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天青色等烟雨,看不够的“东方美”

东方寻宝 2024-01-15 14:35:47

作为宋代五大名瓷“汝、钧、官、哥、定”之首的汝窑,汝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接下来就来为大家介绍看不够的“东方美”——汝窑。

宋瓷以其单色釉的纯洁、素静,造型高雅为历代所推崇。汝窑瓷之珍贵,也并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更在于其工艺之绝伦,釉色之变幻。赵宋王朝虽然政治昏庸、军事无能,最终被女真人所灭,但在艺术史上,却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巅峰,其在陶瓷制作、使用和鉴赏上也是独具慧眼、不计财力。

汝瓷的胎质十分细腻,由于胎土中含有微量的铜,使得其胎体色泽近似燃烧后的香灰,俗称“香灰胎”,又叫“铜骨”。汝瓷釉质是石灰釉,釉层都比较薄,釉面滋润柔和,纯净如玉,有明显酥油感觉。用放大镜观察,可见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气泡。

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在历史上只昙花一现地存在了约20年。不过,这20年却不可小觑,其开创的“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成就了宋青瓷的又一番景象。

据了解,烧造汝窑的倒焰窑上下温差较大,在0.4立方米的窑室中,产品窑位不同,其色也略有不同,如炉内器物太大,同一产品上下成色也会不一。而采取“芝麻钉满釉裹足支烧”,就是将器物里外全都施满釉,然后用支钉将器物支顶起来,使整个器物处于悬空状态,仅支点与器底接触,这样就将无釉部位降低到了最小点,仅器底有3—5个细小的支钉痕,小如芝麻粒,不过,这同时也造成了汝瓷“十窑九不成”、没有大件器物。

一般来说,汝瓷釉面都有开裂细碎的纹片,也称“开片”。这种开片的形成是器物的胎泥和釉料在配制的时候,两者的膨胀系数不一致,就会出现“撕裂”的现象,形成开裂的纹片。纹片作为装饰是由汝窑首先开创的,形状有蟹爪纹、鱼子纹、鱼鳞纹、网格纹、冰裂纹等,其中,当以冰裂纹开片为最美。

也有小部分汝窑是没开片的,明初曹昭《格古要论》讲到:“汝窑器,出北地,宋时烧者,淡青色,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土脉滋媚,薄甚亦难得。”也就是说,无纹的汝窑器是更加好的。不过,到目前为止,汝窑无纹的器物仅仅发现了一件,就是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无纹水仙盆,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一件,还给它专门配了木座,木座底部还有一个抽屉,抽屉里存放着乾隆《御笔书画合璧》册。

过去,没有提到过汝窑有花纹的装饰,现在经过十几次的发掘,知道汝窑的装饰有些还是有花纹的,有刻花、印花、划花,还有凸起来的弦纹。那么,“汝官窑”窑址究竟在何处?考古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调查,最后把目光锁定在河南宝丰清凉寺。

一开始,在1930年代的时候,考古学家将汝窑地点锁定在当时河南汝州州治所在(今河南省临汝县)一带,但寻找未果。转机出现在1977年,时任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叶喆民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采集到一片天青釉瓷片,经化验竟与北京故宫藏汝窑作品一致;之后在1986年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上,来自宝丰县的王留现带来一件清凉寺村采集的天青釉盘,开启清凉寺窑址考察的开端。198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凉寺窑址进行第一次正式考古考察及试挖,之后到2002年间,一共进行八次系统性发掘,并在2000年第六次发掘中出土一大批相对完整的汝窑瓷器、窑具及模具等,让汝窑窑址重现天日。

遗憾的是,或许是因为满釉支烧法对于窑室空间的利用率较低(不能叠烧),因此该法未能一直延续下来。再加上汝窑存世时间短,因为皇室生产的特殊性,汝窑烧出而没有被选中的瓷器,悉数砸碎毁掉,致使汝窑瓷存世量极少。所以,汝官瓷在北宋末、南宋初已属珍品。到了元、明、清,汝瓷更是深藏宫中,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才有部分流出宫外。

北宋以后历朝历代就曾尝试复烧汝瓷,但没有一次获得成功。特别是明清时期,宣德、雍正、乾隆等数代帝王都曾招募天下最优秀的工匠,在景德镇建御窑仿制各地窑的瓷器,其他宋瓷都可以仿制到以假乱真,唯独天青色的汝瓷无法如愿仿造。

著名古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先生曾说:“汝瓷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窑难度大很多。”因而,世人有“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也因此,汝官瓷已成为传世品保存最少的古瓷。

汝窑瓷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代表着中国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更是中国古代制瓷工艺中的一个高峰。

(原文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39

东方寻宝

简介:10年省级卫视《宝玉石观赏石》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