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英年早逝,一生未婚,为何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原因很简单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025-02-06 10:23:49

霍去病英年早逝,一生未婚,为何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原因很简单 - 今日头条

《——【·前言·】——》

汉武帝时期的少年名将——霍去病,24岁就英年早逝,一生未婚。

可史书上却清楚记载,他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这位战功赫赫的冠军侯,从未娶妻生子,他的后代究竟从何而来?

少年将才

汉朝元狩年间,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上,经常能看到一个,英姿勃发的少年,骑马飞奔而过。

这个少年就是霍去病,叔父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卫青,母亲卫少儿是卫青的亲妹妹。

在长安城,贵族子弟,大多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霍去病却不同,从小就在军营中摸爬滚打,卫青知道军中艰苦,却偏偏喜欢,带着这个外甥出入军营。

军营里的老兵都说,从没见过这么拼命的少年。

天不亮就起来练剑,一练就是几个时辰,烈日下的箭场上,总能看到他搭弓射箭的身影,就连老练的射手都说,这孩子的箭法,已经超过了很多成年将领。

霍去病的马术更是了得,喜欢骑着马在原野上奔驰,那些军中的烈马,到了他手里都变得温顺。

将士们私下说,这孩子好像天生就该骑在马背上。

卫青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经常指导霍去病研究兵法,教他如何排兵布阵。

霍去病聪明过人,很快就掌握了行军打仗的要领,军营里的老卒说,这少年人的眼神特别犀利,看问题总能一针见血。

有一次演练,霍去病临时被安排指挥一支小队。

谁知他不按常规布阵,采用了一个出人意料的战术,等到演练结束,连经验丰富的将领都说,这孩子的战术安排堪称完美。

汉武帝刘彻,也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

一次大规模阅兵,霍去病奉命带队参加,他率领的骑兵队列整齐,进退有度,武帝看得连连点头,当即就决定破格提拔他。

就这样,年仅17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骑都尉,这个任命在朝中引起不小的震动,有的大臣说他年纪太小,资历太浅,霍去病并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依然专注于练兵备战。

战功赫赫

河西走廊的风沙中,19岁的霍去病正带领骑兵深入敌境。

这次行动,他只带了八百精骑,将士们都说,霍将军的胆子真大,这么点人马,就敢深入匈奴腹地。

霍去病早已胸有成竹,对将士们说:"匈奴人骄傲自满,根本想不到我们会来这一手。"果然,当汉军突然出现在匈奴营地时,敌人措手不及。

这一战,霍去病率领八百骑兵,竟然打败了匈奴万骑。

战报传回长安时,满朝文武都震惊了,谁能想到,一个19岁的年轻将领,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战绩。

战场上的霍去病特别强调速度,他常说:"打仗就要像闪电一样快。"他的骑兵队伍,能在一天之内行军数百里,经常能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

将士们都说,霍将军和其他将领不一样。

他从不在帐中坐等战报,而是亲自带兵冲锋,有次遭遇敌军伏击,霍去病二话不说,提枪就冲在最前面,将士们见主帅如此勇猛,个个士气大振。

在狼居胥山下的那场战役,更是让霍去病名震天下,带兵追击匈奴主力,一路追到了大漠深处。

当汉军的旌旗插上狼居胥山时,就连匈奴人都为之震惊。

军营里的,霍去病和士兵同甘共苦,天气冷时,他把自己的棉衣分给士兵,吃饭时,总是让将士们先吃。

夜里值岗时,霍去病常常和士兵们围坐在篝火旁。

将士们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家乡的事,霍去病就静静地听着,偶尔也会讲讲,长安城的见闻,一个年轻的将军,就这样赢得了全军上下的敬重。

封侯为家

冠军侯府在长安城的繁华,地段拔地而起,朱红大门上的金色门环熠熠生辉,大门两侧的石狮庄严肃穆,门前的大理石阶梯宽阔平整,府邸占地数百亩,重檐飞角,气势恢宏。

府中左侧有一座专门的阅兵场,是霍去病训练亲兵的地方。

每天清晨,都能听见战马的嘶鸣,和将士们的操练声,阅兵场旁边是一座小型箭场,霍去病常在这里试验新研制的强弓劲弩。

正堂西侧的书房,是霍去病常待的地方,房内陈设简单,一张黑漆案几,几件青铜器,墙上挂着详细的地形图。

案几上总是堆满了竹简,有边关送来的军报,也有各地进贡的地图。

府中的马厩专门建在西北角,据说是为了方便快速出城。

马厩中显眼的是一匹枣红色的西域宝马,这是霍去病平日最喜欢的坐骑,马夫说,有时深夜,他还能听见,侯爷策马出行的声音。

东院是霍光处理政务的地方,他性格沉稳,很有理政头脑。府中的账房、仓库、庖房都由他打理,井井有条,府中上下对这位年轻的家主都十分敬重。

偏院里住着一些,从边疆带回来的匈奴降人,他们精通骑射,成了府中的射箭教习。

霍去病对他们很是优待,给予俸禄,还让他们教导府中小将骑射之术。

府中的膳房,每天都准备着热腾腾的饭菜,但霍去病很少在府中用餐,管家说,有时饭菜会直接送到军营或皇宫去,就连他的房间,也只有一张简单的床榻,和几件换洗衣物。

后花园里种着,从西域带回来的奇花异草。

据说这些都是霍去病在征战途中,命人收集带回来的,花园中央有一座凉亭,府中下人都说,从未见过侯爷在此小坐。

府中专门设有一间武器房,里面摆放着各式战刀战戟。

有些是霍去病亲自使用过的,有些则是缴获的匈奴兵器,每件兵器都擦拭得锃亮,彰显着主人对军事的专注。

大门外总是有求见的人,有送信的军士,有求助的百姓,也有前来拜访的官员。

霍去病很少见客,大多都是霍光代为接待,唯有谈及军务的将领,才能直接见到霍去病。

府中的铜钟每日准时敲响,主人却总是早出晚归,下人们说,他们的侯爷,似乎把整个长安城都当成了自己的家,军营、皇宫、校场,哪里需要他,他就在哪里。

后裔之谜

天不假年,霍去病在24岁那年病逝,临终前,他将府中一应事务都交给了霍光。

生前未曾娶妻生子的霍去病,却在史书上留下了子嗣记载,这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原来,霍光早年就有了侄子,这个孩子从小在冠军侯府长大,霍去病对这个侄子也十分疼爱,因为霍去病始终未娶,这个侄子就被记录为他的儿子。

在汉代,这种宗族内的收养关系很常见。

特别是对于功勋显赫的家族来说,过继子嗣更是平常事,霍去病虽未婚,通过收养侄子为子,保全了家族的延续。

后来,霍光的这个儿子也成家立业,生了两个孩子。

按照家族记载的方式,这两个孩子,就成了霍去病的"孙子",实际上,他们是霍光的亲孙子,是霍去病的侄孙。

霍去病离世后,霍光继承了冠军侯的爵位。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霍家的声望,把霍府打理得井井有条,那两个被记作霍去病孙子的孩子,在霍光的照料下健康成长。

冠军侯府的厅堂上,挂着霍去病的画像,每逢祭祀,霍光都会带着全族人来此祭拜。

画像中的霍去病,永远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

府中的老仆,有时会给孩子们讲霍去病的故事,说他如何在狼居胥山下,树立汉家威严,如何在大漠深处追击匈奴。

霍去病没有留下亲生子嗣,他的精神却通过这些故事,代代相传。

岁月流逝,冠军侯府依然屹立在长安城中,后人提起霍去病,更多记住的是他的赫赫战功。

至于他的子嗣问题,在当时的宗族制度下,不过是个普通的收养安排罢了。

这就是霍去病"子孙"之谜的真相,一个英年早逝的未婚将军,通过家族内的收养关系,在史书上留下了完整的后代记载。

这背后,是汉代宗族观念的典型体现,也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情世故。

0 阅读:2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