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真的中,既是前线又是后方,一半沦陷一半抗战

历史故事趣说 2024-12-17 11:41:48

要说起抗日战争中,哪一个省份贡献最多?很多人会想到云桂川,尤其是四川。四川在抗日战争中总计出兵340万人,占比超过全国征兵数量的20%;粮草方面,四川在1941年至1945年,累计贡献了8228.6万石稻谷,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从人员和物资数量上看,四川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与四川隔陕西东南部和湖北西北部相望、位于四川东北部的河南,在抗战中顶住巨大的牺牲,同样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河南及河南人的抗战。

一、抗战中的河南

北平、河北相继沦陷后,日军随即开启了侵略河南的步伐。日军对河南的侵略与占领,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大规模入侵阶段、对峙阶段、反扑阶段。

1、大规模入侵阶段

1937年10月至1938年10月,是日军对河南的大规模入侵阶段。此时的日军携北平、河北胜利之余威,对河南进行了大规模、多频次的入侵。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来看,每个阶段日军都有一个明确的侵略目标。

1937年10月中旬,华北日军沿平汉铁路南进,河南北部首先暴露在日军兵锋之下。11月5日,豫北重镇彰德(今安阳市)陷落,日军随即开始了对豫北的蚕食。

1938年2月6日,日军兵分两路,再次进犯豫北。一路沿大名公路,先后占领清丰、濮阳、长垣、封丘等地,之后取道向西,向新乡以南进攻。另一路日军则是从彰德出发,沿平汉铁路南下,先后占领汤阴、淇县、辉县、新乡等地。两路日军汇合后向西进犯,攻占了焦作、济源等地。

河南境内的黄河以北地区,至此全部沦为日控区。

豫北陷落后,日军随即把目标对准了河南东部地区。

1938年5月13日,日军由徐州出发,从东面进攻河南东部,占领永城县;5月28日,占领商丘。6月1日及之后的几天内,日军先后攻下杞县、通许、尉氏、太康等地。原本与日军相对峙的国民党部队则是一路溃退到了豫西山地。

值得一提是的,6月6日,日军占领了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并一路向西,入侵中牟,直逼当时的重镇郑州。为了阻挡日军西进的步伐,国民政府于6月9日在郑州花园口炸开了黄河南岸堤坝。这就是饱受后世诟病的花园口决堤。

对河南南部的进攻,则是从1938年10月开始的。日军从安徽西部出发,先后攻占了固始、光山、罗山、商城等县城,日军由此控制信阳全境。皖西、豫南的日控区由此连成一片,对武汉形成了夹击之势。

截止到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守之际,河南北部、东部、南部落入日军控制范围的县城达到50余个,河南境内近半数县城沦陷。

在此之后,国民党一、五战区主力则与与日军开始了长达6年的对峙。直到1944年,豫湘桂战役爆发。

2、反扑阶段

1944年4月18日,豫湘桂会战河南地区的战役全面爆发。日军的指挥官是在长沙会战中被薛岳将军打到几乎自闭的冈村宁次。

4月23日,郑州、新郑、广武、尉氏、鄢陵、密县等地陷落,日军沿平汉铁路南下,于4月24日占领长葛。5月1日,许昌失守,之后平汉铁路沿线城市临颍、漯河、遂平、西平等皆落入敌手。

5月9日,南下日军与北上日军于确山会合,日军由此全部控制了河南境内的平汉铁路,为豫湘桂会战中的其他战场打通了后勤通道。

与此同时,日军第二十六、三十七师团主力及坦克第三师团,由许昌向西,先后攻占了禹县、郏县、襄城、临汝、登封、宝丰、鲁山等地。1944年5月7日,日军攻占洛阳南郊的龙门高地。

5月9日,沿陇海铁路西进的“菊兵团”占领巩县,并在5月11日占领偃师。

5月12日,由山西渡过黄河的日军第六十九师团攻陷渑池、新安,对洛阳西部形成压迫之势。5月25日,东、西、南三面被围的洛阳失守。

6月11日,日军攻占三门峡境内的灵宝、阌乡。但后续由于兵力不足,日军主动放弃了进攻,并于6月中旬退回山西。至此,豫湘桂战役在河南的战役基本结束。此战,国民党部队损失兵力20多万,日军新占领豫中、豫西县城44座,新增控制面积超过4万平方公里。

1945年,日军即将投降之际,又一次组织兵力在河南发动进攻。3月22日,进攻南阳,4月1日,南阳陷落。

整个抗战期间,河南境内111个县城,109个沦陷,仅有新蔡、沈丘未落入敌手。

二、河南人的抗战

与日军一步步占领河南同时发生的是河南人的水深火热。

1938年6月,花园口黄河决堤。由于要求事前保密,政府部门既没有进行民众转移,也没有事先通知,很多民众或淹死于睡梦中,或抢运物资时房屋倒塌被砸至死,或慌忙外逃被急流卷走。各种死状惨不忍睹。

从后来人的角度回望那段历史,我们可以认为,即使进行了事前通知、制定了转移安置计划,黄河决堤后的人员伤亡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对于这场灾难中死去的人们来说,这样的结论未免太过轻率和武断。

黄河水退去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曾经的受灾地区逐渐形成了自西北向东南,长达400公里、宽度从30-80公里不等的黄泛区,豫东平原曾经肥沃的土地成为旱、漠、沙、碱频发的灾区。直至现在,很多地方至今仍有黄泛区农场的存在。

据统计,在花园口决堤这场灾难中,河南受灾地区逃离人数共计117.2万,死亡32.6万;百姓财产损失19329万,各行业的财产损失为24946.6万元,农业减收价值22452.7万。

花园口决堤之后,河南境内的灾荒接踵而至。

1941年初,河南境内水、旱、风、雹、虫等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全省92个县市遭灾,农作物减产。但由于百姓尚有储粮,未酿成大灾。而接下来的1942年,依然是一个干旱的年度,且有其他灾害相互叠加,最终导致农作物严重歉收。

而此时百姓的储粮早已耗尽,一场特大饥荒已经出现不可避免的蔓延之势。

1943年,灾情进一步加剧,豫西、豫北爆发特大蝗灾,春夏之际接连遭受两次水灾。至此,河南灾情经过三年持续发展,最终达到了极致。灾民人数增加至3000万人,饿死人数超过200万。电影《1942》反应的就是此时的场景。

1944年之际,虽然灾情有所缓解,但河南部分地区依然呈现出灾情加剧的趋势。

即便如此,八年抗战中,河南依然有189万8356人健儿走进军队,保家卫国,仅次于四川,位居第二位。这些健儿绝大多数来自1944年豫湘桂会战之前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地区。换句话说,河南以半数地区贡献了全国第二的兵员,出丁率居于全国之首。

除了兵员,河南在境内连续受灾之际,依然为军队供给了大量粮食。根据相关档案记载,1941年河南田赋实征158万2875石,位居全国第四;1942年,征收田赋245万石;1943年,征收田赋超过302万石。

细心的小伙伴可能会发现,1941年-1943年,正是河南受灾逐年加重的年份,但田赋却是不降反增。而这正是曾经的河南人在那段岁月中所经历的。

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在那个身不由己的年代,只要在为曾经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努力过、奋斗过,都应得到后人的尊重、后人的铭记。河南地势西高东低,进可丰衣足食,退可据险而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也不例外。抗战中的河南人,一面顶住日军的摧残,一面出兵出粮为国而战,“太中了”,是为此!

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0 阅读:15
历史故事趣说

历史故事趣说

聊点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