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当大道被废弃不用时,才提倡仁义道德;当人们过于崇尚智慧时,大的欺骗就会随之而来;当六亲不和时,才会推崇孝慈;当国家政治昏乱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
感悟:
大道,就是常道,常道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不会废弃和改变的。所谓大道废,有仁义,就是说每个人如果都依道而行,所做的一切自然就合乎仁义了,而当人们不断的去标榜仁义时,就会有人假借仁义之名,去行不仁不义之事。慧智出,有大伪,就是说,如果君王用智慧来治理国家,那么社会上统统都是假的。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这个道理。君王想要看到什么,那么下面的人就会去假装什么,假意顺从,进而偷鸡摸狗。六亲不和,有孝慈,为什么都六亲不和了,还会有孝顺出现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如果一个家庭和睦,大家相亲相爱,人们是不会标榜孝道的。正是因为六亲不和了,人们才会号召大家要孝敬老人,要相亲相爱。孝是礼的一种形式虽然重要,但如果过度强调礼的形式和表面,就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虚伪。真正的礼,应该是内心对道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表面的形式和规矩。为什么国家昏乱了,才会有忠臣呢?当社会秩序混乱时,人们才会更加珍视仁义、孝慈和忠臣等美德。举个例子吧,我们都知道魏征是忠臣,如果唐太宗是个明君,还需要臣子死谏吗,正是因为君主昏聩,才会凸显忠臣,这不是个好现象。这也意味着,道在社会中的体现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在混乱和危机中被人们重新认识和重视。总的来说,《道德经》第十八章告诉我们,要遵循大道,以道为基础去理解和处理人生和社会问题。不要过度依赖仁义、智慧、礼和智等品质和行为,而是要在道的指导下,用智慧去探索真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理解人生和社会,实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