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6岁孩子拖拉不自律,内收不自信,想做不执行,应付学习没动力……若要“根治”,!
我是一名内驱力教练,主创“五感内驱力”法,最大特点是“落地”,消除“知道但做不到”通病,使孩子自律自信有动力。众多家长见证有效!()
2024全国甲卷的高考作文主题,没想到刚好就是“内驱力成长·十大核心逻辑”其中一条。
而且我还发现,其他的作文主题,竟然都能在亲子教育中找到身影!
今天我可不是来写作文哈,只是借今年高考作文题,分享如何解决“父母和孩子坦诚交流”的问题,居然都串起来了。(本篇100%原创~)
01
亲子沟通中一个“大招”
2024高考全国甲卷的题: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是“避免冲突”,还是“坦诚交流”?其实这个问题,在亲子沟通中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很多父母在跟孩子沟通时,有时孩子会莫名生气和暴躁,只是她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把问题归到孩子,认为孩子太敏感或情绪“有问题”!
于是为了避免亲子冲突,避免再度争吵和矛盾,干脆就减少跟孩子沟通……但其实这样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不了问题(顶多只是暂时的或表面的)!
该怎么办呢?在“内驱力成长·十大核心逻辑”中就有一条,我把它当作亲子沟通中的一个大招。
这个大招就是“坦诚交流”。
这跟高考北京卷的“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的“打开”,本质是同一个意思。
只不过,真正要做到“坦诚交流”,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因为很多父母根本不愿意坦诚或者不敢坦诚(背后有原因),更别说还有很多注意事项和技巧需要把握。
如何才能更好地做到坦诚呢?关键的一步就是“深度看见”——看见背后阻碍我们不敢坦诚交流的内在想法或潜意识信念。
因为只有先看见,而后才改变。
这是一个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认识的过程,就像新课标II卷提到的“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里的“未知之境”就是我们内心的潜意识想法。
02
父母的坦诚度,影响孩子的“自定义”
为什么父母的“坦诚”和“打开”非常有必要?因为我们的情感、能量和价值观会时刻对孩子产生影响,结论性地讲就是,父母会绝大程度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每个孩子都是先被父母和身边人各种评价和标签化后,形成最初的无意识的自我认知,然后再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认知……
这个本质和高考天津卷提到的“被定义”和“自定义”本质是相同的。父母和其他人的评价和标签就是“被定义”,而自己有意识地成长自我和认知自我就是“自定义”。
父母是如何影响孩子或“定义”孩子呢?就是通过日常的沟通和语言。
比如:
当我们说孩子“你真是太聪明了”,“聪明”就是一个标签;你给孩子说“再给我磨蹭,晚上就不要吃饭了”,“磨蹭”就是一个标签;如果对孩子的行为很不满,但是不表达,孩子很可能会给自己贴上一个“我做得不好”或“我总是引起别人不愉快”的标签;如果你干脆什么都不说,那孩子很可能会给自己贴上“我不值得父母信任”或“父母不喜欢我”的标签……这样的评价和标签如果多了,孩子慢慢地就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聪明”、“磨蹭”、“做不好”、“不值得信任”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父母的坦诚程度,会影响孩子的“自定义”!
当然,如果孩子某天受人指点或自我觉醒,想去改变自己,去摘掉身上原有标签到时候,那这就是进一步有意识的“自定义”。
“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这句话说得很好,听着也很有道理,只不过真正要做起来,其实是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
03
坦诚,究竟要跟孩子说什么?
很多父母会困惑自己到底该给孩子说什么才是对的!
那是因为你不懂沟通的本质目的,其实说话的核心目的,就要给心理营养。(请参考“”)
因为就像身体有生理需求,需要食物和水等生理营养一样,每个人还有情感需求,需要自尊,自由,信任等,这些就是“心理营养”。
其中,“被认可”就是非常重要的情感需求之一。就像上海卷说的“每个人都在追求被认可”,确实如此。
一个最普通的行为体现就是,你在发一个朋友圈后,你会关心都有谁点赞了,以及点赞的数量(北京卷微写作“点赞”),背后就是在寻求被关注和被认可。
然而,很多父母热衷于给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点赞”,但是却非常吝啬给自己的孩子点赞,这着实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现象。
有家长会觉得“孩子没有什么值得点赞和夸奖的地方啊”……其实根本不怪孩子,而是你自己心态视角和认知角度的问题,要改变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孩子(具体点击阅读“真正做好这两个字,孩子内驱力几乎100%提升,可惜很少人做到”)。
04
一个有效的落地工具
要给孩子心理营养,关键就是给“好感觉”。
怎么知道是否给到孩子好感觉了呢?其实有个非常好的工具,就四个字。我认为把这四个字用好了,就能很大程度帮助内驱力落地。
而且这四个字,早在几千年前孔夫子就讲过,叫“推己及人”(具体请参考“”)。
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话,现在来看,真是大智慧!这就是中国传统经典的魅力。
所以这次的北京卷说:“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我非常认可并越来越体会这段话。
几千年来,尽管科技日新月异,但是人性基本不变,人与人的关系和相处之道,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已反复提及并明了。
只要你翻开比如《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一定会发现你遇到的很多人生、成长、教育等问题的答案,早已在那里等你了,越读会越有“历久弥新”的感觉。
至于新课标I卷提的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我的结论是:AI越发达,问题不会越来越少,只会越来越多!(仅个人之见)
这其实也是我研习经典后得出的看法,因为世间万物,脱离不了阴阳大道,你能知道的答案越来越多,同样,你不知道的问题也会也会越来越多。
同时我还要呼吁:避免过多依赖科技产品!高科技其实不会让交流质量变更好。真正好的亲子交流(或与他人交流),一定要面对面——面对面去接触,去感受,去进行能量流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心与心连接。
-
要把内驱力真正落地,请读下面文章,针对性地帮你“教育落地”和“做到”(不只是“知道”)
【这2篇必读】
1.内驱力培养三步骤,我是"过来人":
2.“五感内驱力”落地型方案:
/ END /
原创 | 一点老师
内驱力咨询师,健心教练。爱看本质、喜讲系统、力求实效。点个关注,一起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