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的云南,曾出现过一个古老而辉煌的王国,它横空出世,又神秘消失,存世500年间,自身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录,但他们却留下了一段了不起的青铜史诗。这个古老的王国,叫古滇国。
(古滇国诅盟场面铜贮贝器|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历史上关于古滇国的记载并不多,司马迁在《史记》中称之为“滇”。
可就在司马迁将它载入史册不久,这个神秘的王国便离奇消失了。没人知道它为何消失,它的臣民都去了哪里,两千多年以来再也没有人提到过古滇国的辉煌历史。以至于很多人都在怀疑,历史上是否真的有古滇国这个国家。
(古滇国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图源云南省博物馆)
直到上世纪50年代,云南石寨山古墓群的发现,唤醒了沉睡两千多年的古滇国。
我们今天来讲一件极具民族特色的青铜器——西汉诅盟场面铜贮贝器,这是一件来自云南的文物,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古代中国展厅,是我国永久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文物。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这名字听起来很长,其实也很好理解。它是一个贮存海贝的青铜器,贝壳相当于那时候的人民币,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个存钱罐。
但这个存钱罐可不一般,第一眼看上去密密麻麻的,有很多小人儿。你再仔细看,上面雕塑的是一个大型活人祭祀的诅盟场面。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记载滇人“其俗征巫鬼,好诅盟……”。“诅盟”是古代西南民族中最为盛行的一种风俗,“诅盟”的本意,是誓约或歃血结盟之意,这是一种与上苍的契约,通过活人祭祀祈求上苍庇护。
从古至今,云南这片土地一直都充满着神秘色彩,《鬼吹灯之云南虫谷》里最令人惊悚的是献王墓里的吊人俑和活人祭等诡异现象 。这些听起来确实很离奇,但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些描述不完全是虚构,甚至是有原型的。
(吊人青铜矛|云南石寨山出土|国家博物馆藏)
从1955年到1996年,云南石寨山古墓群经过五次考古发掘,一共清理了86座古墓,出土文物近5000件,包括玉器、青铜器、金银器等,这当中最令人振奋的,是找到了传说中的滇王金印。
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滇国设益州郡,赐滇王印,使滇王继续享有当地统领权。
(滇王金印|拍摄于国家博物馆)
滇王金印的出土与《史记》记载符合,印证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
在滇国墓葬群出土的文物中,较为常见的是贮贝器,这是古滇国特有的一种青铜器,迄今为止云南共发现贮贝器90多件。
(七牛虎耳铜贮贝器|国家博物馆)
不同于古代中原地区的青铜器,古滇国的贮贝器具有高度写实风格。最有价值的是贮贝器盖上的雕塑,上面真实记录了古滇国的战争、祭祀、贡纳、纺织、狩猎、驯马等场景,其中以活人祭祀场面最多,堪称古滇国雕塑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件收藏在国博的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是古滇国目前所发现的塑有人物最多,表现场面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将2000多年前古滇国独特而血腥的活人祭祀场面真实记录了下来。
在贮贝器仅32厘米直径的盖在上,雕塑了127个人物,他们神色各异,正在庆贺一场盛大的祭祀活动。
最高处是古滇国特有的干栏式建筑,屋檐上宽下窄,这种建筑目前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已经鲜少看见,反倒是东南亚岛国上的巴达人部落,还保存相似的古滇国建筑。相隔千年,相距千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汇,实在令人惊叹。
坐在屋檐下祭祀上供人祭拜的,是主持这场祭祀的首席女巫。她的四周放着十六面铜鼓。
在古滇国出土的贮贝器中,描述祭祀、农事、贸易、纺织的重要执行者多是女性,祭祀场景中的刑法也大多由女性来执行,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母系氏族的风俗。
旁边人头攒动的就是滇人重要的祭祀广场,塑有牛、马、羊等多种动物,多是祭祀时的祭品。
祭祀广场上有两面超级大的铜鼓,铜鼓中间有两个被绑在石牌上的人,他们是本次祭祀的活人祭品。
古滇国人相信宇宙中的一切由神来掌控,而神能够庇护他们。因此他们用贵重物品来祭祀,而最珍贵的祭品便是人,于是有了各种场面下的活人祭祀。
这件收藏于国博的吊人青铜矛,矛的两侧悬挂着两个双臂被反绑着的裸体男子,蜷缩着呈痛苦状,这件吊矛同样印证了古滇国活人祭祀的习俗。
活人祭祀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无疑是残酷血腥的,但在当时确实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这件诅盟场面青铜贮贝器中,活人祭祀只占其中一小部分,更多的场面用在了描述奴隶准备食物和广场上各类阶层的活动场景。
每当有重大祭祀活动的时候,祭祀广场变成了热闹的商品流通集市,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需要交易的物品来到这里聚会。
古滇国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贸易中心,高鼻深目的外国商人随处可见。整个铜贮贝器是滇国人文社会和自然历史的缩影。
两千多年前早就消失的古滇国在史书上鲜有记录,而贮贝器的大量出土,通过雕塑和纹饰等更为直观形象的方式记录了古滇国人的生活缩影,展示着古滇国文明的辉煌,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遥远而古老的滇国社会风俗。
部分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实拍、云南省博物馆官网资料央视纪录片《消失的古滇国》《文化大百科》 20131228 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本期编辑:文南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