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沉浸在假期喜悦中,高铁票却悄悄地公布了涨价的消息。
涨价幅度还挺大,广州南到武汉从现在的463元,涨到553元,长沙南到广州南从314涨到377元,基本上都有20%左右的涨幅。
没想到吧,不是说现金为王,各行各业都在降价吗?不是说cpi一直惨不忍睹吗?甚至通缩吗?
2024年水电燃气,甚至交通路网全部涨一轮,基础物价全面涨价,CPI的反击战已经打响。
这些年我们受益于土地财政的补贴,大量的基础民生价格一直都没有上涨,或者说上涨幅度大大低于通胀速度。
火车高铁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的铁路价格已经接近20多年没涨价了,上一次常规型涨价还是1995年的事。
上图是1996年北京西去武昌的价格票价262元,到了2000年281元。
但是2024年价格是多少呢?卧铺261元。
一直没变。
实际上在没有土地财政补贴之前的火车票一直都不便宜。
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93元,平均一个月324元;
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平均一个月4318元。
1995年我们要花大半个月工资才能买到一张火车票,而如今大约要一天。
这种巨大的变化,是2002年后的二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除了高科技加持,入世后赚外汇之外,后续房地产,土地财政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进一步延缓了这类善政。
我们在坐的每一位都无形中受益。
这几年国外都在经历一轮大通胀,日本最近还上热搜了,一颗大白菜上百元人民币。
纵观全球,也就只有我们长时间维持低物价,有不少经常游历全球的网友感慨。
中国是全世界相同基础设施、相同治安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中人力成本最低、水电网和公共交通成本最低的地方,没有之一。
但这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有代价的,之前说水电燃气的时候我就找过供水局的账单,年年亏。
铁路的情况也相似,根据铁道部公布的数据,全国高铁总里程是超过4万公里,但是过去一年实现盈利的线路只有6条,能够稳定盈利的就只有京沪高铁这一条线路。
2008年后开启的全民基建狂潮,中国铁路连续十年投资每年都在七八千亿以上的规模。
也筑就了6万亿的巨额债台,方便大家理解,这个负债总额是恒大的三倍。
2023年国铁集团负债率为65%,铁路总部一年光利息就要付一两千亿,但是去年国铁净利润只有33亿元,这么庞大的债务到底谁来背呢?
铁路化债务目前来看就是两大方向,一是铁路债务多半有国家信用在里面,目前铁路贷款多为国有银行的贷款,银行大可继续帮其债务展期,又或者是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来维持债务可持续性。
国外的一些做法是,将高铁债与国债进行交换,国家财政持有的高铁债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让国家成为高铁的股东。
二是资产分拆,一些项目可以通过资本化的运作,让外部资金进入到铁路系统中来,这样铁路的资产负债率将会有所降低。
以日本铁路改革为例,日本铁路在1987 年实施国铁分割、民营化市场化后,各条线路由不同公司运营,后续则开始盈利,而这个前提则是票价上涨。
不管哪种方向,哪怕是为了维持运营,票价上涨也是躲不了的。
因为成本从来不会自动消失,只是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
随着土地财政极速没落,这么庞大的公共支出完全负担不起,但落后地区的高铁火车由于客流量少,承担的主要是基础民生服务功能为主,涨价是不可能的了。
所以未来这部分的成本最终会转嫁到高铁赚钱的就那几个区块: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城市群,京沪,成渝。
比如这次涨价的武广高铁,沪杭客专线,这些地区都躲不过涨价的命运。
说到底,以前是国家替你买单,未来只能自己买单。
不仅是铁路客运,其他的公共事业也一样,水电燃气已经开启涨价潮,现在铁路也跟上,下一个你认为谁是什么呢?
地铁?公交?医疗价格?甚至大学学费等等,这些未来都还有很大的提成空间。
而当民生基础服务开启涨价后,就意味着生活成本提高,下游的产品价格也会随之涨价。
这么多年以来,中国人的生活成本一直显得不高,通胀率没跟上印钱的节奏,就是因为财政一直在补贴这些由央国企控制的基础服务价格。
现在财政收入大降,补贴不起了, 一切都要回归正轨,也就是回归到猛烈通胀的正路上。
经济规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也意味着通缩将会被动结束。
这几年我们的cpi一直处于低位徘徊,非常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大家觉得钱更值钱了,都把钱存起来不花。
哪怕银行拼命降低利率也没法把钱推到市场消费,不花钱不消费不投资使得经济进入了恶性循环中。
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来一波温和的通胀,而现在高层也已经明牌了,基础物价拉一波上涨,提高各行各业成本,拉动物价回升。
在房地产领域一二线城市减少甚至停止供应,人为制造稀缺,后续还有央妈下场购买国债,大水时刻准备着。
普通人一定要学会如何去保卫自己的财富,看懂现在的经济周期形势在发生什么变化,否则你会发现不仅赚钱难,而且手里的现金越来越不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