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范蠡辞官转而投身经商活动之后呢,发生了一件让人揪心的事儿,他的次子不知怎的竟然犯下了杀人的罪行,随后就被官府给抓起来了。这时候,范蠡的长子站了出来,主动提出要去营救自己的弟弟。然而,范蠡却对长子说道:“你可千万不能去救你弟弟,要是你去救他的话,那他可就真的没办法活下来啦。”
大家知道范蠡的次子为何会被捕吗?而且范蠡又为何觉得长子没办法救出次子呢?那范蠡的次子最终到底有没有成功获救呢?
知进退,明得失
作为一名谋士,心里往往都怀揣着一个愿望,那就是能够为自己寻觅到一位贤明的主公。范蠡呢,他本就是楚地之人,在这方面自然也有着同样的想法。毕竟,对于谋士而言,有一位明主,才能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嘛,范蠡也不例外哦。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时期,中原各国可是汇聚了众多的人才呢,真可谓是人才济济。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范蠡虽说自身才能十分突出,可想要在这一大群优秀的人当中崭露头角、一下子就凸显出来,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面对这种情况呢,范蠡很有想法,他没有局限在中原这一块儿,而是放开了自己的眼界,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当时被人们视为“蛮夷之地”的地方去了呢。
在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里,吴越那个地方位置很是偏僻呢。就因为这样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得没多少人乐意前往那里。而正是由于人员往来稀少,这一地区在文化方面就相对比较落后啦。而且,当地的行为风俗也保留着较为原始的状态,还维持着相对原始的一些做法。
要知道,在周朝那个时期啊,是特别看重礼的。在当时人们的认知里,吴越之地呢,就被当成是野蛮又原始的典型代表啦。那些自认为身份高贵的中原国家,打心底里就瞧不上吴越之地呢,根本就不愿意和它去进行什么文化方面的交流,觉得和它交流都有失身份似的。
要知道,在那时有被中原各国瞧不上眼、视作“蛮夷之地”的地方,可别小瞧了这些地方,同样也是战事连连,一场场大战就在这儿不断上演着呢。就说当时的情况吧,吴国和越国这两个国家,它们的实力可是相差无几的,处在这样的局面下,刚刚崭露头角、初入仕途的范蠡经过一番考量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去辅佐越王啦。
越国想要变得更为强大,这就需要不断充实自身的力量,而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拉拢各类人才。在这方面,范蠡可是出了大力的。他十分清楚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积极地展开行动,专门为越国去拉拢那些有才能的人。而他所拉拢的第一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好友文种呢。
范蠡和文种是好友,范蠡心里很清楚,文种是有着出众才华的,可一直没遇上能让他施展才能的好机会,就这么怀才不遇着呢。后来呢,范蠡自己得到了一个契机,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好友文种,觉得这可是个能让文种大展身手的好时机,于是毫不犹豫地向越王举荐了文种。越王这边呢,当时正急切地盼望着能招揽到优秀的人才,来帮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所以,对于范蠡所推荐过来的文种,越王那是相当乐意给予重用的,想着说不定这人就能在自己这儿发挥大作用呢。
在过去,吴越两国之间那可是纷争不断,老是发生战争呢。这吴王阖闾呢,是个很有雄心壮志的人,心里一直琢磨着要把越国给吞并掉,好让吴越这块地方都能统一在他的掌控之下。
阖闾当政时期,那吴国在各方面可都有了极大的发展呢,尤其是经济和实力方面,那可是提升到了以往从来都没有达到过的高度哦。为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这就得说一说阖闾用人的智慧啦。他重用了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位厉害的人物。伍子胥才能出众,孙武更是精通兵法,在他们的辅佐之下,吴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在当时的局势中那也是不容小觑的呢。
阖闾在位期间,可是多次跟楚国展开大战呢,而且每一次都能狠狠地挫败楚国哦。最厉害的是,有那么几次仗打下来,阖闾竟然直接带着吴国的军队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要知道,都城那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所在,能把人家都城都给攻破了,这可不得了呢。就因为这一系列辉煌的战绩,吴国在阖闾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国力达到了之前从来没有过的强盛程度哦。周边的诸侯们看到吴国如此厉害,那可都是又惊又怕,吴国的威名也就这样在诸侯当中传播开来啦,威震诸侯呢。
不过呢,在和越国进行的最后一场战争里,阖闾由于一时大意,结果身负重伤,最后不幸去世了。在这样悲痛的情况下,夫差继承了王位。之后,他便开始日夜不停地训练军队,心里一直盘算着要对越国展开报复行动。
越王在知晓了相关事情的情况之后,心里就琢磨着要先采取行动,以此来占据主动优势。他想着得趁着夫差才刚刚登上国君之位,立足未稳,各方情况或许还没完全理顺的时候呢,出兵去攻打吴国,好让吴国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遭受攻击,打他们一个猝不及防。
不过呢,越王提出的那个建议,却遭到了范蠡的否定。范蠡很是细致地跟越王剖析其中的利害关系,满心希望越王可不要一时冲动就去做那件事呢。
那时候,越王刚刚把阖闾给打败了,正处在满心欢喜、自我感觉特别良好的状态呢。这时候范蠡站出来对越王进行了一番劝谏,可越王呢,哪能听得进去,完全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铁了心非要去攻打吴国不可。
范蠡曾试图进行劝阻,然而却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最终只能无奈地看着越王一步步做出种种举动,以至于把越国推向了极为危险的境地,差不多算是葬送了越国。要知道,越国在经历这场战争之后已经战败了,情况十分危急。而范蠡呢,他可是肩负着重要职责的越国谋士兼大臣,在这样的关键时刻,他内心深知,自己绝对不能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越国就此走向灭亡,他觉得自己必须得为越国的命运做点什么才行呢。
范蠡安排文种带上许多金银财宝,前去向吴国的大夫伯嚭求和。这个伯嚭,是个特别贪财的人。当他收下了文种送去的那些好处之后呢,就理所当然地在各种场合都帮着越王说话啦。
当时呢,有个叫伯嚭的人向夫差进行了一番劝谏。在伯嚭的这番劝说之下,夫差原本想要灭掉越国,并且把越王给杀掉的想法就这么放弃了。他没有按照最初的打算行事,而是做出了另外一个决定,那就是让越王来到吴国,让越王在吴国充当奴仆。
范蠡心里始终对越王放心不下,于是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主动陪着越王前往吴国,心甘情愿地去做吴国的奴仆。而另一边呢,文种留在了越国。在这期间,他常常会做一件事,就是给吴国的伯嚭送去很多的金银财宝。为啥要这么做呢?其实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伯嚭能在吴王面前多给越国说些好话,好让越国在那样艰难的处境下能稍微好过一些呢。
过了两年的时间,夫差做出了一个举动,那就是把越王和范蠡给释放了。而在这个时候,文种也采取了行动,他向夫差进献了多得数都数不清的钱财,并且还送上了好几位容貌出众的美女呢。说起这美女,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西施,她可是位列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哦,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候,西施动身前往吴国了。
在越国灭掉吴国之后,吴王夫差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路,而越国也凭借此役成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随后,越王勾践开始对有功劳的臣子进行分封。在这些功臣当中,文种与范蠡的功劳那可是相当大的。其中,范蠡更是凭借其卓越贡献,被越王勾践封为了上将军呢。
在过去那么多年与勾践一同共事的日子里,范蠡可是把勾践的为人给看得透透的啦。范蠡心里很清楚,勾践这人呢,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是能够和大家一起熬过来的,可一旦到了可以共享荣华富贵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根本没办法和别人一同去享受那些好日子。所以呢,当勾践要给他官位的时候,范蠡并没有接受,而是选择带着勾践赏赐给他的那些金银财宝,就此离开了。
从谋士到商圣
话说范蠡主动向越王提出辞行,这一举动可把越王给高兴坏了。越王呢,当下就赏赐给范蠡许许多多的财宝,然后便准许范蠡返回自己的家乡了。范蠡就这样回到了老家,回来之后,他就开始琢磨起来,心里盘算着接下来自己究竟该去做些什么事儿才好呢。
范蠡已然辞去了官职,可他心里很清楚越王有着多疑的性情,所以即便已经辞官,他也始终难以放心。这不,在回到家乡过后没多久,范蠡便果断地带着全家人一同离开了那片生养自己的故土。
话说范蠡这一回啊,来到了齐国这个地方,然后就在一处临近大海的村庄住了下来,过起了隐居的生活。范蠡手里可是挺有钱的,所以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呐,要啥有啥,可舒坦了。而且啊,范蠡这人还特别善良,经常帮助别人,对有困难的人那是慷慨解囊,也正因如此,周围的人都特别推崇他,都觉得他是个大好人呢。
范蠡在声名远扬之后,齐王听闻了他的大名,便生出了想要请他到朝廷中来担任官职的想法。然而呢,范蠡心里很清楚,官场之中向来是充满了各种尔虞我诈的情况,他此前或许已经经历过不少这样的烦心事,所以,这次他并不想再去涉足那复杂又充满算计的官场了。于是,范蠡就果断地拒绝了齐王发出的让他入朝为官的这一请求啦。
范蠡又一次搬了家,这一回呢,他是带着自己的家人来到了宋国这个地方。在当时,宋国可是有特别多的商人呢。范蠡心里就琢磨着,既然如此,那自己不妨就融入到当地的环境当中去,做一些小本的买卖来维持生计呢。
范蠡那可是相当聪明有才智,凭借着这份过人之处,他在做生意方面进展得特别顺利,没过多久呢,就把自己的生意规模给做得很大了。但范蠡可不是那种只顾着自己发财,把好东西都藏起来掖着的人哦。他自己通过做生意变得富裕起来之后,心里,还想着要带动身边其他的人一块儿过上富裕的日子呢。
在范蠡的协助之下,当地那些商人的资产都得到了增长呢。范蠡这个人呐,一直以来都是特别乐善好施的,对于钱财方面的得失,他可从来都不会去计较,也从不显得吝啬,总是慷慨地去帮助他人呢。
范蠡有着十分豁达的心胸,就因为这一点,好多人都乐意跟他一块儿做生意呢。你瞧,他还经常把钱财分散出去呢,按常理说这资产应该会变少,可奇怪的是,他的资产不但没减少,反而还在一点点地增多呢。
在那个时候,范蠡做生意做得那叫一个风生水起,可谓是顺风顺水,取得了很不错的成就呢。即便如此,他可没有忘记自己还在越国的好友文种哦。心里一直惦记着好友的范蠡,就专门给文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他诚恳地劝说文种,说现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功绩啦,得早点考虑功成身退这件事,可别一直贪恋着那些功名利禄,要懂得适时而退呢。
范蠡写信给文种,在信里着重提及,越王可不是那种容易相处的君主。大家都知道,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飞鸟一旦全都被射光了,那再好的弓箭也就没有用处,只能被收起来藏好;狡猾的兔子要是都死光了,那些用来追捕兔子的猎狗也就没了用处,往往就会被烹煮掉。”范蠡觉得,文种要是还继续留在越国不走的话,那他的性命可就随时会面临危险啦。
话说当时,范蠡对文种进行了一番劝诫,可文种压根就没把这劝诫放在心上。他执意要留在越国,不肯听从范蠡的劝告离去。然而,之后的情况却急转直下,由于他和越王在治理国家等诸多方面的政见产生了很大的分歧,矛盾逐渐加深。最终呢,文种落得了一个极为悲惨的下场,竟然被越王赐死了。
当文种去世的消息传过来的时候,范蠡听闻后不禁痛哭了一场。那哭声里,或许有着对往昔一同经历诸多事情的感慨,有着对老友离去的悲痛呢。不过,哭过这一场之后,范蠡便收起了那份哀伤,继续去过自己往后的日子了。有不少人看到范蠡这样的表现后,都觉得他这人挺无情的,心想怎么能这么快就又像没事人一样去过自己的生活了呢。可范蠡呢,对于别人觉得他无情这种看法,压根就没放在心上,依旧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想法,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
范蠡此人可不简单呐,他的人生经历那可真是相当传奇呢。大家知道吗?他曾经先后三次把自己积攒起来的万贯家财全都散尽了,要知道那可都是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财富。但更让人惊叹的是,他每次在散尽家财之后,都能凭借着自己的本事,又一次白手起家,而且每一回都成功地成为了巨富,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且,范蠡不管是在做谋士辅佐他人的时候,还是后来转行去经商做买卖,他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里,那可都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呢,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真的是非常厉害啦。
他改了名换了姓之后,大家都很尊敬地称呼他为陶朱公,还把他尊奉为商圣以及财神爷呢。只要是自己能力范围之内能够做到的事情,范蠡向来都会伸出援手去帮忙的。
就算范蠡聪慧过人,才智堪称无双,可也存在着他能力难以企及、做起来感到吃力的事情。范蠡膝下有三个孩子呢,而且这三个孩子,各自的性格那是截然不同的哦。
范蠡最为喜爱他的小儿子。为啥呢?这小儿子,心胸特别豁达开阔,可不是那种会去贪图一点点小利益的人哦。并且,他对父母可孝顺啦,时刻把父母放在心上呢。所以,范蠡就格外喜欢这个小儿子咯。
范蠡有几个儿子,其中小儿子给人的感觉就如同清风朗月般,品性很不错。相较而言呢,他的长子和次子可就差了不少啦。就说长子吧,其实在为人处世上倒也没什么大的毛病,只是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那就是特别贪财。
范蠡有个让他极为头疼的次子,这孩子老是惹是生非。想当初,范蠡的次子出生之时,范蠡正处于在齐国隐居的阶段呢。
知子莫若父
话说范蠡的儿子刚呱呱坠地没多久呢,范蠡这边就遇上事儿了。齐王邀请范蠡,可范蠡拒绝了齐王的邀请,就因为这,范蠡不得不举家搬迁。后来,他们一家搬到了宋国。到了宋国之后呢,范蠡这人向来有着乐善好施的性格,看到别人有困难就忍不住去帮忙,经常把自家的钱财拿出来救济他人。这么一来,范家在那段时间里日子就过得不怎么富裕啦,手头常常紧巴巴的呢。
范蠡一直忙于经商的事务,成天都在为生意上的诸多事宜奔波操劳,所以,他实在是抽不出太多的时间去教导自家的两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范蠡的次子呢,由于家里没什么钱,在外面经常会遭遇一些不太好的情况。那些和他同龄的孩童,老是因为他家没钱就去欺负他,这让次子没少受委屈呢。
日子一长啊,范蠡的次子渐渐养成了逞凶斗狠的坏毛病。等到家里变得富裕起来后,这次子更是肆意妄为,简直没了约束,越发无法无天啦。
范蠡的夫人心里一直觉得对两个孩子有所亏欠,所以在对待他们时就比较溺爱。而范蠡呢,他对两个孩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幼子特别受范蠡的宠爱,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范蠡并不喜欢次子的性格。
毕竟是自己亲生的儿子,范蠡对次子向来是比较包容的。以往次子每次在外面惹出什么事端来,范蠡都会拿出钱来,想办法帮他把事情给解决掉、摆平喽。可没成想,这一回情况格外严重,范蠡的次子居然在楚国犯下了杀人的大罪。
要知道,即便是在古代,杀人那也是得偿命的,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儿。范蠡呢,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次子这回可是捅了大娄子,惹上了极为棘手的大麻烦。这孩子平日里就老是惹祸,没个消停的时候,这次更是闹得不像话。范蠡作为父亲,哪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陷入绝境呢,于是他便拿出了数额颇为可观的钱财,想着法子要把这个不断惹事的孩子给救出来。
范蠡把这些钱财都交给了幼子,吩咐幼子凭借他的名义前往楚国去拜访国相庄生。然而,这件事却被长子知晓了,长子知晓后情绪激动,大声地指责范蠡,认为范蠡这是不信任他的表现。
范蠡心里很清楚长子存在性格方面的不足之处,在他看来,眼前这件事唯有安排幼子去办理才是最为妥当的。于是,范蠡便尝试着跟长子说明其中的缘由,可不管他怎么费尽口舌去解释,他的这位长子就是一根筋,顽固地认定父亲这是不信任自己呢,压根听不进范蠡所说的任何道理。
陶朱公那可是极为聪明的人,脑袋瓜灵得很呢,可即便如此,一碰到自家孩子的事儿,也着实没辙了。范蠡当时就对长子明明白白地讲了,要是让长子去救他的弟弟,那结果肯定是弟弟性命不保啦。
范蠡提出了某个说法,可他的长子对此却极为不屑,甚至嗤之以鼻。而这位长子呢,一心想要范蠡把相关任务交给他去完成,为此,他竟然做出了极为极端的举动,以自己的性命相要挟,非要让范蠡把任务委派给他不可。
范蠡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最后只能把这件事情安排给长子去办。范蠡还特意郑重地告诫长子,等见到庄生的时候,一定要把自己写的亲笔信以及准备好的黄金,完整无误地交给庄生才行。
父亲一脸严肃地对长子交代道:“等会儿你把钱财交给庄生之后啊,就得完完全全按照庄生的吩咐去做,可千万不能自己随意做决定,擅自行动。”长子听着父亲这一连串的叮嘱,心里虽有些不情愿,但还是勉强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范蠡的长子来到楚国后,顺利见到了庄生,随即便把带来的钱以及范蠡所写的信一并交到了庄生手上。原来,范蠡的次子犯下了杀人这样的大罪,在那封信里,范蠡明确向庄生表示,不管最终次子会受到怎样的判决,他都愿意接受。
他心里有着这样一个愿望,就是死刑执行的时候不要选择在那种大庭广众的场合之下进行,因为他想着要给自己的次子留存下最后那么一份体面呢。而当范蠡把这些想法说出来之后,庄生立刻就明白了,心里清楚范蠡所请求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了。
庄生对范蠡的长子说,这件事情就由他来负责处理,让范蠡的长子直接回去就好啦。可没想到,范蠡的长子心里却犯起了嘀咕,他担心庄生收了钱却不把事情办好呢。于是,他就瞒着庄生,悄悄地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准备在这儿暗中观察事情的进展情况。
当日,庄生径直前往王宫,一番运作之后,成功促成楚王大赦天下这一事。而范蠡的次子,恰好也在此次大赦的范围之内。范蠡的长子得知楚王即将大赦的消息后,心里就琢磨开了,想着既然都要大赦了,那此前送到庄生那儿的钱不就相当于白花了嘛。
在那样的情形下,他就去找到了庄生,然后把那一整箱的黄金又从庄生那儿要了回去。要知道,庄生压根就不是那种贪图钱财的人,其实他收下这箱黄金的时候,心里就已经盘算好了,是打算在日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再把这箱黄金完整地归还给范蠡的呢。
要知道,他能够主动归还,这和在被利用完之后就无情地一脚踢开,那可完全是两码事。就拿庄生来说吧,他把范蠡长子送来的黄金原封不动地还了回去,之后便又一次进入了王宫之中。
当庄生从里面出来的时候,范蠡的次子已经被下达了处死的命令。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庄生向楚王进言了,他告知楚王,现在外面都在纷纷传言,说是这一次的大赦,就只是单单赦免范蠡的儿子而已。
他对着已经返回家中的长子说道,自己心里其实早就清楚他那贪财的品性了。也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所以当初才坚决不肯让他前往楚国。他还说,要是这一回是他的幼弟过去的话,要知道那幼子可是一点儿都不贪恋金钱的,像这种上门去讨要财物之类的事情,幼子是绝对不会去做的。
当长子听完父亲所说的那番话后,心中满是懊悔,悔得肠子都青了,不停地自责着自己当初的所作所为。只可惜,不管他此刻心里的后悔有多强烈,有多深切,他的二弟都已经永远地离去了,再也不可能回来了,这成了他心中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范蠡这个人啊,那可是有着非凡的智慧和计谋,简直可以说是智计无双呢。而且他对很多事情的预料都极为精准,就仿佛能够洞悉一切,真可谓是料事如神。他在为人处世方面有着相当高深的学问,这些学问即便放到现在来看,对我们而言依旧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很值得我们去好好琢磨、借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