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更正确?

琅琊左史 2024-09-12 09:42:47

人生南北多歧路,君向潇湘我向秦。

之前读王安石变法,读到保守派攻击改革派,非常的不理解,变法革新是多么好的一件事,它可以调整社会矛盾,能够富国强兵,有机会击败西夏,北伐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

这么利国利民的一件事,为什么司马光、苏辙、苏轼这些保守派就死活不同意。

等到年龄稍长,读了一些书后,再回过头来看这件事,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俩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硕儒,终归不过是市侩之徒。

他俩本质上和街头巷尾的小贩没什么不同,蝇营狗苟一生,终归不过为权为名为利。

王安石的青苗法、免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每一个看起来都是利国利民,可实际执行起来就完全变了味。

青苗法本意是青黄不接时由官府发放低息贷款,帮助农民度过饥荒,到了夏收秋收后再还本付息,以此取代地方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看起来是不是很好,但执行者是地方官吏,他们嗅到了商机,低息贷款渐渐就变了味,搞起了摊派,增加了手续费。不需要贷款的人也得贷,除了利息,要额外缴纳手续费,官老爷们给你们忙前忙后办贷款,收你们点利息不过分吧。青苗法本意是让利于民,结果却成了与民争利,朝廷反而成了高利贷债主。

市易法的本意是由朝廷建立专门机构,直接参与收售物资,进行商品交易,以此来杜绝奸商囤积居奇,平抑物价。看起来也很好,但后面就变味了,朝廷本身就变成了一个奸商,低买高卖、抬价出售,完全变成了牟利机构。除了将规定利得上缴朝廷,执行市易法的官吏也中饱私囊,极尽贪腐之能事。

其他变法措施就不一一列举。

熟读经史、胸怀治国韬略的王安石不可能看不出上述变法措施的弊端,他也知道这些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最后总会变成掠夺民财的措施,但他还是要推行。

国家需要钱来打仗,需要钱来支付官员薪俸,有钱的士绅阶层(他自己和司马光、苏轼都属于这个群体)肯定不会拿钱出来支援国家,那么只有苦一苦百姓,骂名王安石来担。

王安石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推行改革,因为这是他们这些改革派执政的基石,如果不改革,不为朝廷捞钱,宋神宗为什么要用你王安石?

谁能给神宗搞来钱,能支持他打西夏,宋神宗就把权力下放给谁。

宋神宗也胸怀大志,他想把西夏打趴下,向西扩展大宋朝的土地,然后再向北将辽国赶出燕云十六州,他要成为大宋中兴之主,最好能够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齐名。

建功立业是需要钱的,光凭一腔热血建立不了功勋。王安石把准了宋神宗的脉,这才大力推行改革,结果就搞来了大量的钱。宋神宗也兑现了诺言,将权力下放给王安石,结果改革派全部位列中枢,保守派纷纷贬到地方扶贫。王安石的改革派大胜,他们也名利双收。

那这个改革谁吃亏了?毫无疑问,是普通百姓和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吃亏了。

普通百姓又不能左右朝局,还不是上面让他们干啥他们就干啥,他们的声音无关紧要。

反倒是保守派,为了重归中枢,在养精蓄锐、在磨刀霍霍。

在王安石的变法变了味的时候,司马光等保守派就跳了出来,一副先见之明的样子说:我就说吧,祖宗之法不可变,怎么样,玩脱了吧。国政混乱,百姓遭殃,你王安石就是罪魁祸首。

终于保守派等来了机会,宋神宗死后,偏向保守的太皇太后掌权,司马光等保守派重归朝堂,改革派纷纷下乡扶贫。

你方唱罢我登台,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

王安石和司马光代表不同的利益团体,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干着争权夺利的勾当。

就跟现在美国的共和党和民主党一样,王安石的改革派是共和党,司马光的保守派是民主党,为了执掌国政,互相攻讦,表面上一个比一个伟光正,背地里一个比一个阴暗龌龊。

他们俩人真的有为普通百姓想过吗?恐怕没有。别看俩人文章写的华丽、诗词写的绚烂、史书写的铿锵有力,他们不会为普通百姓争一分利。

司马光攻击王安石的改革政策,说他与民夺利,弱国弱民,说的义正言辞,舌灿如花,转过头来当政后,立即恢复旧制,该交的钱一分都不能少,少交一分就是刁民。

如果说王安石在改革之初还真有点为民请命的想法,但到了后来这点想法就已经烟消云散。

王安石和司马光谁更正确?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这俩大相公都稀松平常。

0 阅读:6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