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候之王”、西魏十二大将军之首——达奚武(番外篇)

史实记录彬彬 2024-12-11 21:58:46

之前讲了关陇集团中的“上四家、下四家”,今天接着讲关陇集团的故事。

不过关陇集团第一梯队基本讲完了,下面讲的主要是第二梯队的故事。

今天来讲西魏十二大将军之首、“斥候之王”——达奚武。

达奚武,出身鲜卑达奚氏。

达奚氏是拓跋鲜卑中的一个分支,最有名的人物,就是北魏开国元勋,先后效力拓跋珪、拓跋嗣、拓跋焘三朝的大将军奚斤(孝文帝时,“达奚”氏被改为“奚”氏)。

而最厉害的,则是北魏末年第一猛将、以“金刚不坏神功”驰名于世的悲情英雄奚康生(详见)。

史籍没有记载达奚武与奚斤、奚康生的具体血缘关系,只记载了达奚武的爷爷、父亲都曾担任过北魏军镇镇将。

这一点跟宇文泰一样,都是北魏高级武官家庭出身。

史书记载,达奚武“少倜傥,好驰射”,就是性格洒脱不羁,喜欢骑马射箭的意思。

不过纵观《北史》、《魏书》、《周书》,对北魏六镇子弟的评价大多是“骁勇、善骑射”,比如贺拔胜、贺拔岳、侯莫陈崇等;

有些甚至是“弓马冠世”,比如高欢的小舅子娄昭。

所以,达奚武这个“好驰射”的评价就似乎有点不够看了。

但达奚武同志日后在江湖上扬名立万,靠的本就不是武勇,至于是什么,请往后看。

一切又要从公元528年,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派堂弟尔朱天光率军进入关中平叛说起。

前文讲了,西征军共分四大派系:秀容川系、洛阳系、武川系、辽东系。

达奚武由于跟武川系的大佬贺拔岳自幼交好,所以虽然他的籍贯不是武川,却也可以看成是武川军团的一员。

贺拔岳在武川军团中,谋略上最倚重的是宇文泰,军事上最信任的是李虎,但私人感情上却跟达奚武最为投缘,有什么心底话都跟他说。

武少倜傥,好驰射,为贺拔岳所知。岳征关右,引为别将,委以心事。——《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西征军一入关中就大显神威,连战连捷,迅速平定了关陇一带的叛乱。

不过平叛过程中的高光人物主要是贺拔岳、侯莫陈崇、宇文泰、李弼等人,达奚武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表现。

此后,尔朱荣遇刺,高欢崛起,西征军的老大尔朱天光被高欢击败,身死洛阳,两位副帅贺拔岳和侯莫陈悦就掌握了关陇地区。

再后来,侯莫陈悦被高欢的花言巧语蛊惑,在军中设伏暗杀了贺拔岳,消息传回武川军团的平凉(今甘肃平凉)大营,顿时群情惊骇、人心大乱。

这时,武川子弟中最热血的赵贵站了出来,大声疾呼:“出来混一定要讲义气,贺拔公是我们的带头大哥,我们岂能不为他收尸?不怕死的,跟我来!”

岳为悦所害,将吏奔散,贵谓其党曰:“仁义有常,吾等荷贺拔公国士之遇,可自同众人乎?”——《周书·卷十六·列传第八》

这虽是羊入虎口的差事,但要说这帮武川子弟还真是团结,立即就有五十多人响应,这其中就有达奚武。

赵贵、达奚武等人赶到侯莫陈悦军营外,要求取回贺拔岳遗体,哀痛之下不禁放声痛哭,声震四野。

侯莫陈悦做了亏心事也很难为情,就真的将贺拔岳遗体奉还。

此后,武川军团在推举新话事人的问题上出现分歧,投票表决时,达奚武毫不犹豫就投了宇文泰一票。

故此宇文泰上位后,让达奚武当了自己的丞相府中兵参军,相当于总参谋长。

说回高欢,他原想借侯莫陈悦的手吞并关中,没想到贺拔岳虽死,武川军团却不散,反而在宇文泰的率领下反杀侯莫陈悦,并迅速坐大,独霸关中。

既然如意算盘落空,高欢便决定亲自下场了。

公元535年,高欢率大军从晋阳南下,同时命窦泰从洛阳西进,高敖曹从荆州北上,三路合击,进攻关中。

当时西魏刚刚建立,内部人心不稳,频繁爆发叛乱,再加上极为惨烈的饥荒,处境实在不妙至极(详见)。

而高欢在此前的崛起过程中战无不胜,战绩堪称完美。

窦泰、高敖曹也都是世之虎将,西魏或者说宇文泰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但宇文泰始终保持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他采纳侄子宇文深的建议:置高欢的北路军和高敖曹的南路军不顾,集中全部精锐主动出击,歼灭窦泰的中路军!

这个作战方案一经提出,立即震惊了所有人。

第一,西魏兵力薄弱,凭借关河之险固守才是上策,主动出击未免太过冒险;

第二,高欢才是大BOSS,你孤注一掷去打窦泰,不管胜负如何,如果高欢趁虚而入夺取长安,还不是要完蛋?

因此,大多数人都对这个方案心存疑虑。

这时只有两个人站出来,旗帜鲜明支持宇文泰,一个是大谋士苏绰,一个就是达奚武。

我个人认为,以苏绰的经天纬地之才,他肯定是有自己的理性思考。

而大老粗达奚武则更多的是对宇文泰的无脑信任——只要是宇文相公说的,就是真理!

最后宇文泰力排众议、一锤定音,亲率全军闪击潼关,果然一举全歼东魏中路军,擒斩东魏金牌战将窦泰!

高欢、高敖曹闻讯大惊,只好仓皇撤军,西魏奇迹般地赢下了开国首战(详见)。

齐神武与窦泰、高敖曹三道来侵,太祖欲并兵击窦泰,诸将多异议,唯武及苏绰与太祖意同,遂擒之。——《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关于这一战,后世有人说宇文泰纯属孤注一掷,是冒险侥幸。但我觉得,这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关中形势稳固,据险死守也在情理之中,但当时关中的内部危机一点不比外部威胁小,如果不主动打出去,必然是死路一条。

有人也许要问,为什么损失了中路军,高欢和高敖曹就要撤退呢?

这是因为古代战争中,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都是次要的,军心士气才是关键。

军心一乱,指挥体系就会瘫痪,人越多越混乱,几乎不需要敌人,自己就把自己摧垮了。

当时宇文泰仅派了一支小部队转战河东,就杀得高欢败军如潮,要不是“东魏刀王”薛孤延一日之内斩断十五把钢刀,阻断追兵,只怕高欢就要交待在这了。

不过潼关之战虽然击退了强敌,关中的困境却没有解除,饥荒仍在恶化,并迅速发展到了“人相食”的地步。

宇文泰迫于无奈,只好大量裁军,并率领剩余的精锐进攻弘农(今河南三门峡灵宝市),只因那里囤积了窦泰留下来的军粮。

为了避免重蹈窦泰轻敌中伏的覆辙,宇文泰命达奚武带两名侦骑前往弘农探路。

达奚武二话不说,立即出发,结果在崤函道上与东魏的一伙斥候不期而遇。

狭路相逢勇者胜,达奚武虽然比不上侯莫陈崇、李弼那种“万人敌”,但也不是善茬,立即与敌人展开激战,成功斩首六级,生擒三人而归。

由于抓到了“舌头”,宇文泰详细掌握了东魏的兵力分布情况,顺利攻下了弘农,获得大量粮食,这才稍稍缓解了关中的粮食危机。

两年后,高欢为报窦泰之仇,再度入侵关中。这次他吸取教训,把二十万大军集中成一路,堂堂正正而来。

宇文泰又派达奚武带领三名斥候前往侦查。

达奚武四人穿上东魏军军服,趁着夜幕潜至东魏大军营外百步,然后下马匍匐前进,在草丛中偷听到了东魏军的巡夜口令。

达奚武立即上马,大摇大摆闯入东魏军营,装成巡营将领的样子,光明正大地四处溜达。

甚至看到有行止散漫、悠闲嬉戏的东魏士兵,还把人家按在地上一顿臭揍。

然后安然返回,把东魏军的情况详详细细报告给宇文泰。

全军将士听说了达奚武的壮举,无不瞠目结舌,连宇文泰都叹为观止,由衷赞叹:“老武,真有你的!”

武从三骑,皆衣敌服。日暮,去营百步,下马潜听,得其军号。因上马历营,若警夜者,有不法,往往挞之。具知敌情以告,太祖深嘉焉。——《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此后,宇文泰在沙苑以一万精兵大败高欢的东魏军,俘虏七万人,缴获军资器械无数,西魏实力大增(详见)。

此时的宇文泰也有点飘了,感觉贺六浑也不过如此,就命独孤信率军东出函谷关,进攻洛阳。

初时西魏军挟沙苑大胜之余威,士气高涨,不仅攻克洛阳,还纵横河南,连战连捷。

可东魏毕竟家大业大,本钱雄厚,高欢当即命侯景展开反击。

侯景打仗真不是盖的,风卷残云般横扫河南一十三州,将独孤信包围在洛阳金墉城。

宇文泰不敢怠慢,急调李弼、达奚武率军增援独孤信。

侯景派出大将莫多娄贷文阻击,却被李弼以疑兵计击溃,达奚武一马当先,将莫多娄贷文斩于阵中。

侯景虽败不乱,马上撤去对金墉城的包围,将主力布置到洛阳以北的河桥邙山一线,东、西魏第三场大战——河桥之战正式打响。

开战伊始宇文泰就尽锐出击,强攻东魏猛将高敖曹所部。

高敖曹是当世第一猛将,素有“陆上猛虎”、“霸王再世”之称,绝非一人能敌。

宇文泰索性一口气派出侯莫陈崇、李弼、杨忠、高琳等王牌战将群殴高敖曹,达奚武自然也在混在人群里猛下黑手。

最后高敖曹寡不敌众,单骑逃亡,在河阳城外被西魏军包围,慷慨赴死。

《周书》里虽然记载是达奚武奋力作战,斩杀高敖曹,但这只是古人编史时对传主的溢美之词,真实情况还是要以《北史》为准。

进至河桥,武又力战,斩其司徒高敖曹。——《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昂建旗陵阵,西人尽锐攻之,一军皆没。昂走河阳,太守高永洛与昂隙,闭门不受。昂仰呼求绳不得,拔刀穿阖,未彻,追兵至。伏于桥下,追者见其奴持金带,问所在,奴示之。昂曰:“来,与尔开国公!” 追者斩之。——《北史·卷三十一·列传第十九》

高敖曹死后,侯景立即大显神威,将宇文泰无情击败,河桥之战最终还是以东魏胜出落下帷幕。

公元543年,由于高欢之子高澄非礼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之妻李昌仪,高仲密愤而转投西魏,因此引发东、西魏第四场大战,也是最惊险、反转次数最多的邙山大战。

先是宇文泰被东魏猛将彭乐苦苦追杀,几乎身陷绝境。幸亏宇文泰好口才,忽悠得彭蛮子网开一面,才逃出生天。

然后是宇文泰派贺拔胜对高欢实施“斩首行动”,高欢被追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千钧一发之际,高欢的好外甥段韶挺身而出,射杀贺拔胜坐骑,救回了高欢。

再后来,东魏全军奋击,血战邙山,最终将西魏军击败,宇文泰狼狈逃入关中(详见)。

东魏军乘势追击,幸亏达奚武率所部断后,挡住了高欢。

而东魏此时也已是强弩之末,大多数将领包括高欢本人都是心有余悸,也就没有再强攻达奚武,邙山大战最终以西魏惨败,东魏惨胜告终。

由于邙山大战时西魏兵员损失太过惨重,迫使宇文泰不得已吸收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强大族进入军队,无意中开启了一条全新的民族融合之路——府兵制改革。

府兵制的高级军衔共有四级,高居金字塔顶端的是八位柱国大将军。

其中宇文泰和元欣不直接掌握军队,其他六位柱国各督两位大将军,每位大将军各督两位开府,每位开府各督两位仪同,具体细节请参看,篇幅太长,这里就不赘述了。

达奚武由于资格老、功劳大,又是宇文丞相的“贴心人”,得以率先晋位大将军,成了西魏十二大将军中的"NO.1"。

西魏在宇文泰领导下逐渐站稳了脚跟,八柱国也慢慢退出了军事斗争,除非是规模极大的战事,一般很少直接领兵,而是由十二大将军征战沙场。

公元547年,东魏大丞相高欢病逝。

公元548年,东魏军界“一哥”侯景发动叛乱,被慕容绍宗击败,率八百骑逃往南梁(详见)。

同年,侯景在江南再次发动叛乱,围攻建康,将“菩萨皇帝”梁武帝萧衍活活饿死,史称“侯景之乱”或“太清之乱”。

就在南梁陷入无边浩劫时,老谋深算的宇文泰果断决定——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他派达奚武率军三万出祁山道,攻略南梁的梁州(今陕西汉中)。

这是西魏十二大将军第一次单独领军“出国”作战,比杨忠攻略汉东,尉迟迥攻略巴蜀都要早。

达奚武果然不负众望,首战攻克武兴(今陕西汉中略阳县),再战攻取白马(今陕西汉中勉县),迅速包围梁州治所南郑(今陕西汉中南郑区)。

南梁的梁州刺史萧循见西魏军兵锋所向,气势如虹,慌得不行,急忙请降,达奚武便暂停了攻城。

不料,南梁镇守巴蜀的武陵王萧纪派了一支万余人的援军赶来助阵,萧循闻讯,觉得自己又硬了,就撕毁降书,拒绝向达奚武投降。

达奚武大怒,亲率三千骑兵奔袭南梁援军,关陇铁骑如风如雷,一举将梁军全歼,然后将万余颗血淋淋的人头堆积在南郑城下。

萧循见了,顿时惊得魂飞天外,只好乖乖投降,汉中自此尽归西魏所有。

武简精骑三千,逆击于白马,大破之。陈级于城下,循乃降。——《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此战,拉开了西魏疆域大规模扩张的序幕,达奚武也成为西魏开疆拓土的第一人。

次年,也即是公元549年,达奚武凯旋回师。

宇文泰有意让达奚武晋位柱国大将军,达奚武婉言谢绝道:“我就算要当柱国,也不该在元子孝之前。”

元子孝只是一个元魏闲散宗室,辈分虽高却毫无建树,达奚武这样说,其实是韬光养晦,不想太出风头的表现。

这件事虽然不起眼,却很能反应达奚武的性格特征,那就是——“貌似粗豪、内心精明”。

朝议欲以武为柱国,武曰:“我作柱国,不应在元子孝前。” 固辞不受。——《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此后,宇文泰去世,宇文护建立北周,达奚武晋位柱国,官拜六官之一的大司寇,成为北周最高权力核心的一员。

北周建立之初,宇文护为了巩固权力,先后杀死赵贵、独孤信、宇文觉、李远、宇文毓等帝王将相,搞得北周政坛鸡飞狗跳、人心惶惶。

但达奚武却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不但身居高位,还能手握兵权,在军政两界保持相当大的影响力,可见其为人处事必有独到之处。

有一件小事很能说明问题:

达奚武原本生活极为朴素,史书记载他出行时从来不讲排场,就一两个人跟随,门外也不陈列仪仗,有时甚至家里连大门都不关。

有人对他说:“您功名盖世,怎么出入连个仪仗都没有,是不是太随便了?”

达奚武叹息道:“我原本一介布衣,现在发达了,但做人不能忘本。何况天下未平,国恩未报,怎么可以奢侈享受呢?”

武居重位,不持威仪,行常单马,左右止一两人。门不施戟,昼掩一扉。或曰:“公位冠群后,功名盖世,何轻率若是?” 武曰:“吾在布衣,岂望富贵。且天下未平,国恩未报,安可过事威容乎?”——《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但北周建立后,达奚武却做了一件很出格、很丢份的事。

当时长安府库里有一条极为昂贵的黄金腰带,达奚武借着巡视库房的机会,居然毫不客气将金带偷了出来。

库房官员顿时急得不行,又不敢得罪这位大司寇,就跑去向宇文护告状。

宇文护却颇为大方,说达奚武功勋卓著,拿条金带算什么?干脆就把金带赏给了达奚武。

但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人都对达奚武的贪心十分鄙视,口碑一落千丈。

武性贪,其为大司寇也,库有金带,武因入库取归。主者白晋公护,以武勋,不彰其过,因而赐之,时论深鄙焉。——《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其实我觉得,之所以同一个人的同一篇传记中会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一定要结合他所处的环境来分析。

宇文护要巩固权力,达奚武就借“行窃”以自污,使自己的名誉受损,从而换来宇文护的放心和自己家族的安稳。

这种操作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秦之王翦、汉之萧何都是如此,所以我们也不能独独责怪达奚武一人吧?

公元570年,达奚武寿终正寝,死后追赠太傅,谥号为“桓”,算得上生荣死哀,圆满结局。

按说以达奚武的地位、资历,他的家族应该在关陇集团中大有作为才对。

可事实却非如此,达奚氏在隋唐两朝默默无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达奚武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达奚震。

史书记载,达奚震“少骁勇,便骑射,走及奔马,膂力过人”,可见其武勇远在乃父之上,也因此被选为宇文泰的贴身护卫。

有一次宇文泰外出打猎,有一只兔子从前方跑过,众护卫立即策马追逐。

达奚震一马当先,弯弓搭箭,不料却马失前蹄,不慎摔倒。

达奚震却身法矫捷,稳稳落地,随即一边发足狂奔,一边持弓瞄准,然后一箭射出,正中走兔。

回头看那马已经站起,达奚震便腾身而上,依旧气定神闲。

宇文泰见了也不禁大喜,赞道:“不是老武这样的父亲,也生不出这样的儿子呀!”

有兔过太祖前,震与诸将竞射之,马倒而坠,震足不倾踬,因步走射之,一发中兔。顾马纔起,遂回身腾上。太祖喜曰:“非此父不生此子!”——《周书·卷十九·列传第十一》

有了宇文泰的赏识,达奚震自然官运亨通,年纪轻轻就加官进爵,当到了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刺史、广平郡公。

公元564年,宇文护举北周倾国之兵进攻北齐,结果被北齐三杰段韶、斛律光、高长恭联手击败。

北周全军溃退,唯有达奚震率领所部顽强阻击,且战且退,将部队成建制地带了回来,可见其名将之风。

北周武帝宇文邕诛杀宇文护实现亲政后,对达奚震也相当器重,北周灭齐战争中,让达奚震担任前三军总管。

达奚震身先士卒、每战先登,克统军川(今山西临汾洪洞县南)、破并州(今山西太原)、平邺城(今河北邯郸临漳县),为北周灭齐立下大功。

战后,达奚震因功晋位上柱国,官拜六官之一的大宗伯,功名成就都超越了父亲。

但史书对达奚震的记载到此就戛然而止了,只有一句:“开皇初,薨于家。”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要说到达奚武的次子——达奚惎(jì)。

北周武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太子宇文赟继位后仅10个月就突然暴毙,朝政大权尽数落入丞相杨坚之手。

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杨坚大肆诛杀宇文皇族,篡位之心路人皆知,由此爆发了河北尉迟迥、巴蜀王谦、汉东司马消难三方之乱。

而达奚惎此时正是北周益州刺史,他与益州总管王谦(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的王雄之子)一同起兵,反对杨坚专政。

可惜这两位关陇门阀的官二代都没有继承到父辈的军事才能,叛乱被迅速平定,两人一同被杀。

而达奚惎的大哥达奚震也于第二年死于长安。

那么死因就不言而喻、呼之欲出了。

只可惜达奚武精明一世,政治上顺风顺水、游刃有余,两个儿子却不能在政治斗争中独善其身,以至于家道中落,后继无人。

真可谓"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呀。

顺道说一句,达奚武这一系虽然就此湮灭,但达奚氏在隋朝还是出了一位大英雄,那就是以两千孤军血战十万突厥骑兵的隋朝名将——达奚长儒(详见)。

最后再啰嗦一句,“达奚”这个姓氏在隋唐时期陆续改为了汉族的“奚”姓,成为现代汉族奚姓的源头之一。

目前全国奚姓人口约二十三万三千八百多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14%左右。

7 阅读:386

史实记录彬彬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