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平定大小和卓之战是指清军平定新疆回部(天山南麓)霍集占兄弟(大小和卓)叛乱的斗争。
公元1757年,清军大将策楞、玉保攻克伊犁,准噶尔首领阿睦尔撒纳逃亡沙俄,与清朝对峙争斗70余年的准噶尔汗国宣告彻底覆灭,乾隆为纪念平准之功,将这片失而复得的西域地区更名为新疆。
然而,还没等乾隆喘口气的工夫,新疆天山南麓回部首领波罗尼都、霍集占兄弟(大小和卓)起兵宣布割据自立。
消息传回京师,乾隆龙颜震怒,清廷万余大军再次远征西北,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与大小和卓激烈交战,1759年,大小和卓兵败西逃阿富汗。
至此,天山以南重新纳入中国版图,清代疆域臻于极盛,同时也标志着清朝统一战争的完成,并被记为乾隆十全武功之一。
大小和卓崛起:从准噶尔囚徒到南疆回部霸主明末清初以来,穆斯林内部各派系为争夺天山南麓统治权不断冲突混战,当时的主要派系有两个,分别是黑山派和白山派,两派被统称为回部,大小和卓即是白山派首领的儿子。
1680年代,地处天山北麓的准噶尔汗国在大汗噶尔丹的带领下走向强盛,不仅统一北疆、哈萨克等广袤地区,还对南疆垂涎三尺。
1697年噶尔丹被康熙击败自杀身亡,其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准噶尔汗。
在清军回师后,策妄直接将天山南麓占领,黑山、白山两派首领家族都被迁至伊犁囚禁,大小和卓即是在伊犁东北的额林哈毕尔噶地区长大。
不过天有不测风云,从1735年雍正病逝后,准噶尔在经过十年的蛰伏,再次与清廷反目。
1755年初,清军分三路西征准噶尔,并在准噶尔叛将阿睦尔撒纳的带领下长驱直入,直捣准噶尔汗王驻地伊犁,北疆沿途城市及部落望风而降。
大小和卓亦趁此机会逃离监所,向清军投降,称:
“策妄阿喇布坦时将我父缚来为质,至 今并不将我等放回。我等情愿带领属下三十余户投降大皇帝为臣仆。”
西征将军班第见兄弟二人态度诚恳,便将大和卓波罗尼带回京师朝觐,小和卓霍集占则被批准在伊犁“照管游牧”,即管理被准噶尔迁至伊犁的回人(清代称维吾尔人为回人)。
当然,大小和卓内心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他们冀希望于清军的势力夺取南疆统治权。
果然,大小和卓顺从的外表赢取了清廷的信任,并在清军的支持下消灭黑山派势力,大小和卓逐步取得天山南麓控制权。
不过不久西北局势再次突变,1755年,曾经跟随清廷平定伊犁的新任准噶尔大汗阿睦尔撒纳公然叛清,清廷派遣定西将军策楞二征伊犁。
而北疆的动乱给大小和卓势力壮大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1756年小和卓趁清军与准噶尔血战之际,率领族人逃离伊犁,一路上收集白山派大小残余势力南下,与大和卓兵合一处,一边观察周遭形势,一边积蓄力量,伺机而动。
1756年,策楞率清军收复伊犁,阿睦尔撒纳逃往哈萨克,天山北麓陷入清廷之手,大小和卓迅速做出反应,先是杀死阿睦尔撒纳派来的使者,然后又派人到清军大营探听消息,一场新的阴谋浮出水面。
大小和卓举兵反清,清军兵败叶尔羌小和卓认为清军劳师远征不会久留,且准噶尔已被消灭殆尽,广阔西域再无敌手,南疆回部完全可凭借大漠戈壁,以逸待劳,割据自立,便劝说大和卓等人:
“甫免为准噶尔役使,今若投诚,又当纳贡。不若自长一方,种地守城,足为捍御。”
同时他们积极扩军备战,征服塔里木盆地大部分地方,1756年十月,驻扎伊犁的户部左侍郎兆惠遣副都统阿敏道率三千余兵马前往回部招降。
但小和卓却据城自守,还诡称畏惧清军中的准噶尔兵,不敢归降。只是这等伎俩被兆惠看穿,兆惠向乾隆报告称大小和卓虽似属恭顺,但显有背逆情状。
兆惠画像
可乾隆并未意识到局势的严重,认为回部向来畏惧准噶尔,情有可原,并传谕兆惠:“但令其每年贡赋照交纳,毋庸加以兵威”。
同时驻守伊犁的清军主力陆续撤回,天山北麓守备陷入空虚,阿睦尔撒纳趁机重返西域,再次对北疆构成威胁。
在此情势下,大小和卓认为清廷在西域的统治已近乎崩溃,于1757年三月公开举兵反叛,副都统阿敏道率手下一百余人与其交战力竭而死。
回部叛乱的消息传回京师,乾隆颇为震惊,但经过谨慎研判,决定对其分而化之,各个击破,确定“先准后回”的策略。
1757年五月,乾隆传谕兆惠全力擒拿阿睦尔撒纳,同时对南疆回部予以劝谏安抚,待北疆平定后再收拾大小和卓。
1758年三月,阿睦尔撒纳兵败逃亡沙俄,不久死于天花,一个月后,乾隆下谕征讨大小和卓,清军一万人从吐鲁番西进,定边将军兆惠率兵南下。
大小和卓虽然占据南疆,但统治并不稳固,黑山派势力依然活跃,再加上和卓兄弟只信任在伊犁囚禁时追随他们的属下,导致各城主贵族俱不心服。
面对来势汹汹的天朝大军,回部沿途各地爆发反对大小和卓的起义,清军一路势如破竹。
到九月下旬,库车、阿克苏、乌什、和阗等重要据点望风而降,和卓兄弟不断向南退却,被压缩至喀什噶尔、叶尔羌二城。
由于清军进展太过顺利,致使兆惠错判形势,认为若消灭和卓兄弟,必先攻占叶尔羌,截住其出逃之路,再进兵喀什噶尔,则大小和卓一定投降。
于是兆惠不等清军主力赶到,便轻敌冒进,先率四千人向叶尔羌进发,清军的接连胜利也让乾隆认为“回部各城迎降相继,大功可计日而成”,甚至考虑各城城主人选,以及驻兵屯田等事宜。
然而这次清军终究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代价。驻守叶尔羌的小和卓霍集占奉行坚壁清野策略,他散布谣言称清军要来杀尽回人,煽动回部军民的民族仇恨。
十一月初,霍集占趁兆惠立足未稳,出城突击,击溃清军强大的索伦兵,回部士气大振。
恼羞成怒的兆惠不甘失败,在稍作休整后,于十一月中旬由城南夺桥渡黑水,才过四百人时,桥梁突然垮塌,随即被霍集占一万余人包围,并被截成数段。
清军且战且渡,兆惠被击伤面颊,两匹战马中枪倒毙,激战五昼夜后,清兵阵亡数百人,辎重马匹损失无数。
兆惠无法突围,只能在黑水南岸就地结营,修筑壕沟,霍集占将清军团团围住。
同时前来援助的清军在途中遇到大和卓波罗尼都三千余人偷袭,援军力战全军覆没,兆惠陷入孤立无援窘境,只能依靠河岸茂密的林木进行防御。
1758年末,兆惠在被围困近两个月后,粮食耗尽,士兵只得焚煮马鞍、皮革,甚至掠取平民烹食,南疆战事陷入胶着。
清军呼尔满大捷,大小和卓西逃,天山南麓并入大清版图早在十一月初,乾隆就接到兆惠被围的奏报,他任命富德为定边右副将军,统率包括索伦、吉林兵在内的清军精锐径赴叶尔羌解兆惠之围,同时准备两万余匹骆驼、马屁以供后勤。
十二月中旬,富德抵达阿克苏,为尽早解救兆惠,富德亲点内地、索伦士兵与原驻兵丁共三千五百人先行开拔。
富德画像
1759年二月,富德在叶尔羌东北的呼尔满与前来截击的和卓军五千余人遭遇,两军进行惨烈的厮杀,虽然清军数量稍显劣势,但索伦兵战斗力十分凶猛,激战至夜间,击溃回部大军。
不过回军并不死心,派小股侦查力量暗中监视清军,由于清军少马,后勤补给匮乏,再加上戈壁无水,士兵只得吞咽冰块维持体力,状态十分艰苦。
和卓了解此情形后认为清军已是强弩之末,便调集军队占据山岗有利地形,待清军疲敝后以逸待劳。
然而,第二天夜里,清军援军赶到,从两翼突击和卓军营,富德乘势掩杀,和卓溃退,此役,富德等斩杀和卓兵千余人,史称呼尔满大捷。
和卓遭受重创后,面对清军的凌厉攻势,只能不断退却,围困兆惠的兵力被抽回保护和卓,兆惠趁机整顿军马,分兵两路出击,回军大败。
几日后,富德与兆惠胜利会师,黑水之围宣告解除,史称:
“将军以下皆无恙,卒得全,莫不喜极涕出”。
清军援军的到来,使战场形势再度逆转,尤其是呼尔满之战后,大小和卓由于清军的进攻和维吾尔群众的背离,彻底陷入困境。
霍集占一边派人联络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阿富汗),另一边向叶尔羌、喀什噶尔城内居民勒索财物,准备西逃,城中顿时大乱。
六月初,大小和卓携上千两白银和千余家眷奴仆逃离,十日后兆惠进驻喀什噶尔城,富德进入叶尔羌。
此后乾隆令兆惠留驻喀什噶尔,办理喀、叶二城事务,富德等领兵追击大小和卓。
七月初,富德率四千精兵进发越过葱岭,深入戈壁百余公里,分别在阿尔楚尔、伊西洱库尔淖尔(今塔吉克斯坦境内)大败和卓兄弟,斩杀回军一千余人。
大小和卓虽然侥幸进入巴达克山境内,但巴达克山汗素勒坦沙忌惮清朝实力,便将和卓兄弟逮捕拘禁。
素勒坦沙看在与和卓兄弟均为穆斯林的情面上向富德求情宽恕,但遭拒绝,只能将兄弟二人杀害,首级献于清军。
至此大小和卓叛乱被彻底平定,这场战役也成为清朝统一中国战争的最后一役。
三年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各地,天山南麓正式并入中国版图,清代疆域的正西端延至帕米尔以西的喷赤河流域,版图臻于极盛。
自康熙时准噶尔东侵以来,持续七十余年的西北边患宣告终结,此后新疆再无动乱,直到一百多年后沙俄、英国殖民者深入费尔干纳盆地和克什米尔,逼近中国西境,新疆再起波澜。
满清不是中国,而是从今天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地区来的外族殖民侵略者!满清与中国不同文不同种,与中国之间不存在传承关系,满清无权奠定中国的版图!一如日本侵略者无权奠定中国的版图!中国现代版图为中华民国灭清奠定的![好生气]
满清对中外历史,地缘政治,生态环境完全不了解,让这个愚蠢的政治力量统治国家,必然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