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宋诗,仅仅28字,韵律优美,意境朦胧,至今却很少有人能读懂
梦与诗,两者乍看之下没有关联,但梦幻主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潮之一。
自《诗经》以来,以梦入诗的现象就不断出现在历代诗歌中,但大多属于记梦之作和梦喻之作,将梦中所作诗记录下来比较少见。
唐代以前,主要是梦中得句的零星记载,魏晋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有明确记载和说明的最早的梦中得句。
到唐代,开始有鲜明标示为“梦中作”的诗歌出现,李德裕《述梦诗四十韵》可看作是发轫之作,韩偓《梦中作》是第一首直接以“梦中作”命名的诗。
传说,唐代诗人许浑有一次忽然生了大病,不省人事,亲友们环坐身旁却无计可施。
到了第三天,许浑突然醒来,当即起身在墙壁上题诗一首:
“晓入瑶台露气清,座中唯有许飞琼。
尘心未尽俗缘在,十里下山空月明。”
良久之后,许浑这才说道:“昨夜梦中到了瑶台,见有仙女三百多人,其中有一人自称许飞琼,说,‘您不能再往前走了,请回去吧。’于是,就好像有人引路一般,我就回来了。”
后来,许浑又梦到那位仙女责备自己:“你为何将我的名字写在人间?”
许浑便将“座中唯有许飞琼”一句改为“天风吹下步虚声”。
梦中作诗,又在梦中润色改诗,千年不遇,堪称梦中诗的奇葩。
唐代正式开创梦中作诗这一梦诗的新类型后,到了宋代,梦中作诗数量愈来愈多,主题越来越多样,艺术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化。
欧阳修的一首《梦中作》,算是这种类型诗的“开路先锋”: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这首小诗韵律优美,意境朦胧,别具一格。
当时,欧阳修拥护的“庆历新政”已经失败了好几年,欧阳修本人也从滁州贬所先移知扬州,然后又移任颍州,因乐颍州西湖之胜,打算终老于此。
《梦中作》就是在这时写成的。
根据以上的背景,很多人将这首诗理解为一首朦胧诗,同时也是一首政治诗。
当然,欧阳修当时已到中年,社会阅历多了,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更加深刻,所以诗中的政治内涵表现得比较隐晦。
诗的前两句是梦话,也是梦中所见的景象。
后两句近似于醒来之后说的话,所写的景象也在半梦半醒之间。
但即使是写梦境,第一、二句也各有侧重,首句侧重于听觉,次句则侧重于视觉。
“夜凉”月照千山,这是非常唯美的意境,而重点又在于美好的笛声响彻幽静的夜晚,令人神往。
第二句则稍稍不同。“百种花”自然是绚丽多彩,可是这引人入胜的花丛,却隔着一段漆黑的路径,如果去赏花,就要走一段坎坷不平的道路。
可见“百种花”虽然迷人,却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那段黑暗坎坷的旅程难免让人望而却步。
这,正是作者经历了一段政治风波后的恍惚心态。
后两句:“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又是不同的诗意了。
这里用到了一个典故。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他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欧阳修想表达的意思是,一局棋结束,人间已经换世,千山笛响,百种花迷,不过是梦中所见的一时之景罢了。
这时,才醒悟自己官场沉浮,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酒阑人散,真是“不如归去”了。
当然,如果将这首诗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总觉得是破坏了诗的唯美意境,不如把它当作一首思乡诗来看。
全诗借用刘禹锡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意象,第一句首先描绘出一种月光如水、千山闻笛的清凉境界,使读者心中油然而生逸出红尘、物我两忘之感。
第二句写出一种“人迷百花”的迷茫之境,与第一句相比表现出梦中意象“蒙太奇”般看似凌乱而内在相连的关系。
第三、四两句,转写出一个人世沧桑、酒客思家的境界——与刘禹锡诗相比所不同者:
刘诗所写是“烂柯人”已经“到乡”,而本诗所写是“无奈”之“客”依然在“思家”。
相比来说,本诗表现的思乡之情当更切、更浓。
以上列举的是两位不同名家对这首歌的解读方式,但千人千面,至今也没有人能说清这首诗到底讲的什么。
其实,对于这样的朦胧诗,也不一定非要弄清楚,只要知道诗很美,能给我们在精神上带来愉快的享受就可以了。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人生体验投入其中,找到属于你的打开这首诗的钥匙。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一首诗,短短28字,写出新春的生机和生命的快乐,意境优美一首听雨诗,读来轻快闲适,颔联两句最富诗意,至今仍脍炙人口
雅阁sd
法警公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