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山东莱芜地区一位70多岁的老人,被群众举报非法持有枪械。
当地警方接到举报后,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没收他的两支手枪。
没想到,警方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你们没资格收我的枪!”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究竟是什么人?他的两把匣子枪又是怎样得来的?
两支驳壳枪众所周知,我国对枪支的管理一直是非常严格的。
过度放开枪支管理,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和不安全因素的增加,严格管理枪支是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全和公共秩序,以及减少犯罪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1996年,我国颁布了自建国以来最全面、最严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
其中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违反法律规定持有、制造、买卖、运输、出租和出借枪支。
我国高度重视民众的生命安全,因此任何私藏枪支者,一经查出,一律严惩。
随着法规的颁布,全国各地的枪支收缴工作,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一天,山东莱芜警方接到举报,称当地有一位名叫滕西远的老人,家中私藏了两把匣子枪没有上交。
警方获悉这一消息后,火速赶往老人家中,了解具体情况。
只见滕西远老人虽已年过古稀,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有警察来访,也泰然自若。
警察看着他家中墙上挂着伟人像,举手投足之间亦可见气质不俗,因此猜测滕西远老人,可能是一位老兵。
但是早在1981年时,国家就颁布了一项临时的枪械管理条例。
这项法规出台后,很多参加过战争的革命军人,也都把自己的枪交了上去。
因此无论如何,老人都不应该到现在还持有枪支的。
然而当民警向他了解情况,询问他家中是否非法藏有枪支?
滕西远老人不慌不忙地起身,从卧室里拿出了一个盒子:“我确实有两把驳壳枪没有上交,但不是非法的,我有持枪证明。”
盒子打开,除了两把被擦拭得干净如新的驳壳枪,还有一张叠得整齐方正的纸。
老人小心翼翼将纸展开,民警一看,竟然真的是1982年的一张持枪证明。
上面清楚地写着几条持枪须知,落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202部队,并加盖了部队的公章。
这份持枪证明是真实有效的,但民警对其来历仍感到好奇和疑惑。
老人见状,便将这两支枪的来历和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1925年,滕西远出生于济南莱芜一个小山村。
年幼时家中无房无地,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
后来又遇上了饥荒,父母双亡,滕西远只能和四个兄弟相依为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经常闯进村子里烧杀掳掠,滕西远的叔叔、堂兄弟,全都被日本士兵抓去了。
滕西远只得四处乞讨,靠乡亲们的接济,讨百家饭度日。
他小时候长得黑黑瘦瘦的,因此村里人都亲切地喊他“滕黑子”。
滕西远很感激莱东县大队对他的帮助,也感念乡亲们对他的照顾,就经常帮着县大队收集情报。
他年纪不大,但头脑灵活,县大队的军民都很喜欢他。
滕西远的大哥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13岁那年,他也跟随大哥,成为了县大队的一员。
当时,县大队的负责人刘子政,在动员大会上曾说过一句话:“谁是英雄?谁是狗熊?谁能把日本侵略者的脑袋拿来,谁就是真英雄。”
这句话被年幼的滕西远牢牢记在了心里,他那时就立志要建功立业当英雄,打跑日本鬼子。
有一次,滕西远跟着锄奸队员李希珍和刘孔山外出执行任务,不料却遇上了埋伏的日军。
日军穷追不舍,三人只能东躲西藏。刚躲过了追踪,就忽然发现了一个落单的日本兵。
他们好不容易才逃脱了追赶,按说这时候隐忍不发,只等日军离开后抓紧逃跑才是最安全的。
然而滕西远当时血气方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杀小鬼子为家人和乡亲们报仇。
滕西远手脚灵活,悄悄爬到了一个猪圈的顶棚上,趁日军不注意时,猛地跳下去把他扑倒在地。
而藏在旁边的两人也在这时冲了上去,按住日军的手脚,三人合力把他控制住了。
滕西远见状,立刻抽出匕首,朝着敌人的脖颈狠狠刺了进去。
而这把割了日军脑袋的匕首,一直被滕西远好好地保存着。
后来,他们把日军的脑袋,交给了廖荣标领导的八路军四支队。
手刃日军的少年得到了首长的赞扬,“滕黑子”一下就出了名。
一枪立战功滕西远这一辈子打过很多仗,每一次都是抱着必死念头以命相搏。
而回忆起自己的戎马生涯,最让他感到惊心动魄,差点丢了性命的一战,就是当年闻名鲁中的杨家横战斗。
1940年,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战斗也变得频繁激烈。
为了能够尽快结束战争,日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经济封锁,并进行疯狂地扫荡。
他们妄图用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彻底消灭我军的抗日根据地。
同年,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纵队整编为由廖荣标领导的四支队二团,15岁的滕西远也是其中一员。
这一年的五月,日军1000余人开始扫荡泰山区,“杨家横战斗”就是其中的一战。
杨家横位于山东,是军队输送物资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日寇仗着兵力充足,火力凶猛,对杨家横发动了猛攻。
日军处在高地,周围有水,易守难攻,地势对我军是非常不利的。
但是在山地里打仗,又受到当时通讯能力的限制,所以战场上指挥官的很多命令和指挥,都是靠旗手用旗语来传达的。
滕西远很清楚旗手的重要性,在战斗的艰难时刻,他一枪就将日军的旗手击毙。
失去了旗手的日军,宛如没有了头羊的羊群,瞬间乱作一团。
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滕西远的子弹全部打光了。
但他一刻也没有犹豫,拿着刺刀就和战友们一起冲了上去,以肉身相搏。
当时,一个日本兵用刀捅伤了他的腋窝,剧痛之下,滕西远倒在了地上。
但是,也不知是哪里来的力气,滕西远一发狠,就顶着敌人的东洋刀,忍着剧痛起身,用刺刀反杀了那个日本兵。
一场恶战结束后,滕西远虽然负伤,但总算是逃过一劫,幸运地活了下来。
因为在战斗中的优秀表现,滕西远荣获了一等功。
部队领导还送给他一支手枪,作为他英勇作战的奖励。
也正是这把沉甸甸的手枪,在滕西远十五岁这一年,拉开了他戎马一生的序幕。
大概是因为他身上这股不畏牺牲的英勇精神,滕西远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1947年5月,滕西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那时受到战争影响和条件限制,入党仪式只能在部队中匆匆地举行。
可对于滕西远来说,那是他此生都不会忘记的庄重时刻。
一个讨饭长大的孩子,在党的栽培下成为了一名英勇无畏的战士。
入党之后,滕西远更加坚定了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信念。
孤身炸坦克1947年正值解放战争,那时的滕西远在部队中任炮兵连长。
七月份的时候,一场惨烈的战争足足持续了几天几夜,滕西远和战友们始终坚守阵地,到最后甚至只能以野果充饥。
一天傍晚时分,滕西远去查哨,忽然发现了国军的一支队伍,正在向我军营地进发。
看架势,是想要出其不意,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
那支队伍约有200余人,携带有迫击炮、山炮,装备精良。
而与滕西远一同来查哨的,只有他的一位战友,两人加起来只有三枚手榴弹,一支冲锋枪和一把手枪。
以2敌200是天方夜谭,可是一旦让敌人顺利通过,我军就面临着全军覆没的风险。
滕西远知道这时再回去报信也已经来不及了,他飞速思考着对策,电光火石之间,他脑海中突然闪过一计。
将计划告知战友后,二人就埋伏在敌军必经之路上,待他们刚一靠近,滕西远马上就把手榴弹掷了出去。
他朝着天空连放几枪,似乎完全不怕暴露自己的位置,还对着敌军大喊道:“你们已经被包围了,缴枪不杀!”
不知情的国军一下就懵了,以为我军对他们的突袭早有准备,马上自乱阵脚,暂时不敢贸然前进。
而我军听到枪声后,也马上组织火力赶来,把敌人全部俘虏了。
这场战斗速战速决,避免了更多伤亡,多亏了滕西远的“空城计”。
因此滕西远再立军功,又收到了一支驳壳枪。
这两支手枪是他英勇作战的奖励,更是陪着他出生入死,见证了他的戎马生涯。
1950年12月,滕西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据滕西远的回忆,入朝后他们很快就与敌人交火,可是由于后援供应不及时,因此条件十分艰苦。
朝鲜天寒地冻,时不时还有敌军的飞机在头顶轰炸,还有摩托化部队的突袭。
而我军火力弱、装备差,干粮只有炒面,行军也全靠步行。
在1953年3月的一场激战中,滕西远所在的部队遭遇一辆敌军坦克,阻挡了前进的道路。
形势紧迫,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派一名战士前去将坦克炸毁。
滕西远深知这是一项凶险至极,九死一生的任务。
可身为炮兵连连长的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将这个凶险的任务抢了下来。
他几乎是怀着必死的决心,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能活下来。
因此在行动前特意嘱托战友,叫他们别忘了给自己家人捎个信。
夜幕降临,滕西远身上挂着炸药包,如夜行神龙一般匍匐着接近敌军坦克。
到达指定位置后,他迅速将炸药包巧妙地挂到坦克履带上,并点燃了引信,紧接着飞速转身往回奔跑。
或许是凭借着他多次作战的经验和冷静应对危机的能力,也可能是老天馈赠的一点幸运。
一声巨响从身后传来,敌人的坦克被成功摧毁,而滕西远则安然无恙。
由于这次英勇的行动,滕西远赢得了“爆破英雄”的美誉,还被彭德怀司令称赞:“滕黑子能当指战员,也能当战斗员!”
不舍“老战友”1963年,滕西远转业回到莱芜,在园林、住建等多个部门继续奉献。
离休后,他就和老伴生活在莱芜区青草河畔的小房子里,过着简单朴素的安静生活。
滕西远的家中,挂满了五星红旗,还有很多伟人的照片。
平时常有政府工作人员和附近的学生,带着花前来拜访探望,老两口很是感激,就连花的包装纸都会认真地收好。
也经常会有人请滕西远去讲革命故事,每次说起那段岁月,他总是忍不住热泪盈眶。
回顾滕西远的军旅生涯,曾立过三次一等功、两次二等功和三次三等功。
自朝鲜战场回国后,他还曾在河南和北京的部队服役,跳伞、开坦克,样样精通。
他总是谦虚地说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也时常劝诫年轻一代要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
老英雄眉间那些弹片留下的黑斑,与那些被他擦拭得闪亮的军功章一样,是那段英勇历史永不褪色的勋章。
那把匕首和两支手枪也被他仔细保存着,几乎每天擦拭。
它们就如同他的战友一样,多年来陪着他出生入死。
1981年的临时枪械管理条例出台后,很多参加过革命的战士,都把自己手中的枪支交了上去。
滕西远的家人多次劝说,老英雄自己也知道应当遵守国家的政策。
可是滕西远对这两个“老战友”很是不舍,因此特意去了一趟自己曾经的部队,向首长说明了自己的想法要求。
首长了解滕西远的英雄事迹,也十分能理解他对爱枪的不舍。
于是再三考虑下,首长亲手给滕西远写了一份持枪证明,允许他继续保存这两支手枪。
对他而言,那并不只是两支匣子枪,更是他英勇杀敌的奖励,是他昔日峥嵘岁月的光辉见证。
参考资料
[1]王希涛. 烽火硝烟无所惧 坚定不移跟党走[N]. 济南日报,2021-06-29(T07)
[2]鞠月芹.一把匕首两把枪见证戎马一生[N]. 济南日报,2021-09-1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小学文笔,可以做头条吗?
现在都是不可能的事了,都是历史,都是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