到赵恒,一个太监竟然两次干预皇位继承,甚至差点让北宋亡国,幸亏被一个人力王狂澜,阻止了这一切。

那么,这个太监是谁?他就是宋朝最会投资的太监王继恩,他投资的对象正是北宋未来的皇帝。这王继恩可不是一般的太监,是从后周朝过渡到宋朝的“老江湖”,他在后周时期就进宫当差,愣是靠着"骑墙"功夫在改朝换代中混得风生水起。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时,他精准站位,从后周宦官无缝切换成宋太祖心腹,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王继恩就作为随军太监,见证了宋朝统一大业的完成,赵匡胤还赐名“继恩”,足以见得对他的重视,可以说,王继恩这第一次投资很成功。

而到了赵匡胤驾崩,他开启了第二次投资,投资对象便是赵光义。开宝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秉烛夜谈,窗外阵阵斧声,随后就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这便是让后世浮想联翩的斧声烛影。按照正常剧本,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可这个投资达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出门右转直奔晋王府,把赵光义请进了皇宫,据《涑水记闻》记载,王继恩当夜"径趋开封府召晋王",随后发生的事情,《宋史》是这样描述:"太宗遂即位"。

对于斧声烛影这件事,虽然没有一部史书写上"勾结"二字,但已经从侧面表达出:王继恩估计早就是赵光义安插在宫中的"内应"了,王继恩这么做也能理解,毕竟太祖活着时,赵光义已经担任开封府尹长达15年,王继恩这手"风险投资"显然押对了宝。到了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其实,赵光义之后的继任者原本没什么悬念,因为太子赵恒还在,但王继恩还想故技重施,于是进行了第三次投资,这次他联手李皇后,想扶植被废的疯太子赵元佐当"傀儡"。赵元佐作为嫡长子,他本应是北宋第二位皇帝,但赵廷美被整死后,事情出现转折,赵元佐替叔叔求情,被老爹骂得狗血淋头,从此开启"疯癫模式"。

重阳节宴饮,因没被邀请,他放火烧了东宫,火光冲天三日不灭(《宋史》记载"火数日不绝")。赵元佐平时还把姬妾关起来虐待,发明"割肉挑筋"等私刑。最终让赵元佐彻底凉透的是寇准,他骗太子去祖庙祭祀,趁机搜查东宫,翻出大堆刑具,赵元佐百口莫辩,最终被废为庶人。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太宗看到证据后"大怒,遂废之"。赵元佐被废后,赵光义把目光锁定在赵元僖,可这哥们更倒霉,暴毙时"七窍流血",史书记载"侍妾张氏尝被毒",坊间传闻是被毒杀。到了至道元年(995年),28岁的赵恒终于"备胎转正",成为北宋皇太子。

前面说到,赵光义驾崩,王继恩想故技重施,联手李皇后把废太子赵元佐登基,原因不用多想,李皇后当然是希望通过拥立赵元佐来继续操纵朝政,巩固自己的地位,而王继恩作为赵光义一朝的“大红人”,自然也想在新朝中继续稳固自己的权势。于是,他与李皇后一拍即合,联手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及知制诰胡旦等人,共同筹划这场阴谋。只是王继恩没想到,他这个“老江湖”竟然被“糊涂丞相”吕端摆了一道。

太宗驾崩当晚,王继恩假传太后懿旨召吕端议事,吕端发现作为太子的赵恒并不在宫中,这让他察觉到事情不太对劲,于是,他在随身笏板上写了“大渐”二字,密遣亲信传递给赵恒,催促其速入宫。另一方面,吕端将计就计,他佯装配合,跟王继恩去中书省找"传位诏书",结果进门后立刻反手锁门,把王继恩困在书房,随后,吕端孤身前往李皇后处,李皇后一看吕端自己来了,就知道这事已经凉了。随后,赵恒及时赶了回来,即使到了登基的时候,吕端仍不放心,害怕被掉包,直到掀开卷帘确认是赵恒以后才高呼万岁,至此,赵恒顺利即位,成为北宋的第三位皇帝。

难以想象,假如王继恩再次成功,势必会导致北宋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局势再次陷入混乱,到时候各方势力出场角逐权力,北宋恐怕将亡于赵光义这一代,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代。因此,赵恒的即位对于北宋来说意义重大,这直接终结了五代以来谁有实力谁就能争夺皇位的乱象,北宋的皇位的继承从此走向正轨,这对于两宋300年统治的延续性相当重要。这就是大事不糊涂的吕端,拯救北宋的吕端。

0 阅读:8
学渣阿飞

学渣阿飞

茶余饭后,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