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献帝有没有机会翻盘?
献帝从小跟着奶奶董太后长大,经历过皇家正统教育的洗礼,教育没问题,情商智商也在线。
如果要强行翻盘,最好的机会,应该是在董卓去世,王允刚接收京城的时候。
只要劝住王允不浪,安抚凉州军,提拔吕布,保证京城不乱,一切都还有可能。
但当时的献帝只有12岁!
他只是个聪明的孩子,不是神童,没有家族长辈支持,没有少年英雄的成长环境。
很难有那种敏锐的政治嗅觉,更不可能开天眼,知道将来发生的事情。
即使强如康熙,扳倒鳌拜的时候,身边有朝臣,有太监,更有中流砥柱的太后坐镇。
献帝身边有什么?
光和四年(181年)三月一日,献帝刘协出生。
他的母亲王美人来自军队系统,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
《续汉书》记载,王美人刚生下儿子,没过半个月,就喝了有毒的米粥,死了。
灵帝非常生气,发誓彻查,在死了一堆太监宫女后,查到了皇后身上,但皇后靠着宦官们的求情,被保了下来。
而刘协因为没有了生母,先是交给宫中纺织局的女官,一个月后董太后表示愿意单独抚养这个孩子。
灵帝打小就喜欢这个孩子,觉得他像自己,所以取名刘协,“聪明睿智曰为协”。
相比自己的大儿子刘辩,灵帝更喜欢刘协。
灵帝觉得刘辩举止轻浮、言语粗俗,没有一点人君的样子,相反刘协聪明好学,越看越喜欢。
灵帝打算改立刘协为太子,只是皇后的势力太强大,只能在临终前把这个愿望交代给大太监蹇硕。
蹇硕有兵权,甚至是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但还是斗不过外戚与十常侍的联手,最终失败被杀。
献帝九岁,这一年发生了很多事。
父亲灵帝去世,哥哥刘辩继位称帝,刘协被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蹇硕被杀后,抚养自己长大的董太后,也死了。
刘协成了无依无靠的皇家血脉。
随后大将军与十常侍内讧,何进被杀,十常侍带着刘辩、刘协两兄弟逃出皇宫。
在黄河边,仅剩的太监全部跳河自杀,回京途中,遇到董卓。
董卓以董太后远亲的名义,改立刘协为帝。
这时候的刘协成了光杆司令,身边没有任何可以依靠的后台。
没有父亲,没有母亲,没有大舅子,也没有宦官,一切只能听权臣安排。
这样的皇帝,你让他怎么翻盘。
王允的刺杀行动,事先献帝知道吗?
作为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事先不知晓计划,不参与行动,事后分享胜利的时候,当然也没有他指手画脚的机会。
其实,为了寻求帮助。
在董卓去世没多久,献帝就下令找来了自己的大舅哥,王美人的哥哥王斌。
王斌带着妻儿老小来到长安,献帝赐予王斌宅第、田业,拜他为奉车都尉。
这只是个负责皇帝仪仗的官职,属于活少工资高的岗位,董卓的弟弟在洛阳的时候,担任的就是奉车都尉。
除开王允执政的三个月时间,接下来围绕在献帝身边的,是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张济、樊稠、贾诩等,他们联手攻入长安城,杀死王允之后,接替董卓,把持朝政。
几个大佬轮流坐庄的结果,就是内讧,献帝又被带回洛阳,中途给曹操劫走,去了许昌,在这里算是真正安定了下来。
献帝在许昌安家,曹操以皇帝的名义,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力,势力迅速膨胀。
在许昌,献帝成了金丝雀,已经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根本原因还是手里没兵啊。
在许昌,献帝没有父辈亲属,母亲那边的舅舅王斌也是早早去世,唯一能提供帮助的,只有从妻子的娘家人身上想办法。
所以后来才有了董国舅的衣带诏事件。
其实我觉得从献帝踏入许昌之后,就基本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曹操治下政权稳定,谋臣武将效忠的都是曹操。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继位。
延康元年十月乙卯日(220年11月25日),曹丕逼迫刘协禅让帝位,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
延续了一百九十五年的东汉,也在这一刻结束了他的使命。
东汉没了,刘协的日子过的其实还好,在234年4月21日去世,以天子礼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