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内忧外患交织,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尤其是东北边陲的后金势力日益壮大,让大明王朝焦头烂额。
当努尔哈赤的铁蹄逐渐践踏至抚顺、清河等要地时,明神宗朱翊钧深感事态危急,犹如烈火烹油,不容再拖。他毅然决然地决定调集大军,誓要一举荡平后金,恢复边疆安宁。
公元1618年,朱翊钧钦点杨镐为统帅,历经十个半月的周密筹备,集结兵力号称高达47万(实际10万人)。至1619年2月末,杨镐调遣西、北、南、东四路大军,目标直指赫图阿拉,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萨尔浒战役。
面对明朝雄师压境,努尔哈赤展现出卓越的战术智慧,无论明军如何分兵,他坚持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在广袤的战场上,集中力量于一处的后金军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每日皆能歼灭明军一路。最终以区区6万兵马,战胜明军10万精兵,书写了战争史上的奇迹,明军开始连战连败。
1626年,雄心勃勃的努尔哈赤率领6万八旗精兵,自沈阳出征,直指宁远。
后金军抵达宁远城时,袁崇焕部署了一项奇策:他命人在城楼上架设了十多门庞大的铁制管状武器,这些武器的炮口无一不对准了努尔哈赤的军营。
随着袁崇焕一声号令,震耳欲聋的轰鸣声骤然响起,努尔哈赤的营地瞬间被烈焰和硝烟笼罩,金兵伤亡惨重,纷纷溃逃。
《明季北略》一书记载,大炮“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后金勇士再凶悍,也顶不过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热兵器大炮。
金兵的盾牌、铠甲,在这巨大的冲击力下,仿佛纸片一般脆弱。他们的攻势被瞬间瓦解,士气也一落千丈。而那些侥幸未被炮弹命中的金兵,也被震耳欲聋的炮声吓得魂飞魄散。
尽管努尔哈赤不甘失败,多次组织金兵反攻,但始终无法突破袁崇焕那十几门铁制管状武器的防线,最终只能无奈撤退。宁远之战中,努尔哈赤也受了炮伤,八个月后因炮伤发作愤懑而死。
这场战役与其说是两万明军击败了6万后金大军,不如说是十几门带着巨大轰鸣声和破坏力的武器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被称为“红夷大炮”,来自于西洋,飘洋过海来到明朝的故事可不简单。
崇祯时期,国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自萨尔浒之战惨败后,明军在与后金的交战中屡战屡败,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的军事力量遭受重创,士气低落,财政枯竭,民不聊生。
与此同时,国内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势力日益壮大,对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政府急需寻求新的军事技术和战略来对抗后金和农民起义军。
徐光启,作为明末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对西方科技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在目睹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的惨败后,他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借助欧洲先进武器来改造明军。于是,他开始向朝廷上奏,请求多造西洋大炮,并组织欧洲雇佣兵参战。
幸好时任统治者倒也开明。公元1627年(天启七年),崇祯的哥哥天启皇帝亲笔向葡萄牙当局写了一封信。内容大致为“因澳门是大皇帝的领地,故在此情急之下应该效力,以谢皇恩”。
这封信件表达了明朝皇帝对葡萄牙在澳门地区的统治权的认可,并请求葡萄牙人在明朝面临紧急情况时提供军事支援,以回报明朝的皇恩。
明朝给了葡萄牙这样的面子,葡萄牙也不能不识相。他们派遣了包括炮手、工匠在内的团队前往明朝,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这些葡萄牙人在明朝境内教授火器制作和使用方法,对明军火器部队的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其中,一个叫公沙(全名公沙的西劳)的人作为葡萄牙军官,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火器技术,还亲自参与战斗指挥,为明军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著名的宁远之战中,就是他带领炮手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创了后金军队,甚至打伤了努尔哈赤,为明军取得了一场重要胜利。
在徐光启推动下,明朝开始大规模组建火器新军。葡萄牙炮手成为这些新军的重要教官和指挥官,帮助明军迅速提升了火器作战能力。在山东登州,明军与葡萄牙人合作建立了登州火器营。这支部队装备了先进的火器,战斗力显著提升,成为明朝对抗后金的重要力量。
然而,好景不长。1632年,吴桥兵变发生,主管登州火器营的孙元化部将孔有德因军中缺食发动叛乱,不仅杀害了包括公沙在内的多名葡萄牙炮手,还抢走了大量火器投降后金。这件事给明朝的火器新军计划带来了沉重打击,还让后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火器技术,进一步增强了其战斗力。
忠心耿耿的徐光启并未死心。公元1632年,他再次上书请求崇祯皇帝向葡萄牙请求支援。崇祯虽然在面上同意,却不像天启皇帝一样积极,他让徐光启自己写信给葡萄牙人。
徐光启遵守皇命,发出了明朝给葡萄牙的第二封信——再次强调了明朝对葡萄牙军事支援的迫切需求,并试图通过提供宗教利益来吸引葡萄牙的支持。
在接到这封具有召唤性质的信件后,三百多名葡萄牙人再次义无反顾,带着先进的武器和技术,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
可是,不久后,朝中保守派却跳了出来。他们以“华夷有辨,国法常存”为由,认为招募外夷教演有损天朝颜面。礼科给事中卢兆龙等人更是上书强烈反对葡萄牙人的参与,认为明朝精通火器、能习先臣戚继光之传者亦自有人,何必外夷教演。
他们还担心葡萄牙人会借此机会要挟明朝,提出在澳门复筑城台、要求裁撤香山参将并开海禁等无理要求。
耳根子软的崇祯皇帝在保守派的蛊惑下动摇了决心,最终下令遣返了到来的葡萄牙火炮部队。尽管徐光启等人多次上疏解释葡萄牙人的忠诚和火炮技术的先进性,但都无法改变崇祯皇帝的决定。
这一决定不仅让已经到手的先进武器技术白白流失,也让明朝失去了一个重振军威的重要机会。更重要的是,明朝挽救败局的最后一线生机就此丧失。
这两封见证了两国之间传奇历史的信件,虽然在中国的原文已经灭失,但在葡萄牙发现了译文。葡萄牙火炮及其雇佣军的出现,为明朝带来了一丝希望。然而,由于崇祯皇帝的保守派臣僚的阻挠,这一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举措最终未能实现,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1644年,当崇祯皇帝走向煤山自缢的时候是否曾想过,如果当时能够更加开放地接纳外来技术和人才,是否能够扭转战局甚至避免灭亡的命运?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也不能再重来。
这段故事虽然令人遗憾,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包容心态的重要性,以及决策者智慧和勇气对于国家命运的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挑战和危机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和清醒头脑,以应对各种复杂多变的局面。
崇祯根本就没有救国的机会。
葡国武器虽先进些但人数太少,帮不上多少忙
你就洗吧,再洗他也是个脏东西。明到那份上就该亡了。至于请外援?不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崇祯一点也没错。
和特么清朝一个德行!非要顾及所谓脸面,宁肯亡国了都不用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