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知识|(五)不同用笔方法,会有怎样的表现效果?

翻蓁熙 2024-02-12 10:40:55

问:不同用笔方法,会有怎样的表现效果?

答:“用笔”是指中国画中特有的用线方法。

其实“用笔”就是“用锋”。笔毫的近尖处有一段透明发青的部分,就是笔锋(如图一)。

图一 笔锋图解

笔锋的使用方法非常丰富,常见的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拖锋”、“散锋”、“裹锋”等等。不同的用笔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效果。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中锋”用笔(如图二)。

图二 “中锋”用笔

“中锋”一词始见于明代王绂《书画传习录·论书》云:“唐代诸家,字取中锋,而规矩端倪,显豁呈露。”它是中国画用笔方法的首要特征。

“中锋”就是毛笔笔尖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在用笔的中心位置。这种用笔方法笔力饱满挺拔,极富表现力。

“中锋”用笔根据笔画书写力度和速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质感,如果书写速度较快,用力平均,则笔画边线光洁平整,古称“古钗脚”,形容用线像古代妇女头上戴的“钗”一样,环转圆滑,遒劲有力(如图三)。

图三 唐 李阳冰 书法(局部)

如果书写速度略慢,力度较大,则笔画边缘毛涩不平,古称“屋漏痕”。比喻用笔如雨水从破屋墙壁上流下来,其形凝重自然。笔画圆活饱满,具有立体感、厚重感和流动感。显示出自然遒劲老成的美(如图四)。

图四 唐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

“侧锋”用笔就是将毛笔与运笔方向倾斜呈大约45度左右的夹角,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如图五)。

图五 “侧锋”用笔

明丰坊在《书诀》中说:“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可使笔画变化丰富,增强用笔张力

比如图六中王羲之用笔,是以侧锋切笔入纸,但是行笔中又转成中锋,中侧并用行笔。

图六 东晋 王羲之 《兰亭序》选字

“逆锋”用笔是与“顺锋”用笔反方向的毛笔运行方法(如图七)。

图七 “逆锋”“顺锋”用笔

“顺锋”用笔一般指笔锋的运行和笔杆的倾斜方向一致,写出的线条光洁挺拔。

“逆锋”用笔阻力增大,笔锋聚散,松紧变化不同于顺锋用笔。写出的线条干涩稚拙,且笔力刚硬,力透纸背。

“拖锋”用笔就是将毛笔倒于纸面上,拖拉运行(如图八)。

图八 “拖锋”用笔

这种用笔特点是转换自然,快慢有致,行笔放松,可边行笔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但用笔浮于纸面,没有力透纸背的效果。常用于人物画中。

“散锋”又称破笔,是指将笔锋破散开作画,“散锋”用笔的线条松散零碎。适合表现羽毛、细草等等,也常用来表现树石的纹理,比如山水画中的“披麻皴” (如图九和图十)。这种用笔方法能表现山石粗糙的质感。

而“裹锋”用笔是指将笔锋裹束在一起。可以捻动笔杆裹锋,也可用腕转笔裹锋。是一种笔锋在运行中散开,之后再重新裹束的过程。画出来的线墨色浓淡枯湿交替变化,像藤蔓一样(如图十一及图十二)。

中国书画中用笔的变化十分丰富多样,不胜枚举。对笔锋的使用讲究"八面出锋",即无论转笔角度、折笔速度、行笔力度,始终依据线条的直曲、方圆、强弱、生涩和干湿等变化来掌握笔势速度,不断地用不同的笔锋触纸,这样才能使线条姿态万千、变化多端。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27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