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请假六天,朱元璋:准了!第八天大臣回来,朱元璋:杀了他

热情百灵 2025-02-22 09:25:31

曾有一位谏官,面对皇上的某种举动,言辞恳切地进谏道:“皇上啊,您可千万不能这么做。您要是真的如此行事了,那情形可就和之前的元朝没什么两样啦。”这般话语,满含着这位谏官对皇上决策可能引发后果的担忧。

要知道,在古代有这样一种情况,那就是谏官的职责往往是对皇帝的言行等进行规劝、进谏。一般来说,谏官说话可能会有比较直接的时候,言辞犀利些也并不罕见。但这里要说的情况可就特殊啦,让人觉得可怕的并非仅仅是谏官说话言辞犀利这一点,关键在于呢,这言辞犀利的话语,居然是对着朱元璋说的。这个朱元璋可不是一般人呐,他在历史上可是有着“活阎王”这样的称号呢,想想就知道,对着这样一位皇帝说出犀利的谏言,那得多让人捏一把汗,所以才说这种情况是很可怕的。

那么,这位谏官最终的结局究竟是怎样的呢?是朱元璋听从了他的谏言,还是把他给杀了呢?

在即将迎来黎明的那段时间里,四周是一片寂静的氛围。此时,黑夜仿佛还紧紧地笼罩着大地,尚未完全褪去它的幕布,而黎明的曙光也还在悄悄地积攒着力量,未肯轻易地将这份黑暗全然驱散。整个世界就像是被按下了静音键一般,没有了白日里的喧嚣嘈杂,也没有了夜晚时常会有的那些若有若无的声响,一切都沉浸在这黎明前特有的寂静之中。

有一位谏官,名字叫做周衡,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时期,在当时众多官吏当中,属于那种不太容易引人注目的一位。

周衡所担任的职务呢,虽说大家会称其为谏官,但准确来讲,他的官职名称其实是右正言。

早在北宋的时候,就已经设立了左右正言这一官职啦,这和明朝设有左右丞相的情况是类似的呢。它们都是在各自所处的朝代里,有着特定职责和地位的一种官职设置,就如同北宋有左右正言履行相关职责,明朝有左右丞相发挥其相应作用一般哦。

大家知道吗,谏官可是言官的其中一部分哦。当初设立这个官位,那可是有着明确的初衷呢。就是盼着这群品行正直的官吏们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好好开展工作。比如说,要是皇帝出现了一些过失的情况,其他的大臣可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不敢吭声,不敢指出问题所在。但这时候,言官就不一样啦,尤其是谏官,他们必须要有敢于直言的勇气,要毫不避讳地把皇帝的过失指出来呢。

倘若皇帝心情愉悦,对于那些言官所提出的劝谏,他们可不光是会完全听从,并且还会因为言官的这番劝谏有着功绩,从而好好地对言官给予一番奖励呢。

要知道,在古代要是遇到脾气不好的皇帝,那些担任言官的人可就危险啦。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一旦触怒了皇帝,轻的话呢,自己的官位就没了,俸禄也跟着没了,这仕途也就断了。而严重起来呢,那可就是把命都给搭进去了,落得个一命呜呼的下场。这么看来,这言官还真算得上是一个高危职业呢。

要知道,那可是皇帝,可不是一般人呢。在皇帝面前,哪怕只是说错了一个字,都极有可能给自己惹来天大的灾祸,甚至是杀身之祸。因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威严不容触犯,一旦言语上出了差错,后果可就不堪设想喽。

要知道,在历史上存在着这样一些言官,他们品行端正、刚正不阿。对于这些正直的言官而言,他们心中始终秉持着正义与责任,深知在履行自己职责、仗义执言的道路上,会面临诸多艰难险阻,甚至可能遭遇巨大的危险。但他们毫不畏惧,从踏入言官这个行列开始,就已然下定了决心,随时都做好了为了心中坚守的正义、为了能够如实反映情况、为了尽到自己监督与进谏的职责而牺牲一切的准备。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便是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周衡。周衡可是一位相当值得一提的臣子,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敢于直言。在面对各种情况时,他都能够秉持着公正、坦率的态度,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见解,真可谓是一位难得的好臣子呢。

朱元璋是从贫苦人家走出来的,后来建立了明朝。他心里对元朝灭亡的缘由看得很明白,其中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元朝对待老百姓的态度太差劲了。在那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到处都能看到饿死的人。就拿朱元璋自己来说,他的家人大部分都是因为没饭吃,最后被活活饿死的。

大家想想啊,在那个时候呢,要是连朱元璋他们家都能有足够的饭吃,能填饱肚子,那这天下的皇帝之位啊,可就落不到朱元璋头上啦。毕竟啊,很多时候就是因为生活所迫,吃不饱饭,才会让人奋起反抗,去谋求改变命运的机会。朱元璋不就是因为家境贫寒,常常饿肚子,才走上了那条艰难又充满传奇色彩的称帝之路嘛。要是他家一开始就能吃饱饭,安安稳稳过日子,哪还会有后面当皇帝这档子事儿呢。

朱元璋曾经经历过那种连饭都吃不起的艰难日子,那种困苦就如同置身在狂风暴雨之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也正是因为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苦境,他深切地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要为他人遮风挡雨,就如同在他人身处困境时为其撑起一把保护伞一样。后来,朱元璋成功登上了皇位,成为了一国之君。在这个时候,他并没有忘记曾经的苦难以及自己所明白的那个道理。所以,他颁布了诸多政策,而这些政策都是对老百姓极为有益的,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实惠和保障。

首先要提到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情况就是减税举措的实施。就拿江南地区来说吧,和以往相比呢,这里的税收得到了减免,减免的幅度达到了五分之一呢。

乍一看的话,这个数字好像并不是很多。不过呢,对于江南地区的人民而言,这样的数字其实已经挺不错的啦。

在灾荒地区,有这样的情况哦。那些没地可种的普通老百姓呢,是不需要缴纳赋税的哦。而对于那些有能力种地的人家,政府这边可有着不少帮扶举措呢。不但会给他们减少应缴纳的税款,而且还会贴心地给他们发放农耕所需要用到的各种器具之类的东西,以此来助力他们更好地开展农业生产呢。

在那些相对贫困的地方,通常会给农户发放一些最为基本的农耕用具,以此来助力农业生产。而要是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较为富裕的一些地方呢,情况就有所不同啦,这里的有些人家,运气好的话甚至还能够领到一头耕牛呢,这耕牛对于农事劳作来说,可帮了大忙啦。

朱元璋曾明确表示,要是没有什么意外状况发生的话,当前这些政策大概率是会维持现状,暂不做任何更改的,而且会按照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下去。

在朱元璋所推行政策的作用之下,明初时期的老百姓们在耕种方面表现得极为努力。当时,朱元璋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百姓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广大老百姓纷纷积极投身到耕种劳作当中,大家都尽心尽力地打理着自家的田地,期望能在这样的政策环境下通过辛勤耕种收获更多,过上更好的日子。

你看啊,粮食产量呢,它是在逐步地有所增加啦。不过呢,这粮食方面的情况有时候也还是不怎么让人乐观。就拿那年来说吧,朱元璋琢磨着要带兵出去狠狠地打击北元呢,在这个时候,粮食问题就又凸显出来啦,可见即便粮食产量有在慢慢增多,可还是会存在一些让人头疼的状况。

朱元璋面对北元势力,那可是秉持着零容忍的态度。要知道,北元势力的存在对他而言就如同芒刺在背,必须得想办法将其彻底解决才行。然而,就在他准备出征去攻打北元的时候,却意外地察觉到了一个极为棘手的状况,那就是军粮方面出现了短缺的问题,所储备的军粮根本就不够此次出征使用。

那时候正值极为寒冷的大冬天,你往庄稼地里瞧,放眼望去,那可到处都是雪呢,白茫茫的一片,把整个庄稼地都给覆盖住了,看着就觉得冷飕飕的。

一到冬天这个时节,各地交上来的粮食那数量真的是特别少,少得都可以说是寥寥无几啦。

朱元璋看到当时的那种情况,心里自然是很不甘心的。于是呢,他就琢磨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变现状,想来想去,就决定从赋税政策方面入手做出更改。就拿江南地区来说吧,以前呢,当地是有一部分税收减免政策的,可从这一天开始,原本减免五分之一税收的这个优惠就没有啦,以后都得按照正常的标准来缴纳赋税了。

朱元璋将心中的这个想法和大臣们讲了出来,讲完之后呢,只见大臣们一个个都低垂着头,一声不吭的。从他们这样的表现来看,很明显是对朱元璋所说的这个想法并没有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呢。

与“活阎王”讲理

实际上,他们心里头是存有意见的,具体来说呢,就是在劝朱元璋可不该这么行事哦。要知道,老朱之前可是明明白白承诺过的,说不会对相关事情做出更改,可如今呢,却做出了出尔反尔的举动呢。

要是去劝的话,那言辞说不定就会变得比较犀利啦。就因为这样呢,在场的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面面相觑的,谁也没有那个胆子直接把问题所在给指出来。

紧接着,咱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周衡,他主动走上前去说起话来了。

只见一位大臣恭恭敬敬地向皇上禀报道:“皇上啊,在臣看来,眼下这一举动实在是极为不妥当。”朱元璋一听这话,那脸色刹那间就变了模样,紧接着,他便神色严肃地询问周衡,想知道这其中到底是哪里不妥当了。

那至于为什么会不妥当呢,实际上朱元璋心里清楚得很,那些大臣们心里也都明白着呢。所以啊,朱元璋的意思就是在暗示对方:“你要是真真切切地知道这里面的情况,那最好还是把话都憋在肚子里,可别往外说出来哟。”

这周衡啊,真的是特别单纯呢。朱元璋都让他开口说一说了,他居然就实实在在地把心里所想的给说出来啦,也不想想这其中可能会有什么状况,就这么直白地讲了出来,也真是够实诚的呢。

随后,周衡一脸笃定且满怀着信心地开口讲道:“皇上啊,您要是真的下达命令把那项政策给更改了,这可不就等同于在天下人面前失去信用了。要知道,皇上您的一举一动那可都是备受瞩目的,政策一旦定下又随意更改,天下百姓又会如何看待您呢?如此一来,岂不是会让大家觉得您言而无信啦,这于您的威望而言,恐怕也会有所影响。”

因此呢,臣心里是这般认为的,皇上,您最妥当的做法呢,还是把这个念头给舍弃掉为佳哦。您应当一如既往地向天下百姓广施恩泽,如此这般,方能给子孙后代树立起更为出色、更值得效仿的良好榜样。

朱元璋听闻之后,脸色一下子就变得极为难看。要知道,此刻可是正在朝堂之上呢,周围那么多双眼睛看着,那么多双耳朵听着,他即便心里头再有想法,也实在是不好意思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什么过激、过分的话语。思来想去,最终他也只能无奈地说道:“那好吧,就依着你所说的办吧。”

当看到皇帝对自己的想法予以认可之后,周衡内心满是激动之情,赶忙恭敬地跪地磕头,向皇帝表达深深的谢恩之意。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不少大臣心里都琢磨着,周衡这下恐怕是要大祸临头啦。毕竟在那样的情形下,谁都觉得可能会有不好的结果等着他呢。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事后朱元璋居然没有对周衡做出什么处置的举动。就这样,周衡呢,还和以往一样,继续按部就班地去上班,就好像之前发生的那件事完全没有对他造成什么影响似的呢。

大家要知道,说没有处置那肯定是不现实的。对于朱元璋而言呢,处罚这件事也许会来得晚一些,可绝对不会就这么算了,不存在不处罚的情况哦。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呢,朱元璋终于采取行动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就快要到清明节了。要知道,清明节不管是在现代社会,还是在古代的时候,那可都是人们相当重视的一个节日呢。在这个时候,周衡赶忙就把自己的请假书给交上去了。

周衡向相关方面提出,希望能够请七天的假,他表示打算利用这七天的时间,好好地回到家乡去拜谒自己的列祖列宗。毕竟缅怀祖先、尽一份孝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有这样孝顺的想法和举动,那给他批准这七天的假期,自然也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事儿啦。

要知道,当时周衡向朱元璋请求能给他放七天的假,可朱元璋呢,并没有如他所愿地准了这七天假,而是给的天数比七天少了一天,就只给批了六天假呢。虽说这假期少了一天,不过在周衡看来,这也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儿,他心里琢磨着,少一天就少一天呗,毕竟对方可是皇帝,哪能因为这一天的假期就去和皇帝争执不休呢,犯不着为了这一天去较那个劲儿。

或许朱元璋也好,周衡也罢,他们二人在当时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仅仅就相差了这一天的时间,居然就被朱元璋成功抓到了把柄。

不知道大家留意过没有,通常在清明节的时候呢,是比较容易下雨的哦。这种下雨的情况在古代那可是相当常见呢。就拿杜牧来说吧,他曾经还写过这样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从这儿也能看出在古代清明节下雨也是常有的事儿啦。

一开始的时候,周衡老家那边并没有下雨的迹象呢。就这么过了几天,等到第六天的时候,周衡要返回京城去上班啦。这时候,意外的情况出现了,天空一下子就变了脸,突然之间,那倾盆大雨就哗哗地下了起来。

您知道吗?那时候啊,突然就下起了一场大雨,可把周衡给弄得挺无奈的呢。周衡这人,老家是在无锡那个地方的,说起来,无锡离当时的京城南京其实也不算特别远啦。

通常来说,按照正常的行程安排,是用不了一天的时间就能到达京城的。可谁能想到呢,半路上遇到下大雨的情况,这一下就把行程给耽搁了。结果呢,周衡一直到第八天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地赶到京城去上班呢。

周衡对于迟到了就会被扣俸禄这件事,压根就没当回事儿,没把它放在心上。

来自“活阎王”的愤怒

到了上朝的时候,朱元璋径直把周衡给叫了出来,而后目光犀利地问道:“昨天怎么不见你来上朝当值?”周衡见此情形,赶忙说出了自己没来上朝的缘由。

朱元璋这位皇帝啊,在记仇这方面可是相当厉害的呢。就说那一次吧,不管当时是不是下着大雨这种特殊情况,在他眼里,周衡就是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来上班,他可不会去管那些客观因素的,反正就认定了周衡没按时到岗这件事呢。

就在这时,朱元璋开口说道:“朕可不管那些别的事儿,朕就想问你一下,最开始的时候给你批准的假期是几天,而实际上呢,你最后又总共用了多少天的时间呢?”

瞧着朱元璋竟然开始无端地挑起事儿来,周衡一下子就愣住了,心里满是无奈,真真是觉得无语极了。

之后,朱元璋接着开口讲道:“前些日子的时候,你可是和朕说过,要对全天下的人讲究诚信。你看朕,已经按照你说的那样做到了。那么你呢,你自己又做得怎么样呢?”

皇上一脸严肃地对着那人说道:“你之前可是一次次地对朕讲,做人做事都得讲诚信。可如今呢,你却做出了失信于朕的事儿,你倒是说说,这该怎么处置才好呢?”

朱元璋的意图已经表现得极为清晰明了了,那就是:“此刻我已然动了杀你的心思,你难道还有什么临终前想要交代的话语吗?”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周衡看到眼前的状况后,赶忙极力地为自己进行辩解。他给出的理由是,在自己出门之前,压根就没有去查看一下天气状况,就因为这样,才导致后面耽误了行程呢。

在朱元璋眼中,他可不会去管你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缘由才导致的状况,只要是迟到了,那在他这儿就是实打实的迟到了,并且这还犯下了欺君之罪呢,在他看来,这些可都是不能容忍的事儿。

就这样,朱元璋把周衡给赐死了,而赐死的缘由呢,是认定他犯了欺君之罪。

周衡的结局十分干脆,就这么直接被人给拉出去斩了,整个过程那效率高得很呐。为啥会这样呢?原来是朱元璋下了命令,随着这一声令下,周衡的生命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当时的那一幕,可着实把在场的大臣们都给吓得不轻呢。那些新来的大臣们呢,可能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压根就不清楚到底发生了啥事儿。但那些在朝中待了挺长时间的旧臣们就不一样啦,他们肯定只要瞧上一眼,就能看出这里头暗藏的门道。

确实啊,哪怕好几个月的时间都已经过去了,朱元璋心里可还一直记着仇呢,一点儿都没忘。

想当初啊,有个叫周衡的人,在朝堂之上,向朱元璋提出要讲究诚信这件事儿呢。可谁能想到,就从那一回开始,便如同埋下了一颗隐患的种子,之后便慢慢有了后续一系列的状况啦。

有这么一位大臣,胆子可真够大的。要知道那可是在朝堂之上呢,周围有好多大臣都在呢,他居然就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出皇帝不讲信用这样的话来。您想啊,皇帝那是什么身份,向来都是高高在上、说一不二的,被人这么说不讲信用,这让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换做任何一位皇帝,估计都得觉得脸上挂不住吧。

要是只是私下里进行密谈的话,那倒也还能接受。毕竟这种情况下,就只有天知道、地知道,还有参与密谈的你知道、我知道,不会再有其他第五个人知晓这件事。

要是有人让皇帝在众人面前丢了脸,估计不管是谁,心里都会偷偷地记恨着呢。这要是搁在现在的情况,要是有员工做出这样让领导当众下不来台的事儿,那这个员工多半离被辞退、离开公司也就不远啦。

朱元璋向来是个记仇的人,对于那种让自己丢脸的事儿呢,他可是格外敏感的哦。要是被他逮着了什么把柄,那他肯定会狠狠地报复回去,而且是加倍奉还呢,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哟。

大家知道,要是周衡之前没在朝堂之上让朱元璋丢了脸面的话,那这回他迟到也就迟到了呗。毕竟人都有可能遇到突发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耽搁了上朝时间,也还算情有可原嘛。真要是这样,顶多就扣他一天的俸禄作为惩罚也就行了。

大家都知道,这朱元璋啊,那可真算得上是一个手段极为强硬的人呢。就有这么一回,他居然直接就在朝堂之上,当着众多官员的面,把一位大臣给处决了,这事儿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事实上,像这样的情况在朱元璋当政时期并非是个例,是较为常见的。要知道,在那个时候,在明朝当官可真算得上是一份高危的职业,随时都可能面临诸多风险呢。

就拿胡惟庸、蓝玉这些极为重大的案件来讲吧。当时的情况是,那些涉案的人们啊,前一天还在一块儿正常地开展着各项工作呢,彼此相处共事,一切看似都很平常。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一夜,到了第二天的时候,有的人就已经命丧黄泉了,彼此只能在那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路上“碰面”啦。还有些相对运气好那么一点儿的呢,也不过是在监狱里和其他人相见了,被囚禁在那狭小的牢房之中,面临着未知的命运,和之前正常工作的状态相比,真可谓是天壤之别。

在当时那个时期,发生了好些案件呢,这些案件可把大家吓得够呛,搞得人心惶惶的。就因为这样,好多大臣每次在出门之前,都会特意和家里人郑重地告别一番。毕竟那个时候情况太让人不安了,他们心里也没底,说不定这一出门,和家人就成了永别啦,所以这告别也是带着满心的担忧和不舍呢。

倘若能够成功活着归来,大臣们便会与家人紧紧相拥。他们会一边流着泪,一边讲述着当日的种种经历,于此同时,内心也在暗自庆幸,总算是又平安无事地熬过了这一天。

也许这些大臣们怎么都料想不到,就只是简简单单去上个朝而已,可谁能想到那种感觉,竟然比大半夜在坟场里睡觉还要吓人呢。

人们常说:“伴君如伴虎。”意思就是陪伴在君王身边,那处境就如同与老虎相伴一般,时刻得小心翼翼,充满危险。但这里所说的“君”呢,可不一定就真的只是老虎哦,也有可能是那种让人仔细想想就觉得特别可怕的“活阎王”式的人物呢。就拿朱元璋来说吧,他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朱元璋当皇帝的那个时期,如果能在他手底下做个官,最后还能有个好的结局,平平安安地走完仕途,得到善终的话,那可真的是极其难得,简直就像是积攒了八百年的福气才换来的这般好运呢!

0 阅读:5
热情百灵

热情百灵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