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31日晚,正在北京的杨得志,接到参加中共中央军委紧急会议的通知,研究西南边境自卫还击作战问题。
在即将跨入1979年元旦的前夜,中央军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我军自卫还击作战,保护我边境地区的一方安宁。邓公亲自点将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出任西线总指挥。

七十年代末的杨得志
1979年1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正式命令,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对调。
当时,为打好边境地区自卫还击作战,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和部下进行了两个月的作战准备,精心制定作战方案,做好战前动员工作,建立后勤保障体系。
为了这次作战的胜利,王必成可谓是铆足了干劲,立誓要一战取胜,狠狠的还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这个时候,邓公临阵换将,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古训:临阵换将,此乃兵家大忌。
王必成,人称“王老虎”,是我军著名的虎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威名远扬,立下了赫赫战功,是陈老总、粟裕手下的“叶王陶”组合之一。他是一位南征北战、 骁勇善战的高级优秀军事指挥员。
有如此虎将镇守边疆,为何还要把杨得志调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指挥西线作战,这里面有什么深意和隐情吗?
纵览当时全国十一个大军区司令员,除了确定指挥东线作战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以及要对调的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其余九个大军区司令员,分别是:
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
北京军区司令员:陈锡联
兰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
新疆军区司令员:刘 震
成都军区司令员:吴克华
济南军区司令员:曾思玉
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
南京军区司令员:聂凤智
福州军区司令员:杨成武
李德生,在上甘岭一战成名。陈锡联,被誉为“小钢炮”,善打硬仗、恶仗、苦仗。韩先楚,人称“旋风司令”,善于机动作战。刘震,铸就了“黑土地上的王牌部队”第39军。吴克华,指挥塔山阻击战的虎将。曾思玉,被誉为“儒将”,思维敏捷,具有刚毅之气,带出了雄风烈火的第64军。杨得志,从红一团团长到大军区司令员,百战百胜,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聂凤智,敢打敢拼,是三野的一名悍将。杨成武人称“白袍小将”,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黄土岭炮击阿部规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上述10名大军区司令员都是我军著名的虎将、战将、悍将、猛将,为什么单单选择杨得志负责西线战事的指挥?
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点原因:
1、军事指挥经验丰富
红军时期,杨得志是著名的红一团团长。
1934年2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三甲嶂战斗中,杨得志率领红一团坚守阵地三天三夜,打退国军3个师的轮番进攻,受到总部的表彰,并被授予三等红星奖章。
在长征中,杨得志领导的红一团一直担当着开路先锋或掩护后卫的重任。他指挥红一团强渡天险乌江,全歼嵩明县城守敌。尔后继又组织“十八勇士”突击队强渡大渡河,为后续部队打通北上通道。红一团,在长征途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赢得了中革军委的一致好评。

红军时期的杨得志
在平型关大捷中,杨得志率领的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担负平型关伏击战的主攻任务,负责收紧袋底,决不能漏掉一人。在杨得志的指挥下,685团紧紧死守伏击圈的袋底,和兄弟部队一起全歼日军1000余人,取得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次胜利,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打出了八路军的军威,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和热潮。
1940年起任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组织军民开展敌后平原游击战争,以“掏老窝”的战法,多次挫败日伪军“扫荡”。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他是全军五大野战军最年轻的司令员,先后指挥了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战役中杨得志随机应变,首创晋察冀军区歼灭战战例和解放军攻克大城市模范战例,是杨得志军事生涯中的又一经典之作,作战经验被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向全军推广。
1948年5月起,历任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即著名的杨罗耿兵团。他先后指挥冀热察和察绥战役。平津战役中,率部围困、攻克新保安,全歼守敌国军华北剿总傅作义“王牌”第35军及2个师。后率部参加太原战役,继又进军西北,参加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等战役。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迅速成长,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成为了我军少有的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兵团司令员。
1951年2月,杨得志又挥师北上,率领志愿军第19兵团入朝作战,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杨得志率部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秋季防御战,志愿军第19兵团第63军为掩护全军部队后撤,在铁原阻击战中,克服种种困难,顽强抗击美军4个机械化师的轮番进攻,坚守阵地12个昼夜,共歼灭美军1.5万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完成了阻击任务。

1952年7月,杨得志出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此时,彭总、陈赓、宋时轮已经回国工作,邓华在3月份遇到美军敌机轰炸受伤,正在沈阳治疗。这段时间,志司的实际工作是由杨得志主持。
1952年10月,杨得志与伤愈归来的邓华共同指挥了上甘岭战役,坚决彻底的打退了美军的摊牌行动。
1953年7月,杨得志与邓华又指挥了抗美援朝最后一战——金城战役。此役,共歼灭美军和南朝鲜军5.3万人,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迫使美方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纵览杨得志的一生,他的军事生涯与我军著名的战役、战斗,是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就是一部真实的军事史书。
2、 杨得志的指挥风格
杨得志的性格沉稳,指挥作战有勇有谋,头脑机敏灵活。他的过人之处在于沉着冷静,坚决果断,善于运筹帷幄,把握战机。
杨得志,作为久经沙场的我军高级将领,他非常注重熟悉和掌握敌情动态,并据此作出迅速果断的判断。他还熟悉和掌握敌方指挥人员及所部的特点,甚至性格和心理的变化,并据此攻其所短,打其所弱。他并能熟悉和掌握未来战场的地理民情等多方面的情报,并据此确定切实可行、有利于我的部署。
杨得志,从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起,驰骋战场50年,先后跟随朱老总、毛主席、林总、刘帅、贺老总、聂帅、彭总南征北战,功勋卓著,亲历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战斗,指挥了数不清的恶仗、硬仗、险仗,指挥经验丰富,几乎没有败仗。
他从参加革命以来,经历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与不同的敌军交过手,见识了不同敌军的作战体系,熟知敌军的军事思想和武器配置。
杨得志的名气是打出来的,他不但敢打仗,而且很会打仗。
3、经历了多个岗位的历练
杨得志参加了湘南起义,跟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历次重要战役、战斗。
红军时期,历任红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九十三团长,红一军团第七师第二十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

1936年(右起)杨得志、胡炳云、肖华、罗华生、熊伯涛在宁夏的合影
杨得志,在红军时期一直担任主力部队的军事主官,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长征途中的血战湘江、突破天险乌江、强渡大渡河、横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直罗镇战役、红军东征、红军西征、山城堡战役,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团长,344旅副旅长、代旅长,八路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
平型关大捷中,杨得志一马当先,兜住伏击圈袋底,协同兄弟部队,成功全歼日军1000余人。尔后,出任八路军344旅代旅长,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1944年1月,杨得志带领冀鲁豫军区的主力,离开战斗了5年多的冀鲁豫边区,行军75天,行程2583华里,翻过急流险沟,高山峻岭,冲过日军在平汉、同蒲铁路设置的一道道封锁线,胜利到达延安,杨得志担任了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保卫陕甘宁边区。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解放军第19兵团司令员。

1940年1月,冀鲁豫支队长杨得志(后排左一)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成长为了我军优秀的高级指挥员,能指挥大兵团作战,善于寻找和捕捉战机,并能准确的根据敌情的变化,改变作战策略。
抗美援朝时期,历任志愿军第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志愿军第三任司令员。
在朝鲜战场,杨得志指挥了一系列的著名战役,例如:马良山阻击战、铁原阻击战、上甘岭战役、金城战役等,获得了与世界上最先进军队交手对决的作战经验。

李志民、杨得志在朝鲜战场
从朝鲜回国后,历任济南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等职。
杨得志在济南军区工作期间,非常注重部队长远建设,坚持贯彻平战结合,军民团结,常备不懈的方针。他针对济南军区海岸线偏长的特征,提出了一系列海防建设的举措和方法,并建立了军区战备值班制度,随时保持战备状态。
杨得志在武汉军区工作期间,他要求部队做到“打一仗,进一步”的高标准演习,进一步搞好部队训练,部队战术演习必须贴近实战,受到总部的高度重视。1975年10月,总参组织全军300余名军师职干部,到河南临汝参观学习武汉军区组织的加强陆军运动战检验性实战演习。
4、全军唯一的战役系主任
1954年1月,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的刘伯承,在会议上发言指出:根据朝鲜战场上反馈的信息,培养打赢现代战争的高级指挥员迫在眉睫,必须尽快实施,在南京军事学院成立战役系,培养一批高级指挥员。
1954年8月4日,中共中央军委批准成立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
刘伯承亲自点名杨得志担任系主任,足以说明杨得志的军事才能在刘帅心中的份量,他是开国将军中唯一的一位战役系主任。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主任杨得志与副主任孙继先在一起学习
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招收兵团以上高级干部入学,先补习文化。
8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公布战役系杨得志等52名学员名单。1954年9月20日,战役系首期预科开课,1955年9月1日转入正科学习。
1955年9月1日,战役系正式开学,全面讲授军事理论、军事战争学、军事合成作战、诸军兵种战役指挥作业、毛泽东军事思想、二战期间的十大经典战例、合同战术协同作战等。
1955年9月27日授衔时,战役系52名学员中,授予上将5名,中将23名,少将24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系。
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的三年时间里,杨得志与其他学员一起,研究、推演二战期间的著名战役,解放战争期间的重大战役,抗美援朝时期的历次重要战役,并参加了南京军区组织的实战演习。
战役系,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想定作业、野外演习、现场作业、部队见习等,并采用了图片、模型、幻灯片、军事电影教学片、有线广播、展览室、电动示教板、电动沙盘、主体地图、光路显示仪等直观教育方法。
这段经历,更加提升了杨得志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艺术造诣,丰富了大兵团机动作战的实战经验。
综上所述,杨得志是出任自卫还击作战西线总指挥的主要原因。
结束语:杨得志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军委和邓公决策的正确和英明,西线的战绩和伤亡都优于东线,取得了自卫还击作战的重大胜利。

杨得志与凯旋归来的战士们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