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枫的新四军第4师,起家成立时,下属的7个团长,授什么军衔?

醉柳阅览过去 2025-03-29 04:50:10

新四军第四师,是新四军的七大主力师之一,是一支战斗在江淮大地的新四军劲旅。

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最早的起源,可以查溯至红军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豫南游击大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

1938年2月,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命令,来到河南竹沟组织训练抗日武装。9月,彭雪枫把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与地方游击武装,整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河南竹沟新四军纪念馆

1940年6月,黄克诚率领八路军第二纵一部,南下中原地区,支持新四军作战。7月,新四军第六支队与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合编为新四军第四纵队。

不久,黄克诚率一个旅进军皖东北,执行"向东发展"任务。8月,黄克诚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1年2月,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从此,新四军第四师纵横驰骋在江淮平原,彭雪枫的威名,也令无数日寇和伪军闻风丧胆。

新四军第四师,起家成立时,下属的4个旅长、7个团长,1955年都授什么军衔呢?

一、新四军第四师师部

1941年2月,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下辖:第十旅、第十一旅、第十二旅、萧县独立旅,全师成立时,共计兵力1.5万人。

1941年7月,邓子恢任新四军第四师政委。

1941年9月,第四师第十旅与第三师第九旅与对调建制。

1942年9月,吴芝圃任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

1942年11月,淮北军区成立,第四师师部兼淮北军区机关。

1944年9月,彭雪枫师长牺牲,张爱萍任师长,韦国清任副师长。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将军

新四军第四师

师长兼政委:彭雪枫

参谋长:张震

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新四军第四师参谋长:张震

彭雪枫:1944年,日军攻陷郑州、洛阳、许昌、郾城等38座城池,中央军委决定向河南敌后进军,彭雪枫奉命西征,8月越过津浦铁路,行至小朱庄攻击国军部队王传授部,击毙国军千余人。9月11日,于河南夏邑八里庄围攻和平建国军苏北挺进军第28纵队李光明部作战时,中流弹牺牲,时年37岁。

1989年11月,彭雪枫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

弟弟彭之久,曾任太岳纵队卫生部部长,1947年4月28日在山西夏县作战时牺牲。

彭雪枫之子彭小枫,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委员,2006年6月晋升上将军衔。

张 震,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肖望东,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肖望东

二、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4旅改编而成,下辖第28团、第29团,全旅4000余人。

旅长:刘震

政委:康志强

参谋长:沈启贤

政治部主任:康志强(兼)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旅长:刘震

刘 震,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上将军衔

康志强,1955年9月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沈启贤,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政委:康志强

第十旅军史沿革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是一支历经革命洗礼的红色英雄部队。它的源头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刘志丹、谢子长领导创建的陕北红军红26军。

红26军,为创建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迎接三大红军主力落脚陕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

1935年9月,红25军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红26军、红27军,合编组建为红十五军团,其中红26军改编为红78师。

1937年8月,红78师拆分,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第二营、688团第二营。

1937年12月,又以687团第二营、688团第二营为基础,组建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原红26军主力血脉又在一起了。

1940年2月,689团编入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6月,随第二纵队南下支援新四军作战。7月,689团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4旅。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

1941年7月,第十旅奉命从淮北转移到苏北淮海区进行休整,不久与第三师第九旅对调建制,番号为新四军第三师第十旅。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三师开赴东北,加入东北民主联军的序列。1946年9月,第十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5师。

在解放战争中,第5师是四野八个王牌头等主力师之一。

1949年2月,第5师改编为第四野战军第39军116师。

1950年10月,志愿军第39军入朝作战。第二次战役中,116师重创美国陆军第25步兵师。

1953年4月,第116师回国,驻守辽南地区。1961年1月,第116师被确定为全军首批十大战备值班师之一。

1984年,改编为当时全军唯独两个的机械化步兵师之一。

2017年4月,第116师改编为陆军重型合成第一一六旅(79集团军)。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参谋长:沈启贤

1、第十旅第28团

第十旅第28团,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4旅第11团改编而成。

团长:冯志湘

政委:朱世金

冯志湘

冯志湘,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朱世金:在革命战争年代牺牲,时间不详。

2、第十旅第29团

第十旅第29团,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4旅第12团改编而成。

团长:王德荣

政委:王德贵

王德荣,1941年9月,过运河时个人离队逃跑。

王德贵,1955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

王德贵

三、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改编而成,下辖第31团、第32团、第33团,全旅3000余人。

旅长:滕海清

政委:孔石泉

副旅长:张太生

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

滕海清,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孔石泉,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张太生,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黎同新,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委:孔石泉

第十一旅军史沿革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是一支在抗日烽火中发展、成长的新四军劲旅,它是由彭雪枫一手领导、指挥、创建的新四军队伍。

1938年6月,彭雪枫在河南确山县竹沟创建新四军抗日先遣大队。

1938年9月,彭雪枫以新四军抗日先遣大队为基础创建新四军游击支队。1940年2月,改称为新四军第六支队。

1940年7月,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团、第二团,改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

1945年9月,改编为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

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5师。

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1军第62师。

1960年11月,离开陆军第21军建制,改为兰州军区直属。62师184团(老虎团)与61师181团对调建制。

1967年2月,第21军由北京军区转隶兰州军区,62师归建。

1975年底,62师181团和61师184团再次对调建制。

1985年6月,62师改编为兰州军区守备师(62师184团和63师189团对调建制)。

1992年10月,第62师撤销番号。

虽然,62师撤销番号和建制了,但是它的血脉第184团依然保留。

1994年5月,步兵第184团改编为兰州军区特种大队。

2011年6月,兰州军区特种大队改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特种作战旅。

2017年4月,改编为特战第七十六旅(第76集团军),该旅又被称为“雪枫特战旅”,成为了一支善于在西部高原作战的快速反应特战劲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政治部主任:黎同新

1、第十一旅第31团

第十一旅第31团,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第13团改编而成。

团长兼政委:张太生(兼)

副团长:陈芳明

张太生

张太生,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芳明:1943年5月牺牲。

2、第十一旅第32团

第十一旅第32团,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第14团改编而成。

团长:姚运良

政委:周启邦

姚运良

姚运良,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周启邦:1942年4月牺牲。

3、第十一旅第33团

第十一旅第33团,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5旅第15团改编而成。

团长:蓝 侨

政委:王其梅

蓝侨

蓝 侨,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其梅,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王其梅

四、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由原八路军第四纵队第6旅改编而成,下辖第34团、第35团,全旅4000余人。

第四师第十二旅旅长:谭友林

旅长:谭友林

代理旅长:饶子健

政委:赖毅

副旅长:黄思沛

参谋长:刘少卿

政治部主任:刘作孚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代旅长:饶子健

谭友林,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饶子健,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赖 毅,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黄思沛,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少卿,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刘作孚:1946年9月牺牲。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政委:赖毅

第十二旅军史沿革

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的,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地方党组织以及民主人士领导创建的抗日义勇队。

1939年8月后,先后列入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1940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总队、第二总队、第三总队、第四总队。

1940年7月,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第一总队、第三总队,改编组建为八路军第四纵队第6旅。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二旅。4月,萧县独立旅编入第十二旅,撤销第十二旅番号,第34团由师部直接指挥,第35团编散补充第11旅。

1945年8月13日,重建第12旅。辖第34、 第35团(由宿东游击队改编)、 第36团(由萧县、 铜山县两个独立团合编)。 11月第34、 第36团编入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 第35团开往津浦路西, 接替原第11旅担任坚持路西地区的战斗任务, 后扩大成为独立旅。

在第十二旅里面,只有第34团(第六支队第三团)是新四军游击支队的老底子。

1947年2月,随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5师。

前面已经说过第5师(62师)的军史了,在此就不再聊了。

1、第十二旅第34团

团长:张永远

政委:李延杰

左起:张彤、王学武、张永远

张永远:1942年4月调任淮北军区独立5团(即淮宝县独立团)团长。1943年9月,任泗五灵凤独立团(继而合编为11旅32团)团长。1945年冬,任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75团团长。1946年8月在攻打泗县八里桥时,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李延杰,查无资料。

2、第十二旅第35团

团长:张松涛

政委:蔡文福

张松涛,查无资料。

蔡文福:1943年春,日军向苏鲁边区发动进攻,蔡文福率部与敌激战,敌久攻不下,施放毒气,毒杀我英勇战士,蔡文福不幸壮烈牺牲,年仅29岁。

五、萧县独立旅

萧县独立旅,是由萧县地方党组织,于1939年7月创建的萧县独立团。

1940年9月,改编为萧县独立旅。

1941年2月,列入新四军第四师建制,全旅2000余人。

1941年4月,撤销萧县独立旅番号,部队编入第十二旅。

纵翰民

旅长:纵翰民

政委:李砥平

参谋长:李宝乾

政治部主任:陈其五

李砥平

纵翰民:新中国成立后,转任地方工作(曾任南京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未授衔。

李砥平:新中国成立后,转任地方工作(曾任吉林省委副书记、吉林省政协主席),未授衔。

李宝乾:1942年在江苏洪泽湖战斗中牺牲。

陈其五: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第一副部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兼上海市文联副主席。

陈其五

六、新四军第四师第九旅

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由原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改编而成,下辖第25团、第26团、第27团。

1941年9月,新四军第三师第九旅与新四军第四师第十旅,对调建制。

旅长:张爱萍

政委:韦国清

参谋长:杨志雅

政治部主任:张震球

张爱萍

张爱萍,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韦国清,1955年9月被授予上将军衔

杨志雅,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

张震球:没有授衔。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苏北军区副政委,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

韦国清

第九旅军史沿革

1938年12月,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

1940年9月,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与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第三支队。

1941年2月,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九旅,同年9月改隶新四军第四师建制。

1946年1月,改编为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9旅。1947年2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第6师。

1949年2月,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1军第63师。

1985年6月,改编为陆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63师。

1996年10月,步兵第63师改隶武警部队建制,改番号为武警第63师。

2018年4月,改编为第一机动总队第九支队。

七、新四军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

新四军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共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2.3万余人。

新四军第四师,是彭雪枫将军一手发展、壮大的新四军主力部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彭雪枫将军不幸壮烈殉国,使我党、我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高级将领。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彭雪枫将军虽以身殉国,离我们而去,但是将军风骨永存于世!

彭雪枫将军智勇双全,战功卓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二十年。值得宽慰的是,彭雪枫将军留有独子,且深受父亲的影响,立志成为军人,为党为民,多年后被授予上将军衔。

彭小枫

八、新四军第四师授衔情况

1955年9月授衔时,新四军第四师成立起家时的4个旅长、7个团长,授衔情况如下:

旅长:

上将:刘 震

中将:滕海清

少将:谭友林

未授衔:纵翰民

团长:

少将:张太生、姚运良、蓝 侨

大校:冯志湘

牺牲:张永远

未授衔:张松涛

变节:王德荣

彭雪枫将军

总结语:

新四军第四师,是一支勇猛顽强、敢打必胜的英雄部队,彭雪枫将军为这支部队注入了红色血脉和基因,成为了千锤百炼、将才如林的劲旅铁军。

0 阅读:0
醉柳阅览过去

醉柳阅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