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黄河的大禹,为何找不到多少遗迹?他去过的河道今天还在吗? - 今日头条
《——【·前言·】——》
大禹时期,洪水肆虐,百姓流离失所,大禹带领人们用双手开山凿河,终于制服了水患。
这么大的工程,为何几乎没留下遗址?甚至有学者提出,大禹治水的对象可能不是黄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洪水肆虐,民不聊生那时候,中原大地上日子过得比现在难多了,天上的雨说下就下,一连几个月没停过,地上的水越积越深,连着几条大河的河堤全被冲垮了。
水退不下去,满地都是浑浊的泥浆,村庄和田地全淹在了水里。
活着的人没地方住,只能爬到山顶或者树上,牲畜死了一大片,顺着水漂走,臭味熏天。
当时的部落联盟首领是尧,坐在山顶的住所里,看着眼前的一片狼藉,愁得“头发都白了”。
派了人去各地打听情况,发现洪水已经成了大患,不管是东边的黄河,还是南边的大江,到处都是灾民。
还收到消息,说北方的涿鹿平原,已经被淹成了一片泽国,南方的部落开始抢地盘,局势乱得一塌糊涂。
“咱们不能再等了!”尧把各地的首领召集到一块,开了个“紧急会议”。
会议上一片哀声,谁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这时候,有人提议让鲧来治水,鲧是尧的一个臣子,脑袋灵光,会用土木搭东西。
他还说自己有个绝招:筑堤挡水,尧听了觉得有点希望,立马让他去干。
鲧带着人从黄河入手,开始沿着河边筑堤坝,他们用泥土和木头堆成高高的墙,想把水堵住。
事情没那么简单,黄河的水量实在太大,一开始,堤坝还能撑一阵子,可一旦水势猛了,整个坝就像纸糊的一样,被冲得粉碎。
鲧不信邪,又筑了几次,结果一次比一次失败,洪水没被治住,反而越发泛滥。
尧的耐心也耗光了,决定换个人上阵,这时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鲧的儿子——禹。
大禹受命,治水传奇禹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孩子,父亲鲧忙着治水的时候,经常跟在旁边,帮忙递工具或者做些杂事。
鲧失败后,禹也没多说什么,只是暗自琢磨:父亲的堤坝法不行,是不是可以换个法子?
尧亲自找到禹,把治水的重任交给他。
禹没多说话,只是点了点头,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百姓还在水里挣扎着,他不能辜负众人的期望。
禹接过任务后,开始到处考察,从黄河的源头一路走到下游,又跑到了长江流域。
看地形,还仔细观察水流的方向和规律,每到一处,禹都会蹲在地上用木棍画图,记录下水流的细节,有时候一蹲就是半天,连吃饭都顾不上。
有一次,他到了黄河上游,遇上了大雨,山里的水像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禹和随行的人,被困在一个山谷里,脚下全是泥水,根本没法走路。
大家急得团团转,禹却冷静得很,爬到一块高地上,仔细观察周围的山势,最后找到了一个山口,对大家说:“从这里开一条水道,水就能排出去。”
雨停之后,禹带着人动手挖水道,他们用石头和木头当工具,在山谷里挖了整整两个月,终于把水引到了,一条更低的河道,洪水退去,附近的村庄得救了。
禹治水的核心方法,是疏通河道,而不是像父亲那样死命堵水。
他还发现,很多地方的洪水,都是因为山挡住了水的去路,想了个大胆的办法:劈山开道。
为了开山,禹带着工人们用简单的工具:石斧、木杵和火,先用火烧山体,让石头裂开,再用水泼降温,用斧子一点点劈开。
这是个耗时耗力的活儿,禹不怕苦,有一次,和大家一起砍石头,双手被磨出了血,只是用布随便包了一下,又继续干活。
治水的日子里,禹一刻也没闲着,每到一个地方,都先住上一段时间,观察地形和水流。
有时候为了赶时间,连家都顾不上回,有名的,是他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
第一次,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生下儿子启,消息传到禹耳朵里时,他正带着人挖开一个水道。
大家都劝他回家看看,可他摇了摇头,说:“百姓的命更重要,我不能走。”后来,他在远处看了一眼家门口的灯火,转身又上了山。
还有一次他听说母亲生病了,在工地上愣了好久,最后还是让别人,捎了一封信回去,说自己实在脱不开身。
等到洪水退去,赶回去时,母亲已经去世了,禹跪在坟前,哭了整整一天。
涂山会盟前夕,禹为了准备会盟的事情,忙得脚不沾地。
他从南方的河道赶回北方的涂山,又经过家门时,妻子站在门口等了他整整一天,他远远看了一眼,叹了口气,转身又走了。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的治水终于大功告成。
疏通了九条大河,挖出了许多水道,把洪水引到了大海,百姓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禹也因此成了所有人心中的英雄。
涂山会盟,功成名就洪水平息后,大禹的名字响彻了整个中原,他让人们摆脱了水患,还重新修复了土地。
百姓终于能够安心耕种,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各部落首领,对禹的能力和智慧心服口服,大家一致推举他,主持一次全体会盟,商讨未来的治理方针。
这场会盟选在涂山举行,涂山位于现今的安徽蚌埠一带,地势平坦,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是一个天然的聚会场所。
那一天,天刚蒙蒙亮,禹就起了床,披着一件粗布外衣,亲自到会场检查布置。
十几年来,他习惯了早起习惯了操劳,从来不让别人代劳。
各地的首领,陆续赶到涂山,有的坐木筏,有的骑马,有的甚至徒步赶了好几天的路。
大禹站在高台上,向他们鞠了一躬,他的头发已经有些斑白,脸上满是风霜,可他的眼神依旧坚定。
向大家讲述了治水的过程,也提议未来,要在中原建立,更加稳定的秩序。
首领们对他的方案,点头称赞,纷纷表示,愿意跟随他的脚步。
涂山会盟的最后一天,大禹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把治水后的中原划分为九州,并且根据各地的土壤和资源,制定了不同的政策。
还提出要让大家共同出力,兴修水利,保证水患不会再回来,这些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在会盟结束的时候,首领们把自己的部落象征物——青铜器、玉石、粮食等,献给了大禹,以此表示敬意,禹却将这些礼物,分发给了贫困的百姓。
遗址探寻,学术争鸣禹治水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可是关于他的遗址,却一直是个谜。
经过了几千年,洪水早已退去,当年的工地早已被泥沙掩埋,后人虽从文献中知道他的事迹,却一直没能找到确凿的证据。
1985年,考古学家,在安徽蚌埠涂山地区,发现了与涂山会盟有关的遗址。
在禹会村附近的发掘中,他们找到了青铜器碎片、石器以及祭祀用的陶器,这些遗迹,被认为是大禹治水后,百姓为了纪念他而留下的痕迹。
尤其是一块刻有“禹会诸侯于涂山”字样的石碑,更让考古学家们激动不已。
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他们认为,大禹治水的真正地点,可能不在黄河流域,而是在其他河流,比如长江或者淮河。
他们的理由是,黄河的地势和水文情况,和古文献中的描述并不完全一致。
尤其是俄罗斯的一位学者指出,大禹可能治的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
这些学术观点,引发了热烈的讨论,有些人认为,无论大禹治的水在哪条河,他的功绩都是不可否认的;
也有人坚持,只有找到确凿的遗址,才能完全证明,大禹的真实存在,这些争议,至今仍没有定论。
大禹治水的故事,早已深深印刻在了,中国人的记忆中。
无论是黄河还是长江,他那种为民付出的精神,始终没有被时间冲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