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然大悟!哲学和科学有什么关系?《老子》在科学面前毫无价值

决斗武之璋 2024-03-07 10:38:33

文|武之璋

《老子》哲学跟科学有什么不同?在学术上的定义非常复杂,而且没有统一的说法。可是一般来说科学就是一门研究求真的学问,非常严谨。它在“求是”的过程中经常自我否定,经常要用实验来检验,所以它可以被证明也可以被证伪。

科学进步就是一种不断被证伪的过程。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时不得了可是时间过去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很多人修正。从宇宙不守恒原理,一直到近来进步非常神速的量子力学,某种程度上修正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什么是哲学呢?它的范围非常广,有人说它是科学的先导,它是科学的先锋部队。从哲学的范围当中筛选过滤出科学就是这个过程,往往哲学的问题被科学证明了或者证伪了以后,这个议题往往会退出哲学的范围。即被科学证明了以后,它就不再属于哲学的范围了。

“性善、性恶说”证明哲学的问题被科学证明以后就不属于哲学的范围了。这个中间有很多人类的学问,都有这一类的过程。像中国的“性善、性恶说”,学者们争执了几千年一直到最近,一直到科学发达以后大家才认为这个题目不存在,这个题目并不是哲学的范围。因为人作为一种动物,它有很多的本能,这个本能属于科学的,这个本能研究也属于科学的,这个本能本身无所谓善恶。

通过“知”和“行”的问题深入了解。中国学术界的一个大问题“知”跟“行”的问题,那么到底是“先知后行”呢?还是“先行后知”呢?还是“知行合一”呢?还是“知难行易”呢?这个题目讨论了上千年,科学进步到今天我们发觉这个不是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个问题呢?至少在我认为不是个问题。为什么不是个问题呢?因为“知”跟“行”除了在道德的范围之内,它是一回事之外,大多数的知识“知”跟“行”是两回事。中国的学术太偏重道学,太偏重伦理学。于是乎,它的行为的标准跟实践变成两回事,所以中国学者花很多力气讨论“知行合一”的问题,甚至最后得出“君子不欺暗室”,这种结论。也就说人在行为上要跟你的理念,跟你的道德标准要一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大多数的学术跟“知”“行”是两回事,那么中国为什么一直把它看成一回事?因为中国学术太单纯,中国的学术,古代的学术里面没有科学,缺少科学,缺少法学,缺少政治学,缺少社会学,更没有心理学。

通过实例来体会“知”和“行”是两回事。“知”跟“行”都是两回事,所以一个心理学家研究人的行为,包括性行为研究得非常深入,非常透彻而且非常理论非常周严。他的学术根据非常科学的方法,做过很深入的调查,他在这个方面有所成就。可是难道所有的研究的对象他都懂,他都会,他都做得到吗?比如说研究性学,那他的性能力一定要很强吗?没有这个道理吧,所以研究的对象跟自己的行为是两回事。一个火箭专家研究火箭非常有成就,他这个知识领域他是专家可是他自己他会做火箭吗?不会吧,他是会设计而已,他知道一些理论而已。所以对于火箭专家来讲,我们用“知行合一”的标准来要求他,妥当吗?不妥当吧。

被科学解决的哲学问题已经不再属于哲学的范围了。很多学问都类似“知行合一”这个问题,在科学进步到一个程度以后这个议题消失了,这个议题不见了。它不属于一个学术范围之内了,它就要退出了。因为科学已经替它解决了,很多哲学问题都是如此。科学解决了它这个东西,要不然退出哲学界并入科学的范围,要不然这个题目根本就消失了,不见了。

用此前的观点来看《老子》。《老子》整本书在科学面前毫无价值,在哲学面前很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它已经不属于哲学范围了。比如说“宇宙论”,老子的“宇宙论”听起来很玄虚,很尖涩,很难懂,很奥妙,但在科学面前它一文不值。因为科学家对宇宙的了解一日千里,科学家对宇宙的了解不断地被发现,被否定。那么老子整个“宇宙论”在科学面前一文不值。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0 阅读:4

决斗武之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