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说道家思想是本土文化,应该发扬光大,可是什么是道家,哪些人是道家?自古以来就是七嘴八舌的,不像儒家,孔子之前就有,孔子之后传承记载的很清楚。
儒家见人就标榜自己是儒家,生怕别人不认识自己是儒家,所以街上装模作样的儒家很多。
庄子见鲁哀公,鲁哀公欺负庄子:“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是说我们鲁国人普遍好的是儒家学问,几乎没人学你庄子先生的。
庄子反击说:“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为 不然,何不号于国中曰:‘无此道而为此服者,其罪死!’”鲁哀公说全鲁国人都穿儒家衣服,怎么能说儒家少呢?庄子让哀公号令不懂儒家思想而穿儒服,死罪,结果上街一看,再也找不到穿儒服的人了。
庄子被后来人尊为道教南华祖师,尊崇度和地位近次于老子,但庄子从来没有讲过自己是道家,而且庄子的学生在《天下》一文中,专门指出庄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其实庄子和老子不同的地方更多。简单地概括一下有这么几点明显不同:
一,老子讲治理天下,庄子以为天下是累赘;老子讲权谋,庄子讲逍遥自在;
二,老子讲圣人,推崇圣人的德行,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三,老子闻道“勤而行之”,庄子“吾丧我,天下何物足识哉?”
四,老子讲天地,庄子认为天地是一种“成执”,万物莫适为天,造物者无主。
回顾经典,最早使用“道”称呼老庄的是《荀子》和《吕氏春秋》,直接把老庄归类的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而司马迁在为诸子百家立传时,老子和韩非慎到甚至和兵家是归为一类的,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以前,虽然张角、张道陵以老子为祖,大家称黄老,不称道家,“道人”一度是外来佛家僧侣的名词,画符驱鬼的反而不叫“道士”,称“先生”;唐以后,特别是宋编《道藏》以后,再无百家,不是儒家的,全部划归道家。经过大家不断添砖加瓦,道家推崇到老子之前:
1.最早是黄帝、太公望,代表作品是《黄帝六韬》,人们说起道家最早名称黄老时,讲的就是六韬三略,其中最著名的论点就是“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儒家“上下之分”影响很大;有人质疑《六韬》是西汉刘向以后的伪作,笔者认为伪作“必有所托”,黄老权谋兵法思想在先,后人才依托黄老。
2.《管子》。管子治理“祸福相依”,“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无为而无不为”和老子一脉相承。后世以为管子是法家之始,其实是见微不见著。
3.关尹子。“在己无居,物形自著”,结草为楼,以观星象,其实是道家最早修行实践者(齐鲁方士海上寻仙是儒生),也是后来“隐仙派”的源流,“陈抟老祖”和邵雍是这一支;
4.汉初的黄老。比较有名的是黄石公、张良和“商山四皓”;曹参和盖公;汉文帝和河上公、王生和张释之;淮南子《鸿烈》到汉武帝巫蛊。
5.于吉到张角的《太平经》,太平道;张修的五斗米道;张陵张鲁的“天师道”。
6.建安以后的“玄学”和王褒。
7.南有陆修静北有寇谦之。有孙恩卢循,也有葛神仙,还有“山中宰相”陶弘景;
8.《黄帝阴符经》和隋唐的符谶,桃李子,得天下,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一直到武则天,成玄英、李淳风、袁乾鎠。
9.唐开始辑录道藏,宋从民间发展到官方编纂《道藏》,非儒典籍悉归《道藏》,从此开始,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绝望时是佛家。到明代,《正统道藏》成为集大成者。
宋朝推崇道教,皇帝亲自授箓,程灵素、张继先成为国师
10.除了儒道有别,再无百家之分。在朝为儒家,配享孔庙,在野为道家,漂萍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