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养生文化日益流行,人们对传统中医药陈皮的认可度和关注度不断提升,陈皮不仅为药食共源的食品,更是传统中药材中的佼佼者,当然关键是要懂用。
一、看看中医是怎样使用的:陈皮的药性、功效与配伍
陈皮:性温味辛、苦,归脾、肺经(《神农本草经》)。具有化痰止咳、调理脾胃、理气疏肝、祛湿消脂等功效。

1、调理脾胃——斡旋中焦,恢复升降之枢。
【疏通气滞】:气滞则脾不升,胃不降。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滞会导致腹胀、嗳气、食欲不振。陈皮通过疏通气滞,缓解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如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配伍苍术、厚朴使用。
【辛散温通】:推动气机运行,解除脾胃壅滞,有“去胸中寒邪,破滞气,益脾胃” 《医学启源》。
【苦燥健脾】:化解湿邪困脾(脾喜燥恶湿),恢复运化水谷功能。
【实践运用】:
食积腹胀:陈皮5g + 山楂10g + 麦芽10g 煮水(化解肉食油腻)。
脾虚泄泻:陈皮6g + 白术10g + 山药15g 炖汤(增强吸收功能)。
和胃止呕:陈皮 + 生姜 + 竹茹 煎水(缓解恶心呕吐)
脾胃虚弱:陈皮 + 党参 + 白术 煎水(增强补气健脾,避免滋腻)

2、燥湿化痰止咳——化解痰湿,改善咳嗽痰多、舌苔白腻。
对于经常受雾霾、空调环境影响,或因感冒等引起的咳嗽、有痰等呼吸道问题,陈皮能燥湿化痰,其挥发油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痰液排出,减轻咳嗽症状,尤其适合在季节交替、呼吸道疾病高发时使用。
【化痰止咳】:陈皮 + 法半夏 + 茯苓 (如二陈汤)。
【痰湿肥胖】:陈皮 + 茯苓(或山楂) + 荷叶(利湿消脂,适合代茶饮)。

3、理气疏肝——以“木土关系”化解情绪性脾胃病
【疏肝解郁】肝主疏泄,脾主运化。陈皮以气调情志,疏解气机,为脾胃松绑,恢复运化功能。长期压力导致肝气郁结(木郁),横逆犯胃,肝郁克脾(土虚),引发胁痛、反酸、情绪性暴食。陈皮入脾肺,兼入肝经,通过理脾胃之气,间接疏通肝气(如《本草纲目》:载其“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
【辛味发散】:缓解肝气郁结的“闷胀感”,类似现代“抗焦虑”作用。
【实践运用】:
情绪焦虑、肝郁气滞、情绪性胃痛:陈皮3g + 玫瑰花5朵 + 佛手5g 泡茶(疏肝理气和胃)。
经前乳房胀痛:陈皮10g + 青皮5g + 橘核10g 煮水(理气散结)。
4、祛湿消脂——从除“痰湿体质”到代谢综合征干预
肥胖、高血脂等本质是水液代谢失常,导致脾虚生湿,聚湿成痰,痰湿淤积皮下与血管。痰湿为标,气化失常为本。
【燥湿化痰】:既祛已成之痰(分解脂肪),又绝生痰之源(恢复脾运化)。
【温通助阳】:通过增强气化功能(类似基础代谢率),促进水湿排出。
【实践运用】:
痰湿肥胖:陈皮5g + 荷叶5g + 冬瓜皮10g 煮水代茶(饭前饮用抑制食欲)。
高血脂症:陈皮10g + 山楂15g + 决明子10g 煎服(连续1个月可降总胆固醇10%-15%)。
二、陈皮中药使用禁忌与注意事项
【体质禁忌】:阴虚火旺(口干舌红)、实热证(高烧便秘)者慎用
【配伍禁忌】:避免与酸性药物(如乌梅)同用,可能削弱药效
三、日常生活中的陈皮妙用
1、食疗养生:
【陈皮红豆沙】:红豆100g+陈皮5g(健脾利湿,适合夏季祛湿)
【陈皮老鸭汤】:老鸭半只+陈皮10g+生姜3片(滋阴润燥,缓解秋燥干咳)
【陈皮排骨】:排骨500g+陈皮15g+冰糖(开胃消食,促进消化)
2、养生茶饮:
【解郁茶】:陈皮3g+玫瑰花5朵+山楂2片(疏肝解郁,缓解压力)
【祛湿茶】:陈皮5g+赤小豆20g+炒薏米15g(适合梅雨季排湿)
【止咳茶】:陈皮5g+梨1个+蜂蜜(润肺化痰,缓解咽干)
3、家居妙用:
【天然调味】:煮粥时加入1-2片陈皮,增添清香且助消化(如陈皮白粥、陈皮绿豆汤);卤肉时替代桂皮,减少油腻感(尤其适合牛肉、猪蹄)
【生活巧用】:冰箱除味:晒干的陈皮碎放入纱布包,吸附异味;驱蚊防虫:陈皮+艾叶点燃(传统熏香法,温和驱蚊)
4、现代健康场景:
【办公族护嗓】:陈皮+胖大海泡水,缓解用嗓过度
【酒后护肝】:陈皮蜂蜜水(加速酒精代谢,减轻头痛)
【儿童积食】:陈皮3g+鸡内金2g煮水(消食化滞,避免用药刺激)
四、日常使用注意事项
【优质陈皮选择】:避免“染色皮”(用普洱茶水浸泡做旧)、“工艺皮”(高温高湿催陈)。
【家庭储存要点】:南方潮湿地区:密封罐+食品干燥剂,梅雨季用空调除湿;北方干燥地区:定期喷水雾(湿度保持60%)防止脆裂。
【用量与频率】:日常保健每日3-5g(约1-2片),连续饮用不超过7天需暂停2天;药用调理遵医嘱,避免过量引发口干、上火。
五、总结:
陈皮既是中医“君臣佐使”中的调和之药,又是百姓厨房里的“养生调味品”。从《伤寒论》到现代实验室,从药罐到咖啡杯,其价值跨越时空。无论是煮一壶陈皮老白茶,还是炖一盅陈皮莲子鸡汤,这份“陈久者良”的智慧,正是中华养生文化“大道至简”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