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打了几十年仗,为何碰上匈奴却不堪一击?

博览群书名字 2024-12-07 06:54:38



晋武帝司马炎生前煞费苦心,布下了皇族、士族、外戚、宗室四方势力相互制衡的格局。期望傻儿子晋惠帝能够玩好平衡,将西晋王朝延续下去,可是他怎么也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一二十年,西晋就在八王之乱的动荡中苟延残喘了。

而他更没想到的是:当年他都不正眼瞧的南匈奴,居然成了西晋的掘墓人。要知道,南匈奴已经归附华夏几百年,高层全部汉化,被当成了看门犬一样的存在,为什么最终会是南匈奴灭亡了西晋。

其中自有玄妙。我们从刘渊自一个南匈奴的贵族成长为赵汉皇帝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一、被汉化的南匈奴

自打呼韩邪单于率领南匈奴投靠汉宣帝以来,南匈奴开始了和大汉打交道的日子。虽然汉朝一有衰落的时候,南匈奴就过来打秋风,但西汉东汉也从来没放弃过将其归化的想法。相爱相杀几百年,到了曹操手中,将南匈奴一分为五,安置在晋阳的汾水和涧水一带。其中居于太原的是左部刘豹,他有个儿子,叫刘渊。

魏武分其众为五部,以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皆以刘氏为之。太康中,改置都尉,左部居太原兹氏,右部居祁,南部居蒲子,北部居新兴,中部居大陵。刘氏虽分居五部,然皆居于晋阳汾涧之滨。

在一代代匈奴贵族子弟进行人质或文化交流过程中,南匈奴基本已经完全汉化了。我们从刘渊的日常可以看出,他自幼爱好学习,拜上党人崔游为师,学习《毛诗》、《京氏易》和《马氏尚书》,他尤其喜爱《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这两部书,大致都能诵读,而《史记》、《汉书》及诸子的著作,没有不阅读的。

可以说,刘渊已经是个精神上的汉人了。

不得不说,这是汉文化的一种巨大的成功。

二、偶像的破灭

公元265年,刘渊长大后,被派到晋朝做人质。一待就是十几年。我认为,刘渊这么爱好华夏文化的,应该是很高兴被作为人质接受先进文化洗礼的。

就像我们现在从偏僻村庄进城读书的孩子一样。

可惜,刘渊刚一来到华夏,见证的是以晋代魏的波澜壮阔的大事件。

见证的是在此背景下华夏文化的腐朽和败落。

随着世族的崛起,两汉风骨已经逐渐变了味。

1、孝与孝的不同

刘渊是个孝顺的孩子,他七岁时,母亲呼延氏去世,他伤心得捶胸顿足,嚎啕大哭,旁人都被他的悲伤所感动,宗族、部落的人都赞赏他的孝顺。当时,曹魏司空王昶等人听说后也非常赞赏刘渊,并且派人前去吊唁。七岁的小孩,可以看出真性情,发乎内心的对母亲的爱和思念。

然而到了晋朝,刘渊涨了见识。看到了西晋太保王祥的卧冰求鲤的光辉事迹。看到了各种以孝之名博眼球的各种“惊人”事迹。

这是孝吗?这只是借孝之名,获取名声。下一步就是花花轿子人抬人,和各地孝子互相吹捧,然后名声传于州郡。随后,踏入仕途,走向人生巅峰。

2、忠与忠的不同

司马氏代魏。由于得国不正,对忠这个字很尴尬。

刘渊会听到:当年忠于魏朝几十年的太傅司马懿,在人生最后三年,放手一搏,从管家变成了大股东。

刘渊会听到:号称大魏忠臣的司马孚,则是流着泪捧着魏帝曹髦的冰凉的头部枕于自己大腿上,失声痛哭说:“让陛下被杀是为臣的罪过。”然后,领衔写诏书假惺惺地反驳郭太后将曹髦以平民安葬的诏书,“以为可加恩以王礼葬之”。

刘渊还会听到:当年卧冰求鲤的表演艺术家偶像王祥,年前刚接受曹髦以师礼拜见,并指导曹髦如何做一个好皇帝,随后曹髦被杀,大哭之后就毫无心理负担地拜访司马昭,并接受晋朝的高官。

3、大臣和世家的不同

在南匈奴偏远的山西,刘渊在读汉朝史书时,还在和同学朱纪、范隆讨论随何、陆贾跟随汉高祖却缺乏武功;周勃、灌婴跟随汉文帝却缺少文才。估计还会被卫青霍去病窦宪这些人的武功所折服。

在他年轻的心中,肯定以为华夏人才辈出,各个心怀壮志:男儿千里觅封侯。

然而到了西晋,看到的却是石崇与王恺斗富这般记入青史的“壮举”。估计年轻人刘渊这才知道,贵族还能这么玩。才看到晋武帝司马炎晚年风流潇洒,羊车选妃。才知道开国皇帝可以这么玩。

在做人质这十几年,刘渊看过了太多太多,从一个满腔热血的青年人,变成了一个深沉内敛的中年人。当年对华夏文化有多向往,现在对晋朝就有多失望。偶像,在他心中彻底崩塌了。但同时,建立起了新的目标:恢复大汉。

一个匈奴人,目标是恢复大汉,虽然感觉怪怪的,你大可以说他虚伪做戏,为自己起兵找借口。但结合刘渊之前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他难道没有几分真心吗?

三、南匈奴,是被西晋一口一口喂大的

随着西晋上层理想信念的全体丧失,八王之乱随之而来。这场内耗,是西晋灭亡的决定性因素。但最终,给西晋王朝盖上棺材板的,则是刘渊带领的匈奴人。

为什么是汉化的匈奴人?他们凭什么从千万野心家中脱颖而出呢?

1、世家的扶持

我们看看刘渊父子起家的过程,自然知道,南匈奴,就是被世家扶持起来的。刘豹部落在太原附近。那么,太原有一个流传千载的大家族——太原王氏。

在西晋时期,太原王氏的家主,正是一代名臣——王浑。他最大的光辉业绩,就是配合镇南将军杜预灭亡吴国,迁征东大将军、左仆射、司徒公,晋爵京陵县公。

功成名就的王浑,看中了小老乡刘渊,不但自己折节相交,还让儿子也出来搭上交情。

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王氏父子多次不遗余力地在晋武帝面前推荐这个小兄弟。认为他才能胜过汉武帝时期的金日磾,甚至推荐他参与灭吴。

浑又屡言之于武帝。帝召与语,大悦之,谓王济曰:“刘元海容仪机鉴,虽由余、日磾无以加也。”济对曰:“元海仪容机鉴,实如圣旨,然其文武才干贤于二子远矣。陛下若任之以东南之事,吴会不足平也。”帝称善。

王氏父子为何如此扶持一个匈奴人呢?因为他手下有兵啊。双方一个是山西的豪族,有钱有权;一个是山西的民族领袖,手下有兵有马。双方为何一拍即合?强强联合,各取所需啊。

可以说,刘渊能够从一个贵族子弟到匈奴大都督,背后决少不了太原王氏背后的粮、财支持。

世家的支持,给了刘渊崛起坚强的后盾。至于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种话,在世家家族第一的铁律下,没有人会放在心上。他们还以为刘渊只是自己的看门狗,只要自己可以牢牢拉住狗绳,就能驾驭这个野心家。

2、西晋朝廷态度的转变

司马炎早期还能耐住性子,将刘渊羁縻在洛阳,就是不给他机会和权力。当时,西晋高层有识之士如司马攸等还能看出他的野心并加以遏制。

当时龙困浅滩的刘渊,只得在京师消磨时光,他的好友,山东的职业造反家王弥,从洛阳东回故乡东莱。

刘渊在九曲河滨为王弥饯行,流着泪对王弥说:“王浑、李憙因为同乡的缘故而对我有所了解,他们常常称道、推荐我,可是一些人也乘机向皇上大进谗言,我能怎么办?我本来并没有做官的想法,这一点只有您知道(确实是,想当皇帝)。恐怕我会死在洛阳,永远与您诀别了。”

俩人一边喝一边聊,越喝越上头,情绪激昂,大喊大叫,声音嘹亮。当时齐王司马攸正在九曲,听说此事便派人快马去察看,看见两位未来的祸患这幅场景,马上对晋武帝说:“陛下您如果不除掉刘渊,恐怕并州就不能够长久地安定。”

喝酒又喝出了事端,刘渊此时可谓流年不利,最后还是老大哥王浑解了围:

王浑又再次给小兄弟做挡箭牌,他说:“刘渊是长者,我王浑替君王担保讲明此事。况且大晋正要向少数民族表明用诚信相待,用德政使远方的人归附,怎么能够凭连萌芽状态都没有的嫌疑杀戮别人送来的人质,以表明晋朝恩德不广呢?”晋武帝最终同意了王浑所言,放过了刘渊。

刘渊忍耐了十几年,终于,转机出现了。

公元279年,刘豹去世,随着司马炎将其放回匈奴继位,刘渊结束了十几年的人质生涯,回到了阔别的故乡。

刘渊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和事业。

他在北部都尉干得有声有色,受到五部俊杰的拥戴,初具一统匈奴五部的格局。

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

晋惠帝司马衷继位,由外戚杨骏辅佐朝政,急缺外部支持的杨骏,上任伊始,便任命刘渊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爵为汉光乡侯。

这,给了刘渊名正言顺地统一匈奴五部的机会。然而,没高兴几年,随着西晋内部矛盾的暂时稳定,察觉到刘渊野心的西晋朝廷,找了个“部人叛逃出塞”的借口免了这个大都督。他不得不进京继续找机会。

3、刘渊终于搞到了西晋的大义

随着八王之乱的愈演愈烈,几十万西晋大军死于这种毫无意义的对耗之中。而此消彼长,西晋国力衰弱,原来看不到眼里的南匈奴,位置也更加重要了。

随后几年,刘渊的官越做越大,但一直没有机会和名义。直到并州刺史东赢公司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讨伐司马颖。

刘渊抓住这次机会,劝司马颖说:“现在二镇的人骄横强暴,兵众十万,恐怕不是宿卫军以及都城附近的兵士所能抵抗得了的,我请求回去为殿下您劝说五部的人马来赴国难。”

司马颖说:“五部的人马可以担保前来吗?即使能够前来参战,鲜卑、乌丸之人强劲、快捷如同风云,是那么容易抵挡的吗?我想护送皇上回洛阳,以避开他们的锋芒,接着再告示天下,以叛乱的名义,名正言顺地制服他们。”

刘渊怎么能放弃这天赐良机,他给司马颖大灌迷魂汤:“殿下是武帝之子,对王室有突出的功劳,有威望、恩泽广,天下人都钦佩您的风范,谁不想为殿下您赴汤蹈火、献出生命呢?这种情况下,征发士兵有什么困难呢?王浚是个小人,东嬴公只是个偏远的旁枝,他们哪能与殿下您抗衡!殿下您如果一离开邺宫,就等于向他人示弱,这样,洛阳到达得了吗?纵然到达洛阳,恐怕威望、权力就不在殿下您的手里。一纸檄文,一尺书信,有谁肯去为他人尊奉这些!况且东胡的强悍不能超过五部之人,希望殿下您鼓励、安抚兵众,平定混乱,镇守住邺城,我当为殿下您以二部的兵力摧毁东嬴公,以三部的兵力斩杀王浚,两个小人的首级指日就可悬挂在邺城城头。”

司马颖非常高兴,于是任命刘渊为北部单于、参丞相军事。

刘渊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义。

回到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后,刘宣等人便为刘渊上大单于的称号,二十日之间就聚众五万,定都离石。大业初定。

刘渊为什么这么在意西晋的大义?因为西晋跨得太快了,人们前几年还对朝廷法度充满畏惧,思维来不及转变,换句话说:西晋的权威性和正当性还在。这块西晋委任的北部单于的牌子,对内可以压制不服力量,对外可以作为正统性的牌坊。

四、为何是南匈奴,而不是世家中的野心家或者流民灭了西晋?

那么,西晋司马家自相残杀,中央控制力大为减弱,为何是南匈奴成功做大并灭了西晋,而不是牛哄哄的世家或者受压迫最深重的流民们呢?

1、世家为何不像汉末一样群雄并起?

世家力量在八王之乱中对耗严重。

八王之乱,并不只是八个王爷对砍。每个王爷都有自己的依附世家。

按照司马炎建国顶层设计,州郡兵力很少,兵力在哪里?西晋初年设立了八大都督区,即军镇军区。这些出镇都督基本由宗王和士族参半任职。但其中洛阳周边的重要军镇,关中都督区的长安,豫州都督区的许昌,邺城都督区的邺,则多为宗室封王担任。成了拱卫首都核心的三方重镇。

担任这些军镇领袖的宗室亲王,由于位高权重,手下大批士族投靠。他们之间的战争,既是宗室内乱,也是不同阵营的世家之战。

最典型的例子是陆机陆云,这二位远在江南陆家的嫡子,又是东吴的降人,居然也卷入了八王之乱内耗中,兵败身亡。

所以,大批有实力的世家都是选了一个亲王效忠,其实力白白虚耗在了八王混战中。

世家精神面貌再难回到汉末

世家也腐朽了。司马家得国不正,宣扬的价值观开始走向畸形。受此影响,玄学清谈逐渐成为时尚。

世家年轻人不再想着野心勃勃谋反或扩张家族势力,而是挥着扇子,磕着五石散,和好友清谈论道。

你指望这些人中出现袁绍、司马师?太难了。

2、流民首领为何无法消灭西晋?

还是西晋跨得太快,大多数流民还没形成严密的组织,少量流民精英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但却由于时间不足,缺少威望和名声。

在这个乱世初起的阶段,人心还是惯性地沿着过去西晋威权思考,西晋认可的,就是正统。西晋和世家都不认可的,就是泥腿子,在没有见识到泥腿子的威力之前,哪怕是泥腿子自己,都要找个大树攀附。

你看汲桑和石勒,自己起兵打着司马颖的旗号,在河北山东被代表西晋司马越势力的苟晞打败时,第一个想法是要投靠也是被司马颖提拔的刘渊,获取一个正统的名义对抗司马越。就是这个道理。

在他们接触刘渊,接触了皇权、世家和南匈奴后,这才发现三者由于过度内耗,都已经是纸老虎后,才有了石勒后期的崛起,那才是泥腿子们真正的发光发热期。

3、南匈奴汉国的独特优势

从上面两个可以看出,刘渊建立的南匈奴汉国,有其独特优势:

1)组织相对独立且严密。靠着民族部落制聚集起来的匈奴人,组织上比流民要强。实力上比当时西晋任何一股实力都要强盛。

2)大汉名义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华夏文明政权。刘渊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姓名和大汉扯上关系,然后让人觉得这是一个华夏政权,既能吸引汉族寒门知识分子的投靠,也能吸引流民们。

3)部分世家的支持。地处山西的世家例如王家等对刘渊的支持,再加上其余世家的政治投机,让刘渊获得了一部分世家的支持和资源。

可见,刘渊的匈奴汉国,在他的刻意包装下,成了一个世族、流民、南匈奴三方都认可的政权,在当时流民势力不够,北方世家影响力还在的情况下,成为了第一个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可谓,时势造英雄。

五、反思与启发

刘渊从一个部落贵族起家,赶上了大时代,自己又深谙华夏文明,左右逢源,成功崛起,这才是赵汉政权第一个兴起并灭掉西晋的原因。

当然,在刘渊建国后,核心权力层全是南匈奴的高层,让世家失望;打天下靠着石勒等人出力,让流民如石勒等看穿了虚实;而且刘渊死后,连汉的国名都改成了赵,让心怀华夏的人看透了南匈奴的虚伪。这些最终导致了赵国的迅速衰落。

2 阅读:71

博览群书名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