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谥号“武穆”,人们最先想到的当然是岳飞岳元帅。刘琦将军谥号也是“武穆”。从中可以看出来:刘琦刘信叔将军是与岳飞岳鹏举将军功勋相当、并驾齐驱的。《宋史》称“张俊与韩世忠、刘琦、岳飞并为名将,世称张、韩、刘、岳”。四位将军也被称为“中兴四将”。
(“中兴四将”还有其他版本。个人认为:有刘琦将军这个版本,比较科学,喜欢。据了解,在宋代,谥号“武穆”有四人:岳飞、曹玮、高怀德、刘琦。也有人说,刘琦谥号是“武忠”。对此,本人不做评论。宋孝宗时追封刘琦为吴王,加赠太子太保)

刘琦在西夏时,经常打胜仗,西夏军民都惧怕。孩子们啼哭时,大人们会说“刘都护(刘琦)来了”,以此来吓唬孩子,制止啼哭。殊不知,刘琦将军出身将门世家,相貌俊美。
他是泸川军节度使刘仲武之子,从小即跟随其父征战沙场,颇著威名。

刘琦从小习武,尤其喜欢射箭,善使硬弓,箭技精湛。一日,见营门口有一个装满水的水缸,便嗖的一声射出一支箭,直插到水缸上。拔出利箭,水缸的水从这个利箭孔射出来。刘琦再射一箭,这一箭射进了原来那个箭孔,水缸的水竟然被封住了。

刘琦大破“铁浮图”、“拐子马”。《水浒传》有类似这种情况:金枪手徐宁的“钩镰枪”大破了呼延灼的“连环马”。《说岳全传》岳飞大破了金兀术的“铁浮图”和“拐子马”。金国大将完颜宗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兀术)领十万大军进攻大宋,其中五千“铁浮图”,一万五千“拐子马”一路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气势汹汹直奔临安杀将过来……
“铁浮图”是金国重装骑兵,人马均穿着盔甲,通常几匹马相连,采取列阵中军突破战术,“堵墙而进”。这在冷兵器时代,就像是用上了现代的“装甲车”、“坦克车”;“拐子马”,属于轻中型装备骑兵,通常是左右两翼包抄“围掩”的战术。两者配合,简直是一个巨大的“绞肉机”。这在《宋史》“岳飞传”、“刘琦传”中都有记载。

对此,岳飞派出背嵬军、游奕马军“或角其前,或其侧,用能使敌人之强,不得逞志于我”,“鏖战数十合,方决胜负”。
刘琦则是:率领的宋军前排劲弓强弩,向金兵猛射;紧接着长斧队上前专砍马腿,与此同时,长枪队用手中长把标枪刺杀,也不放过落马金兵。这种近砍马腿,远射敌人、较远刺敌方法,大破“铁浮图”和“拐子马”,使其损失过半。

刘琦将军对敌作战中,“顺昌之战”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传奇。刘琦率领宋军一万八千人,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金兀术十万精锐之师。
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用时六天,以三场战斗,击溃了金兀术的先锋部队;第二阶段,又是六天,金兀术亲自率领金军主力来战。刘琦将军以弱示之,诱敌深入,分工明确共歼敌军,最终取得了“顺昌大捷”。
史称:“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

柘皋之战,刘琦再胜金军。
刘琦将军命令部下员琦应战金军,用顺昌战之法的设伏诱击战法,充分利用有利地形,以己之长,克彼之短,创造了以少胜多,皂角林之战成了又一个以弱克强的战例。
据说,金兵看到刘琦的旗帜就胆寒,相互转告着“顺昌的旗”来了,未战就溃逃啦。

据传,金帝完颜亮率军南下侵宋时,下令有敢提及刘琦姓名的,罪不饶恕。
世传刘琦将军精通阴阳,有趋利避害之术。因此,打起仗来,多数都是赢……

宋宁宗时任史官的章颖,从“然后可传于百世,庶几耸动于四方,张大国家之威,发舒华夏之气”的角度,选择了刘琦、岳飞、李显忠、魏胜四人,撰写了《刘、岳、李、魏传》,以刘琦为首。
宋代官员、文学家、书法家、谥号“文穆”的范成大称颂刘琦将军与晋代杰出政治家谢安、唐代名将郭子仪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