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不是因为喜欢乾隆才传位给雍正的?

书兰聊历史 2024-01-10 16:20:12

前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没有多少人能抵挡这种至尊权力的诱惑,尤其是处在皇位近处的皇室子弟,他们不光对权力的认知度比常人高,还比常人更有机会触摸到那个位置。纵观古代王朝,皇室子弟为了争夺皇位而引发的动荡不胜枚举,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九龙夺嫡。

康熙子嗣众多,即使他早早地立了储君,也架不住其他皇子对皇位继承权的渴求。在他精力旺盛时,倒是能控制得住,可等他年迈乏力时,只能看着诸皇子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朝局动荡不安、康熙盛世滑坡。好在他最后选择了老四胤禛,国势方才复振。然而关于老四继位的各种说法一直都层出不穷,比如有人说康熙是因为看中了弘历(老四之子),才决定让他继位。这个说法是事实还是谣言?

康熙画像

一、弘历只是加分项,而非决定项

1、康熙对继承人的期许

众所周知,康熙自己继承皇位并非一帆风顺,他既非顺治的嫡子,又非长子,他之所以能继位,主要是因为他祖母孝庄支持他,要不然依顺治的意思,得让他的兄长福全继位。同样,顺治继位也很坎坷,如果不是多尔衮坚决不让顺治的长兄豪格继位,皇位是轮不到顺治来坐的。时间再往前点,皇太极继位也是经历了一场风波。有句话叫做,“乱而思治”,康熙迫切想建立一套更可靠的继承制度。

为此,他在老二胤礽刚满周岁时便立其为储,概因老二是当时的嫡长子,符合中原王朝一贯讲究的嫡长子继承制。后来老二的种种行为让他深恶痛绝,他只能废了老二,决心改立其他皇子。可是其他皇子中并无事实上的嫡子,这下可就难办了。如果把条件放宽点,不局限生母,老四曾由佟佳皇后养了12年,等到佟佳皇后去世后,他还在其宫中住了3年,将他视为嫡子不是说不过去。

佟佳皇后画像

老八胤禩虽说也曾由佟佳皇后抚养过,可时间很短,远不如惠妃(老大的生母)抚养他的时间长。再则,老八结党太过明显且庞大,康熙不喜欢。康熙要的是储君,是在他死后接掌他权力的人,而非在他生前威胁到他的人。老四就比较聪明,他奉行的是“不争为争”,表现出的样子很佛系,很符合康熙的胃口。

光韬光养晦还不行,康熙还想要自己的继承人有卓越的实干精神和与之相匹配的才干。康熙知道自己执政后期积弊丛生、国库空虚,如果继位者不下大力气整顿,他们爱新觉罗家的天下是有危险的。对于这点,老四表现得很不错,他不光有革新的治政理念,还有大家都看在眼里的治政才能。可以说,诸皇子之中只有老四才最符合康熙心中的继承人标准。

参与九龙夺嫡的九位皇子

2、康熙确实喜欢弘历

史载弘历在康熙六十年被康熙所看中,特令接入宫中抚养,由康熙亲自教导。老四当时有至少有3个儿子,康熙偏偏给了弘历这个特殊待遇,说明康熙确实喜欢弘历。不过康熙的这种喜欢并不代表他就想要弘历以后接班。这么说吧,康熙一向喜欢聪明伶俐的孙辈,隔辈亲嘛,早在弘历之前,老二家的弘晳就长期被康熙养在身边,深受康熙宠爱。

据说康熙临终前特别交代新君要封弘晳为王,其他任何孙子都没有这待遇。那么以弘晳当时的受宠程度和口碑来说,如果康熙是看孙子而择立子,老二也就不会被废了。除了弘晳,还有老十四胤禵的儿子弘明同样从小“幼侍内廷御前”,而且弘明同样很得康熙宠爱,康熙有近百数的孙子,偏亲自为弘明操办婚事。

弘明画像

康熙不像晋武帝司马炎,人家那个儿子司马衷是“何不食肉糜”的傻子,所以他才格外关注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并通过司马遹的良好表现坚定了让司马衷继位的想法。前文中说到康熙有很多成才的儿子,他没有像司马炎那样非得通过考察孙子去决定让哪个儿子为继位。如果康熙真的想一代管三代,他像朱棣那样直接立个皇太孙,岂不更稳妥?即使是秘密建储,不也可以在遗诏中表明这层意思吗?

再则,弘历当时才10岁,纵使他资质出众,以后会怎么样,又有谁说得清楚?“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案例又不是只有一个两个,远的不说,老二小时候多出色,长大了不也被废了吗?有时候是要走一步看三步,可弘历这么小的年纪,康熙能看到几十年后的事情?当然,弘历资质好,康熙心里多少会给老四加点分,但是这分并不是决定最终结果的分。

康熙带着宝贝孙子弘历过除夕

二、弘历自己说康熙对他有托付之意

1、弘历为自己添彩

关于康熙有意通过老四传位给弘历的说法,史料中确有相关记载,首先是《李朝实录》,里面提及康熙病危时对马齐言道,“胤禛第四子有英雄气象,必封为太子”。其次是《乾隆御制诗初集》,里面有一段乾隆自述的话,“予幼龄仰蒙皇祖恩眷,养育宫中......隐有付托之意”。先说《李朝实录》,不可否认,这是一本很有历史价值的史书,但是其中关于明清两朝的记载严重缺乏可信度。

比如书中说朱棣曾经因为自己一个心爱的妃子自缢而亡便心生疑惑,经查,这个妃子曾和宦官私通。怒不可遏的朱棣不仅让画师画出该名妃子和宦官的“相抱之状”,还准备“欲令后世见之”,期间甚至将怒火撒到近三千宫侍身上,朱棣本人“皆亲临剐之”。此外,书中还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其政ling举措,有同屯聚无赖之盗”。试问这些内容是从何而来?有啥可信度可言?

这么远的距离,还是两个国家,《李朝实录》咋就那么神?

再说《乾隆御制诗初集》,既然是御制,作者是谁不言而喻了吧?弘历自己说康熙对他有托付之意,可信吗?如果可信,为何其他史料没有类似记载?笔者倒是觉得弘历单方面把康熙对他的喜欢视为“托付”了。至于弘历为何要这么理解,并这么去宣扬,不外乎是自己的私心作祟。如果不是这样,弘历也不会用一个“隐”字了,“隐”不就是猜测的意思吗?

他自己都不敢确定是真的,然后又这么去说,他是吃饱了撑的?当然不是,弘历是一个很骄傲的人,他给自己的定位是成为像康熙一样堪称伟大的君主,或者超越康熙。为此,他的“六下江南”和“十全武功”等事迹全来了。在他看来,如果能让世人知道康熙早就对他有“托付”之意,那么他是不是更有面子?

乾隆下江南的牌面

2、弘历为自己父亲正名

老四虽然继位了,可关于他得位不正的谣言始终没有停歇,有说康熙的遗诏是“传位十四阿哥”,被老四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十”字上面加了一横,下面加了一小钩。有说老四将遗诏中的“胤禎”改成了“胤禛”,“貞”上面的那一横向左加长一截。更有甚者,说老四弑父、矫诏上位。

先说改遗诏,清朝的圣旨是由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压根就没有可能改得一点痕迹不留,或者说改遗诏还不如重新写一份,可是秘密建储的遗诏都会有两份,一份由皇帝亲自保管,一份在正大光明匾后面,两份的内容要对得上才有效,试问老四能在那么多人的眼皮子底下完成两份遗诏的书写、运输、储藏吗?

一份圣旨,两种文字

至于弑父就更不可能了,老四的那些兄弟又不是看不到康熙的遗容,但凡有点可疑之处,不说老八和老十四会如何,老四的铁杆—老十三怕是也会当场和老四翻脸吧?产生这些谣言的根结不在老四身上,而是在那些被老四剥夺特权的士绅身上,是他们在民间各种编排,然后寻常百姓跟着他们以讹传讹,毕竟九龙夺嫡的话题性确实很足。

当弘历听闻这些谣言的时候会作何感想?他会觉得自己也牵连在里面了,如果老四得位不正,那么他是不是也不正?可是如果世人的想法稍微偏一点,比如老四依然不是康熙的理想继承人,老四是因为康熙想传位给弘历才得以继位的。这种思想建设的效果是不是杠杠的?既能让民间快速接受,又能说明老四和弘历都是合法继位者。

弘历画像

结语

综上所述,康熙虽然喜欢弘历,但是压根不是因为这个而决定让老四继位,他让老四继位,主要是因为老四所展现出的作风、品行、才干和担当都符合他对继承人的要求。弘历当时充其量是给老四锦上添花,并不能决定什么。尤其是这种说法还是弘历自己说出来的,说的时候还夹杂了很多私心,可信度就更低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从康熙到老四,再到弘历,祖孙三代确实都是很不错的皇帝,满清的国势在他们的手上达到了顶峰,后世史学家称这段时期为康乾盛世。康熙是头,弘历是尾,老四的作用则是承上启下,如果再把这种说法施加进去,倒是很有些一脉相承、源源不断的味道。

参考文献:

《清史稿》

《李朝实录》

《乾隆御制诗初集》

0 阅读:22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