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米宅长三角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e18ca28644bee0f791d05f445c39ba9.jpg)
现在在国内,上海轨交系统敢说第一,没有城市敢说第二。3组数据可充分说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599ff56dd6fac38805ed018b02133f.png)
第一组,是交通运输部发布的2024年全国地铁运营大数据。上海以全年377363.3万人次的客运量和209863.7万人次的进站量,傲居全国榜首,引领风骚。粗略计算,日均进站量约575万人次,相当于23%的常住人口(2023年约2485万)每天都在使用地铁通勤。另外,2024年最高日客运量突破1339万人次,相当于运送了整个杭州市的人口。这一记录发生在3月8日妇女节,当天部分枢纽站(人民广场、世纪大道)高峰时段客流密度达6人/㎡,已经接近设计极限。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bc9b022311fdf2000aff8f205e2f933.png)
第二组,是上海的轨交运营总里程数据,继续保持第一。(地铁运营里程数据包含单轨、轻轨、磁悬浮、APM,不计算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云巴、智轨系列不统计)。目前上海累计运营21条线路、覆盖526运营车站、总里程896KM。且全网络实现5G覆盖,20%线路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如14、15、18号线),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间隔压缩至90秒(2号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ba106be94914c783a4f9c7176e67d7e.png)
第三组,相对比较隐晦,是目前在建和待建的轨交里程。不完全统计,2025年全国将有26个城市,预计开通63条(段)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预计新增开通运营里程1173.1公里。其中上海2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官方提到预计今年计划建成,南汇支线、13号线西延伸进度还有待观察。按照最近公布的2025年重大工程,上海目前累计约17条地铁在建。或许2030年,上海将成为首个地铁运营里程突破1000KM的城市。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bb650fcab85c069b7398fdb152b61d3.png)
再回首过往的30年,上海第一条铁路开通于1993年,比北京(1969年)晚开通了二十多年。但是不耽误上海成为建设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0df33fa7094b3f799fcab60cfc97f09.png)
对于这等速度,上海市民如是说:上海第一没啥悬念,地铁都修到郊区了,方便是方便,就是上班高峰挤得人喘不过气。看来,对于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人民来说,最大的痛点是职住分离。2024年10月17日,中规院与百度地图联合发布“中规智库”重磅成果《2024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45个中国主要城市,研究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3年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具体变化为:一是幸福通勤回归,慢行交通需求增加;二是极端通勤改善,超长通勤仍需关注;三是城市空间拓展,轨道覆盖边际递减。对于超大、特大城市,80%通勤者45分钟可达是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品质的衡量标准。而从下图数据看,只有深圳刚刚达标,尽管轨道交通发达,但是幸福感摇摇欲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9e31b33b1a6180fa890fb48e9fbfab.png)
不考虑就业差异与人的选择,在既有职住布局条件下通过交换就业地,在理论上能够实现的最小通勤距离,是城市职住空间布局匹配的测度。职住分离度越小,说明城市职住空间供给的平衡性越好。从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人口比重来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25公里以上超长通勤分布在城市中心半径15公里内,相当于北京的五环、上海的外环。从5公里以内的幸福通勤人口比重来看: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简单来说,上海在极端通勤人口比重上仅次于北京,而在幸福通勤人口比重上则低于深圳和广州。也就是说,在通勤的幸福度上,上海仍有待提升。房价,无疑是影响职住分离的关键因素之一。核心区域的高昂房价和房租令人望而却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086a52f817a788b34fc615022fdf478.png)
目前从地铁资源来看,上海按区可以划分五个梯队:一梯队:黄浦,徐汇;二梯队:长宁,普陀,虹口,杨浦,静安;三梯队:闵行,浦东,宝山;四梯队:嘉定,青浦;五梯队:松江,奉贤,崇明,金山。这五个梯队也基本对应了上海的房价梯队,但其中也有个别错位,比如松江的地铁处于五梯队,但价格已经是四梯队的头部。作为人口大区,松江目前只有一条已开通的地铁9号线,这条地铁因为连通漕河泾、徐家汇等热门产业、商圈,每天和市区地铁通勤的客流相当大。连续多年,上海早高峰最挤的三个地铁站全在松江:九亭,泗泾,佘山。9号线开通前,松江至市中心的通勤需90分钟以上,房价仅为市区的1/3。而如今,9号线早高峰班次间隔缩至2分钟,佘山站周边形成大型居住社区,房价涨幅超400%。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168cc81c41d03eead33def67e67d923.png)
地铁一响,黄金万两。上海目前95%的地铁站实现500米内商业综合体覆盖,虹桥枢纽、徐家汇等站点形成城市副中心,日均商业引流超300万人次。同时轨交沿线商业体日均销售额较非沿线区域高42%,静安寺、陆家嘴等站点周边写字楼租金溢价达25-30%。更重要的是,带来人口的迁移和变化。临港、松江等郊区线路开通后,核心区通勤人口密度下降17%,郊区新城人口导入增速提升至8.5%。那有人就会说了,是不是建得越多越好呢?再听听本地人的声音。“上海地铁规划牛啊,但光拼里程不够,得优化换乘、提升运力,像东京那样把通勤效率拉满,让市民出行更顺畅才是真牛!“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把投入产出做到极致才是最好。按目前轨道800米覆盖通勤人口测算,相当于每43万元轨道建设投资仅增加1人车站800米职住覆盖。其中,超大城市轨道通勤投资效益人均成本24万元、特大城市41万元、Ⅰ型大城市37万元、Ⅱ型大城市82万元,轨道覆盖通勤人均成本Ⅱ型大城市是超大城市的3.4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bfffa595c12b73ae58f8c81e26bf782.png)
说到最后,还是用到极致,用到合适的地方。东京都市圈轨道“毛细血管式”网络交通,日均客运量约4,000万人次。上海在绝对规模上仍有差距,但智能化水平以及远见规划上已实现局部超越。比如上海轨交的“网格+放射”布局更显均衡:14条普线构成核心骨架,5条市域线(如金山铁路、机场联络线)延伸至远郊。再加上磁浮、APM等特色线路,形成多制式、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2023年通车的苏州S1线(与上海11号线花桥站接驳),已让数万“双城族”实现“上海工作、昆山居住”。未来,上海与南通、嘉兴等地的市域铁路联通后,跨省通勤圈将进一步扩大。那么优先利好的就是上海的“五大新城”和“远郊”区域。对于购房者而言,轨交沿线的“价值外溢”可能比环线距离更具参考意义。还记得我们推荐的核心城市吗?哪些城市闭眼买,哪些城市不能入?选对城市,也要选对区域。2025年,又有哪些城市还会领跑?哪些城市要扭头离开?哪个区域又有新的政策出台?我们会持续地跟踪。这些信息我们都会放到我们的《私密财富圈》里。文章和视频里不能说的话,我们分享在这里,不间断的随笔、解读、互动、问答、直播、线下等着你。。米宅核心团队全天在线,38.8元即可服务一年,如果不满意,随时退圈退款。如果你愿意加入,下方识别加入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