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作为专攻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爱好者,这两年写了无数历史人物,但绝大多数都是男性。
今天就换换胃口,写一位巾帼英雄的故事。
实事求是地説,中华历史是相当重男轻女的,能有史料记载的女性大多都是太后、皇后、妃嫔等皇室女性。
就拿两晋南北朝来说,值得一提的如贾南风、羊献容、北魏冯太后、胡太后、娄昭君、独孤伽罗等,都多少是托了其后妃的身份,才能在历史上留下印记。
但有一位民间女性,却以其传奇的一生,以及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而名垂青史。
她就是——“岭南圣母”冼英冼夫人。

一、“南天一凤”
冼英,生于岭南高凉郡(今广东茂名电白),出身俚人部落首领——冼氏家族。
俚人是今天壮族、黎族、侗族、畲族等民族的共同祖先。而在两晋南北朝,俚人几乎就是岭南地区除汉族以外所有少数民族的统称。
但“冼”这个姓,其实又源于汉族的沈姓。
秦灭六国时,秦将赵佗奉命率军平定岭南,此后楚汉争雄、天下大乱,赵佗就地割据,建立了南越国。
这个赵佗是恒山真定(今河北石家庄正定)人,他有个同乡名叫沈汭,为避难改姓为“冼”逃往南越,就此定居下来,成为冼姓入粤之始。
此后冼氏迅速融入当地俚人部落,并逐步开枝散叶,到南朝梁武帝在位时,已经发展成跨山连海,拥有十余万户的超级土著豪强。
谯国夫人洗氏者,高凉人也。世为南越首领,部落十余万家。——《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可能是受当地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影响,冼家实行的是女性首领世袭制。
故此,冼英姑娘很小就继承了冼家当家人的位子,当然,这在古代的云、贵、川以及两广地区并不罕见。
我们这位冼姑娘可谓生而不凡,自幼就表现出很强的天赋和能力,史书称其“幼贤明,多筹略”,就是品行端正、德才兼备、善于谋划方略的意思。
而且史书还专门强调,冼姑娘善于练兵带兵,对行军打仗很有研究,具有极高的军事才能。
要知道,秦汉时期的百越地区与中原一直缺少交流,诗书礼乐不盛,所谓“越人之俗,好相攻击”,简单来说,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民风极为剽悍。
作为当地豪强大族的领袖,如果冼姑娘的拳头不硬,是很难镇得住局面的。
但难能可贵的是,她并不一昧崇尚武力,而是广施信义,注重以德服人。
比如冼姑娘有个哥哥名叫冼挺,受到南梁朝廷册封,官至刺史。
需要说明的是,他这个刺史应该是南梁朝廷为了笼络岭南豪强增设的官职,属于享受政治待遇的编外性质。
冼挺就完美继承了“越人之俗,好相攻击”的特点,仗着自己兵强马壮,经常四处劫掠,搞得岭南各族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冼姑娘长大后,对哥哥这种没谱的操作非常看不惯,就一再规劝,最后冼挺终于不再为非作歹,岭南地区重归安宁祥和。
史书的记载向来极为简略,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拥有自身武装且常年靠武力攫取利益的人,会因为妹妹的几句劝谏就痛改前非吗?
肯定不会。
好比缅甸的那些电诈园区,如果不重拳出击,指望他们自己天良发现,痛改前非,那是相当违背人性。
所以,冼姑娘很可能是恩威并施,利用族长的权力和铁腕的手段,才迫使哥哥屈服。
更进一步分析,这其中甚至牵涉到冼氏一族的最高领导权之争也说不定。(呵呵,写小说的毛病又犯了,见笑。)
越人好相攻击,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强,侵掠傍郡,岭表苦之。夫人多所规谏,由是怨隙止息。——《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不管怎么说,冼姑娘的做法维护了地区稳定和百姓利益,同时也使她的个人声望进一步提高。
一时间,海南(今海南海口市)、儋(dan)耳(今海南儋州市)等地又有千余洞百姓归附了冼氏家族。
但冼姑娘与一般地方豪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她的大局观念,她没有趁机培育壮大私人实力,而是上书南梁朝廷,提出在海南岛设置崖州,由朝廷委任官员管辖。
梁武帝萧衍大为惊奇,平白无故多了一块疆域,还是一个蛮族少女进献的,真是亘古未有的奇谈,当即准予。
就这样,自汉代以来脱离中央政权近六百年之久的海南岛重新收归国家管理,也为中国对南海诸岛的管辖奠定了坚实的法理基础。

二、冼冯联姻
冼姑娘以一介妙龄,却成为岭南最有实控力的风云人物,自然就引起了别人的注意。
这个人就是时任罗州刺史的冯融。
罗州是南梁设置在当地的最高一级地方政权,而这个冯融更是大有来头。
熟悉两晋十六国的朋友都知道,在辽东地区曾经出现过一个北燕政权,由汉人冯跋建立。
冯跋死后,弟弟冯弘杀侄自立,登上了北燕王位。
可惜这位仁兄运气不太好,碰上了蒸蒸日上的北魏和“大同暴龙哥”拓跋焘,处境就很不妙了。
北魏连年向北燕用兵,冯弘无法抵抗,只得带着全族老小逃往高句丽寻求政治避难。
没想到高句丽对冯弘很不待见,连起码的尊重礼节都没有,冯弘一怒之下,又打算另寻退路。
他派儿子冯业从平壤渡海前往江南,寻求南朝刘宋政权的支持。可惜冯业前脚刚走,冯弘就被高句丽派兵杀害。
而冯业泛海南下,由于当时的导航软件还不太靠谱,错过了刘宋都城建康,一直飘到了新会(今广东江门新会区)才靠岸。

冯业等人上岸后与刘宋官府取得联系,地方赶紧上报中央。此时在位的是刘宋第三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就是辛弃疾词中“元嘉草草”的那位。
他听说北燕来使,原本也很重视,可随即听说冯弘已死,北燕已亡,冯业不过是一个毫无利用价值的流亡人士,顿时失去了兴趣。
最后,刘义隆还是从国际影响的角度出发,封冯业为罗州刺史、怀化侯,让他在岭南自求多福。
冯业生存能力倒也顽强,就此在罗州扎下根来,也由此成为岭南冯氏的开山始祖;
此后萧道成篡宋建齐,冯业之子(名字不见史料记载)子承父业,继续担任南齐的罗州刺史;
再后来萧衍篡齐建梁,冯业之孙冯融又担任了南梁的罗州刺史,冯家就成了罗州刺史“钉子户”。
可惜这个“钉子户”并不好当,岭南地区的民族成分主要是俚人,权力都集中在冼姑娘这样的豪强大族手里。
所以不管刘宋、萧齐还是萧梁,委任的刺史都只是个形同虚设的花瓶。
再加上冯氏“南漂”的身份,在本地毫无根基,虽然是三代刺史,但说的话根本没人听。
自业及融,三世为守牧,他乡羁旅,号令不行。——《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有人也许要问,冼氏不也是北方汉人南迁,人家怎么融合得这么好?冯氏怎么就不行呢?
我想这多半是因为冼氏以前只是一介平民,来了就入乡随俗,没有精神负担;
而冯氏是北燕皇族,祖上是阔过的,思想包袱重,架子也大,要完全改变自己的生活习俗就很难了。
但冯融内心也很想改变现状,于是他有了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构想——替自己儿子冯宝向冼氏族长冼英提亲,通过联姻的方式深度介入岭南的权力格局。
为什么说极具创新精神呢?
前文说过,岭南是女尊男卑的习俗,这种联姻其实不是冯宝娶冼姑娘,而是冼姑娘娶冯宝,也就是俗称的“倒插门”。
这就真是“舍不得孩子套不来狼”了。
但冼家对这门亲事并不看好,族中耆老纷纷反对,毕竟冯宝一旦入赘冼家,就会对原有的权力格局带来冲击。
没想到,时年二十三岁的冼姑娘倒是很爽快,力排众议答应了和冯宝的婚事。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冼姑娘开明、不排外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汉俚民族融合持积极态度。
这一点,在此后无数历史关键转折点时都有清晰表现。
公元535年,27岁的冯宝与23岁的冼英喜结良缘,史称“冼冯联姻”。
这对夫妻组成了一文一武、一北一南、一内一外的强大政治联盟,成为岭南地区汉俚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历史里程碑。

婚后,冼姑娘......哦不,现在可以改称冼夫人了,她强力约束治下部众,让他们尊奉南梁朝廷法度,传播汉人儒家文化,推动俚人摆脱原始部落习俗,向着文明开化大步前进。
同时,冼夫人还与冯宝一起治理政务、处理民事、审理案件。如果有俚族首领犯法,就算是冼夫人的亲族,她也铁面无私,绝不宽贷。
从此,罗州令行禁止、政令有序,百姓安居乐业,社会治理水平大为改善。
夫人诫约本宗,使从汉礼。每共宝参决辞讼,有犯法者,虽亲无所舍纵。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违。——《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三、智取高州
虽然冼冯联姻后岭南地区一片祥和,但天下时局却已走到了危险的十字路口。
公元547年2月,东魏大丞相高欢病逝,东魏“军界一哥”侯景发动叛乱,兵败后逃往南梁(详见)。
公元548年8月,侯景再度反叛,率军进攻南梁都城建康,将梁武帝萧衍围困于台城,12月台城沦陷,萧衍被侯景俘虏。
次年,侯景将萧衍活活饿死,拥立太子萧纲为帝,自封“宇宙大将军”,垄断了建康朝廷。
但在广袤的南梁疆域内,还星罗棋布着萧梁宗室的藩王宗王,这些人不思为梁武帝报仇,反而纷纷割据自立,互相攻伐,整个南中国战火连天,陷入到无边浩劫之中。
当时的罗州已经改为高州,治所也从江门迁至了阳江,时任高州刺史李迁仕有意投靠侯景的伪政权,就派人征召高凉郡太守冯宝前往州中议事。
冯宝是个老实头,省里通知开会就准备上路,冼夫人却敏锐地觉察出情况不对,她对丈夫说:“李刺史无缘无故叫你去省城,恐怕是要胁迫你造反!”
冯宝吓了一跳,问:“夫人何以知之?”
冼夫人说:“陛下(指梁武帝萧衍)被围困那么久,号召天下诸侯勤王,李迁仕却始终按兵不动,私下还在打造兵器,召集人马。如今陛下已经驾崩,他这个时候反而叫你去,明显就是想将你扣押,然后夺取我们的兵权。夫君万万不可前往!”
冯宝恍然大悟,就托词有病,拒不前往。

李迁仕没有等到冯宝,却也不敢主动招惹冼夫人坐镇的高凉郡,就索性撕下伪装,正式通电全国,响应侯景。
与此同时,岭南有一位大英雄已经乘势而起、初露峥嵘,他就是——陈霸先。
此前,南梁的广州刺史元仲景也宣布接受侯景伪政权领导,但驻扎在番禺的西江都护陈霸先心怀忠义,起兵攻灭元仲景,然后大起义兵,北上讨伐侯景。
同为侯景党羽的李迁仕立即派大将杜平虏前往韶关—南康一线,意图阻击陈霸先北上。

冯宝听说后,急忙来跟娘子商议,冼夫人依旧沉稳,冷静分析说:“杜平虏是李迁仕手下头号猛将,他去阻击陈霸先,一时半会肯定回不来。高州如今兵力空虚,李迁仕就好对付了。”
冯宝兴致勃勃就打算亲自率军去攻高州,冼夫人又说:“夫君如果率军前去,李迁仕一定会高度戒备,一旦他闭城固守,我们也很难奈何得了他。”
冯宝又问该当如何,冼夫人胸有成竹地说:“我有一计,您可以卑辞厚礼,让我去参见他,就说我们愿意向他投诚。他看我一介女流,必定放松警惕。我若攻其不备,大事可成!”
冯宝觉得可行,当即同意。
于是,冼夫人带领精选的千余名族中勇士身着便装,挑着担子,担子上面放的是礼物,下面藏着短兵利刃,大摇大摆地出发了。
一路上冼夫人见人就说要去向李迁仕送礼,李迁仕闻讯果然喜出望外,没有防备。
冼夫人一入高州,立即向李迁仕发起突袭,李迁仕猝不及防,顿时大败,只好弃城而走,往南康投奔杜平虏去也。
冼夫人并不骄傲自满,而是调集族中兵马前往南康与陈霸先会师,共同讨伐李迁仕。
两位中华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风云际会、联手讨贼,最终将李迁仕击败擒斩。
之后,陈霸先率大军沿赣江北上,冼夫人则辞别陈霸先返回高凉,继续担负起保境安民,守护一方平安的重任。
见到丈夫冯宝后,冼夫人极为郑重地对冯宝说:“陈霸先将军雄才大略、绝非凡人,我坚信他一定能安定社稷,我们应该为他提供援助。”
故此,陈霸先后来能有甲士三万人,强弩五千张,舟舰二千艘,还能眼睛都不眨就向王僧辩馈赠军粮三十万石,毫无疑问,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冼夫人的鼎力支持。
夫人与陈霸先会于灨石,还谓宝曰:“陈都督大可畏,我观此人必能平贼,君宜厚资之。”——《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四、助陈平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陈霸先果然不辜负冼夫人期许,于公元557年开国称帝,建立了南陈。
但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陈霸先开国时,只拥有建康、吴郡(今江苏苏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会稽(今浙江杭州、绍兴)区区数地,也就是苏南、皖东以及浙北一带,其他地方都处于割据自立状态。
偏偏就在同年,冯宝病逝,一时间岭南暗流涌动,眼看就要大乱。
冼夫人及时挺身而出,召集岭南各族豪强会议,倡议服从南陈朝廷管理,得到一致响应。
于是岭南重归安定,也为日后陈文帝陈蒨(qiàn)、陈宣帝陈顼(xū)扫平各地割据势力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大后方。

此后岭南度过了十多年的太平岁月,直到公元569年,南陈广州刺史欧阳纥(hé)发动叛乱,冼夫人才再次被推上了时代的风口浪尖。
关于这个欧阳纥,也称得上南陈的开国元勋,当年陈霸先广州起兵时,他就是陈霸先的亲密战友。此后镇守广州十余年,威望极高。
但陈宣帝陈顼由于是篡位称帝,引发湘州刺史华皎叛乱,而华皎又与欧阳纥交往甚密,故此引起了陈顼对欧阳纥的猜忌之心(详见)。
平定华皎叛乱后,陈顼立即下旨征调欧阳纥回京,欧阳纥恐惧之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决定起兵谋反。
但要在岭南起兵,势必离不开当地俚人的支持,于是,欧阳纥召冼夫人与冯宝的儿子冯仆到广州议事,然后将冯仆扣押,逼迫他写信给母亲,让冼夫人听从自己指挥。
冼夫人收到信后,断然道:“我是国家忠良,不能因为顾惜你的性命,做出对不起国家的事!”立即号召俚人各族人马与欧阳纥对抗。
此时,陈顼派来的平叛大将、“独眼将军”章昭达已经兵临广州,冼夫人率各族首领与章昭达组成联军,里应外合,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欧阳纥所部击溃,使岭南形势稳定下来。
夫人曰:“我为忠贞,不能惜汝,辄负国家。” 遂发兵拒境,率百越酋长迎章昭达。内外逼之,纥徒溃散。——《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其实凭心而论,欧阳纥的反叛,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倒不能说他就是一个坏人。
而且他的儿子、大书法家欧阳询就此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人生际遇之惨痛,也非常令人同情。
但相比起千千万万人的性命以及岭南地区的长治久安,个人的辛酸荣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冼夫人旗帜鲜明地站在朝廷大局,积极协助平叛,绝对是造福苍生的大义之举。
此后,陈宣帝为了表彰冼夫人的功绩,不但不追究冯仆的变节投敌行为,还封冯仆为平越中郎将、石龙太守、信都侯。
同时册封冼夫人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并给予驷马安车一乘、鼓吹一部,享受刺史级别待遇。
五、归顺隋朝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转眼间北周灭齐、杨坚建隋,北朝对南朝已经形成了绝对碾压的态势,中华重归一统已成大势所趋。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命晋王杨广统帅三路大军南下灭陈,贺若弼、韩擒虎攻入建康,南陈后主陈叔宝被俘,南陈灭亡。
消息传到岭南,顿时人心大乱,每个人都对未来深感忧虑和迷茫。
在此艰难时刻,岭南各族共推冼夫人为“圣母”,宣誓唯冼夫人马首是瞻。
因为所有人都相信,只有冼夫人能像过往一样,带领岭南人民在每个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走上正确的道路。
但冼夫人内心也是十分矛盾的。
毕竟四十年前与陈霸先的因缘际会还宛如昨日,与南陈朝廷的恩连义结也难以割舍。
私情与公义、个人名节与百姓福祉,到底该如何两全?
这时,隋军兵锋已至大庾岭外,统兵大将正是北朝名将韦孝宽的侄子韦洸。
其实这时的形势也属于“麻杆打狼、两头害怕”的状态,岭南人固然是惶惶不可终日,韦洸又何尝不是心里打鼓?
岭南地区山高林密、路远坑深,如果当地俚人真的铁了心与隋军为敌,借助地理优势大打游击战、运动战、破袭战,自己只怕也要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吃力不讨好。
故此,韦洸一直按兵不动,等待观望。
要说还是将来的隋炀帝、此时的晋王杨广脑子好使,他在了解到冼夫人的生平事迹后,立即命阶下囚陈后主写了一封给冼夫人的信,告诉她陈朝已亡,不必再负隅顽抗。
同时将冼夫人当年进献给南陈朝廷的犀杖、兵符连信一起送去。
冼夫人收到信后放声痛哭,最后召集各族首领数千人,当众宣布归顺隋朝。
同时派自己的孙子冯魂前往岭外迎接韦洸,于是,隋朝不费一兵一卒,将岭南收入了版图。
但陈朝毕竟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久之后有个叫王仲宣的陈朝旧将在番禺扯旗造反,将韦洸困于广州城中。
韦洸率军登城抵御,不料被流矢射中身死,广州沦陷,叛军声势大振。
但冼夫人既然归顺了隋朝,就不会再三心二意,她立即命孙子冯暄领兵讨伐叛军。
谁知冯暄竟与叛军中的一员将领陈佛智是好朋友,故迟迟不愿进兵。
冼夫人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将冯暄捕拿下狱,又派另一个孙子冯盎领兵征讨。
叛军听说是“圣母”冼夫人的人马来了,哪里还有斗志,一战即溃,王仲宣很快就兵败被杀。
为了显示朝廷威严,冼夫人以七十八岁高龄,亲自披甲胄,骑铁马,张挂锦伞,带着私人卫队护送隋朝大臣裴矩巡视岭南二十余州郡。
一时间,苍梧陈坦、冈州冯岑翁、梁化邓马头、藤州李光略、罗州庞靖等俚人首领纷纷前来拜谒,宣誓效忠隋朝,永不反叛。
岭南这才彻底稳定下来。
夫人亲被甲,乘介马,张锦伞,领彀骑,卫诏使裴矩巡抚诸州,岭表遂定。——《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六、谯国夫人
后来,杨广将冼夫人的事迹上奏隋文帝杨坚,杨坚也觉得一位老妇竟有如此能力,简直匪夷所思。
但这份安定边疆的功绩却是实打实的,于是杨坚下旨,封冯盎为高州刺史,又将冯暄赦免,封为罗州刺史。
同时追封冼夫人的丈夫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从一品谯国夫人。

别急,真正的重头戏来了,杨坚给冼夫人的谯国夫人诰命可不是一个虚衔,他同时宣布:
允许谯国夫人有权自设幕府,自辟僚属,长史以下官职,皆颁赐印绶!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开府是何等重要的实权,这意味着你可以组建自己的私人班底,由朝廷发给俸禄,但完全对你个人负责。
通常来说,一般的朝中高官都很难享受这种权力,何况边疆地区的一个妇人?
但还有更狠的,杨坚还宣布:
谯国夫人有权指挥岭南六州兵马,若有紧急情况,可以便宜行事!
开谯国夫人幕府,置长史以下官属, 给印章,听发部落六州兵马,若有机急,便宜行事。——《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我只能说,杨坚也确实是雄才大略,他基本是把岭南完全托付给了冼夫人。
女性能享受这种待遇的,我只能说,别的朝代不知道,但纵观两晋南北朝369年的历史,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同时,皇后独孤伽罗也赠送冼夫人首饰一副,宴会礼服一套。
冼夫人收到礼物后用金箧装好,连同当年梁武帝、陈武帝、陈宣帝赏赐的礼物分别收藏。
每当逢年过节或者部落首领大会时,冼夫人就会将这些礼物陈列出来,对子孙说:“你们一定要忠诚侍奉天子,我历经三朝,唯一坚持的,就是一颗好心。你们看到这些东西,就一定要记住,这是忠、孝得来的福报呀!”
每岁时大会,皆陈于庭,以示子孙,曰:“汝等宜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唯用一好心。此忠孝之报也。”——《北史·卷九十一·列传第七十九》
也许有喷子要说,冼夫人先后侍奉梁、陈、隋三朝,这不是“三姓家奴”吗?还谈什么忠孝?
其实,冼夫人不管效忠哪一朝,她都是从岭南百姓的民生福祉出发,她所做出的决定都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是她说的“一颗好心”。
所以,现如今冼夫人的故乡广东茂名的城市名片就是“好心之城”,这也是岭南百姓对冼夫人的崇敬与怀念。
七、死后成神
冼夫人受到杨坚的无比信任,但她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就像她从未辜负以往任何一个信任她的人一样。
当时隋朝有个派到番州的官员名叫赵讷,为人贪财暴虐,搞得民怨沸腾,影响极为恶劣。
冼夫人知道后,立即命长史向朝廷上表,陈述赵讷罪行。
杨坚览奏后高度重视,马上派人调查,果然证据确凿,赵讷因此罢官下狱。
杨坚又下诏请冼夫人妥善处理赵讷施政不当造成的混乱,冼夫人便亲自带着诏书巡视十余州,与当地官员和部落首领谈心谈话,宣讲朝廷政策,安抚人心,再次稳定了岭南形势。
公元602年,冼夫人去世,享年89岁。
回顾冼夫人的一生,她历经多次重大历史转折都能审时度势,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地区安定,最大限度地使岭南百姓避免了战火的蹂躏。
这对于战乱不休的北方地区、江淮地区的人民来说,是何等的梦寐以求。
她鼓励俚人学习汉语、汉字,大力推广儒家文化和伦理道德,改革原先的部落陋习,使汉文化逐渐成为岭南地区的主体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文明开化。
由于冼夫人的功绩遗泽万民,她被民间尊奉为“岭南圣母”、“圣母娘娘”、“天南圣母”、“儋耳婆”等。

历朝历代为祭祀冼夫人而修建的冼太庙从黑龙江到海南岛,从广东到广西,乃至东南亚各国家都广为分布。
2014年,岭南圣母冼太夫人“信俗”还入选为第四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此后历代政治家、史学家、文人如魏徵、苏轼、胡三省、袁枚以及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都对冼夫人有极为崇高的评价。
而我觉得茂名籍清朝诗人屈大均的一首《冼夫人》尤其能概括冼夫人的一生:
忆昔英雄娘子军,女中勋业似桓文。南朝事去余犀杖,泪洒炎天万里云。三朝绣帽自天来,百战金戈向日开。保民谁如女刺史,功名能冠越王台。
而周恩来总理的评价则最为直接,那就是:
——“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