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62年10月,印度军队在中印边境向我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入侵,我军被迫进行自卫反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1、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中印两国的边界线从来没有正式划定。
两国政府和人民按照双方的行政管辖范围,在长期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条传统习惯边界线。
该线全长约2000千米,分为东、中、西三段。
东段,从中国、缅甸印度三国交界处至中国、不丹、印度三国交界处止,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中段,从中国、尼泊尔、印度三国交界处至西段的东南端,沿着喜马拉雅山山脉;
西段,指中国的新疆、西藏同印占克什米尔的拉达克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接壤边界。
东、中、西三段中印边界都存在边界纠纷,其根源在于英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西藏和印度独立后继承英帝国主义衣钵,继续奉行侵略扩张政策。
东段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向北到喜马拉雅山脊,是历来属于中国西藏地方管辖的门隅、珞瑜、下察隅三个地区,居民为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和藏族。
英印政府从1903年开始派遣军事人员进入下察隅、下珞瑜地区活动,但遭到当地居民的反抗。
1914年3月,英国驻印总督派人到上述地区踏勘和调查后,另行标画出一条基本上沿喜马拉雅山脊,从中国、缅甸接壤处到中国、不丹接壤处的“中印边界线”,提交给正在举行“西姆拉会议”的英方代表麦克马洪,炮制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硬将该线以南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入英占印度版图。
1947年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和他所领导的政府崇尚大英帝国的“印度中心论”,继承了英帝国主义的侵略衣钵,妄图运用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其势力范围,将所谓的“国家安全边疆”拓展到理想位置。
它在已经吞并锡金并企图将不丹、尼泊尔纳入印度势力范围的同时,企图把西藏变为在其控制下的“缓冲国”。
印度政府认为,“实行把西藏变为缓冲区的政策不仅为地缘政治学所规定,而且是保持印度安全的最经济办法”,并认为独立后的印度与西藏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
尼赫鲁曾经说过他早已习惯印度“在西藏世袭权利”,“到西藏就如同在自己国内”。
印度政府以逐步渗透的手段,采取试探性前进政策和逐步扩大的方法,力求在中国未完全有效地控制边境地区以前抢占更多的领土,夺取和全面控制南亚地区通向亚洲腹地的战略通道。
2、印度的咄咄逼人1950年,印度竭力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但未能得逞。这一企图失败后,1951年年初,印军即侵占门隅的达旺,当年冬季又侵占了珞瑜的梅楚卡。
到1959年,印军抢占了整个“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印度当局在其非法占领的这块中国领土上,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并在官方地图上把“麦克马洪线”标为中印边界东段“已定界”。
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理所当然地绝不予以承认。
中印边界西段和中段的传统习惯线以北和以东地区,历来都在中国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新疆、西藏和平解放以后,1956年3月至1957年10月,中国边防军民建成纵贯阿克赛钦地区长达1200千米的新藏公路。
这条公路成为新疆、西藏间的交通命脉。
1954年4月,中国政府与印度政府签订《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后不久,印军就违反协定,于6月间在中段占领中国达巴宗所属的乌热,尔后又占领与乌热接界的香扎、拉不底。
1955年,印军又公然侵占中印协定中由中国同意开放的市场之一的扎布兰宗的波林三多。
1959年3月,西藏地方政府发动全面武装叛乱时,印度政府于当年3月22日向中国政府提出领土要求,不但要把东段有争议的9万平方千米、中段有争议的2000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入印度,而且要求把西段一向在中国政府有效管辖下的3.3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也划归印度。
这些地方的总面积达12.5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四个比利时或三个荷兰的领土面积,比我国浙江省面积(10.55万平方千米)还多。
印度政府还先后令印军在兼则马尼(沙则)、朗久和塔马墩三地越过“麦克马洪线”。
此后,又企图将西藏错那县的拉则拉山以南克节朗河两岸的大片中国领土划入“麦克马洪线”以南,纳入印度版图。
印度政府在肆意篡改“麦克马洪线”的走向前后,从1959年起开始大量向中印边境东段地区增兵。
印度陆军第四师之第五、第七旅分别从中印边境传统习惯线附近前推至阿朗和达旺地区。
到1959年8月,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的兵力由1958年底的2000余人增加到4000余人,据点也由25个增加到61个。
印度政府为了达到长期控制已占中国领土的目的,加紧在这一地区进行战场建设,加强了“麦克马洪线”南北地区的防务。
DALAI叛国集团进入印占区后,印军就在中国西藏错那县当面的棒山口、马哥、扯冬等地的前沿哨所普遍增兵,并越过“麦克马洪线”进行巡逻,甚至跨越门隅地区的娘姆江曲河上的仲昆桥,巡逻到桥北一千米处的中国领土兼则马尼(沙则)。
8月14日,印度军队在该地建立哨卡,插上了印度国旗。
3、印度对中国领土的蚕食中国政府对于中印两国间存在的边界问题,一直从中印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和友好相处的原则出发,主张双方应考虑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友好协商,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
在未解决之前,双方应维持边界现状。中国军队不越过“麦克马洪线”,并对印度军队在边境的挑衅活动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
中国政府要求印度政府立即撤回越过“麦克马洪线”侵占中国领土的军队。
但是,印度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诚意,继续指使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越过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在中印边境中、西段越过传统习惯线,并不惜挑起流血事件,企图通过武力改变中印边境久已形成的边界现状。
1959年8月25日,山南军分区第一团二连进驻马及墩的雅列普,掩护军区马及墩工作队开展工作。
当二连的前卫分队进至金古底时,入侵朗久的印军向该前卫分队无端开枪射击。
前卫分队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卫还击,双方战斗约1小时,入侵印军被击毙2人,其余缩回朗久。这是印军在中印边境挑起的第一次武装冲突。
26日,入侵朗久的印军再次向驻马及墩的中国边防部队开枪射击;中国边防部队为了边境地区的稳定,未予置理。
印军蓄意挑起事端后,胆怯心虚,于8月27日撤出朗久,退回“麦克马洪线”以南。
朗久事件发生以后,中国政府主动与印度政府对话,积极寻求缓和边境紧张局势和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但印度政府却坚持扩张主义立场,借机掀起反华浪潮,利用边界问题大肆叫嚷,诽谤“中国侵略印度”,以配合当时联合国辩论所谓“西藏问题”中对中国的诬蔑。
9月9日,苏联塔斯社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到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庆典时,也就此问题对中国政府进行无理指责。此后,印军的气焰更加嚣张。
10月21日,印军又在中印边界西段的空喀山口挑起武装冲突,再次制造流血事件。
当日上午,印军60人侵入中国境内的西隆格巴尔马河地域,向只有13人的中国边防分队射击,中国边防分队副班长武清国在警告印军已侵入中国领土、令其后撤时遭到印军密集射击,中弹身亡。
中国边防分队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自卫还击,击毙入侵印军9人,俘虏卡拉姆·辛格中尉等7人。
事后,中方再次以大局为重,释放了卡拉姆·辛格等印军被俘人员,并交还其武器装备。
卡拉姆·辛格中尉对其入侵中国领土的事实供认不讳,并一再向中国边防部队给予的治疗和优待表示感谢。
4、周总理和平解决中印边境冲突的努力朗久、空喀山口事件,加剧了中印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印度朝野发出了一片战争叫嚣。
尼赫鲁在给其各主要驻外使节的备忘录中称:印度可能不得不使用武装力量,把中国军队从他们所占领的印度领土上赶出去。
印度政界一些人士甚至要求出动飞机,将新藏公路炸断;有的还要求印度抛弃不结盟政策参加反对中国的军事条约集团。
为了有效地维持两国边界现状,为友好地解决边界问题创造良好气氛,周恩来总理于1959年11月7日致信尼赫鲁建议:
“中印两国的武装部队立即从东边的所谓麦克马洪线和西边的双方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千米;在双方撤出武装部队的地区,双方保证不再派遣武装人员驻守和巡逻,但是仍然保留民政人员和非武装的警察,以执行行政任务和维持秩序。”
“为了进一步商谈边界问题和两国关系中的其他问题,中国政府建议,两国总理在最近期间举行会谈。”
11月16日,尼赫鲁致信周恩来总理,表示准备就中印边界问题同周恩来总理会晤,但不同意中国关于中印部队双方从实际控制线各自后撤20千米以脱离接触的建议。
为了表示中国政府坚持以和平协商的办法来解决边界问题的诚意,中国政府宣布单方面在实际控制线的中国一侧20千米内停止巡逻。
1960年4月,周恩来总理亲赴印度与尼赫鲁总理举行会晤。由于印度尼赫鲁政府坚持扩张主义立场,致使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陷入僵局。
从1960年初开始,西藏军区、新疆军区遵照中央军委颁发的《西南地区边防守则》的精神,制订了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本侧30千米地区内不打猎、不打枪、不巡逻、不越出边卡活动警戒线、不留难来往边民的具体规定。
军区教育全区干部、战士充分认识边防斗争的重大政治意义,即使一兵一卒、一枪一弹,都关系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大局,必须贯彻军事斗争服从政治斗争的原则,强调要做到事无巨细,一律事先请示,事后报告,实现“严守边疆,不主动惹事,不挑起争端,不越出边境”的要求,积极配合国家,力争以和平协商办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政治、外交斗争。
由于中国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尽了最大努力,使中印边境局势在1960年至1961年上半年期间一度有所缓和,但根本问题没有解决。
5、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问题上的强硬态度,是由于他们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内面临难以克服的经济困难,国际上既与美国对立,又与苏联失和,蒋介石集团又准备窜犯骚扰中国东南沿海,这必然迫使中国军事的注意力集中在东南方向而无暇西顾,是其以武力改变中印边境现状的有利时机。
中国军队的高度克制,“不打第一枪”的做法,也使他们产生了错觉,认为印军无论怎样逼近中国哨所,侵占中国领土,中国边防部队也是不会还击的。
于是,他们在中印边境肆无忌惮地推行所谓“前进政策”。
尼赫鲁政府“前进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要在东线占领喜马拉雅山脊,即所谓的“麦克马洪线”;在西线夺取阿克赛钦地区,将边界推至昆仑山。
要使印军尽可能多地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哨所,在中国哨所之间甚至在中国哨所后方建立印军哨所和派出巡逻队,切断中国哨所的补给线和哨所之间的联系,以逼迫中国哨所撤走,逐步蚕食,逐步向前推进。
1962年3月下旬至4月7日,印军在中国天文点地区之斗拉特别奥里地5002高地、困在兰加尔、波鲁野营地等地建立了6个哨所,企图从西南、西北方向向中国天文点侧后迂回,以占领其东侧高地,控制奇普恰普山口,割断天文点哨所与后方的联系,迫使中国天文点哨所后撤。
印军为了配合这一蚕食行动,在西段其他地区,也以侦察、渗透等手段进行蚕食活动,有时竞深入中国境内20多千米进行侦察挑衅。
4月12日,中国政府外交部就印军在中国境内占地设点等侵略行径向印度政府提出严重抗议。
印军在这一地区的蚕食活动,破坏了边界现状,严重威胁中国边防哨所的安全。
6、印军的蚕食与我军反蚕食4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决定:在中国哨所之间空隙较大、印军易突入的地段增加一些哨卡,阻止印军向前推进。
新疆军区遂向天文点、空喀山口哨卡增加了兵力,以阻止印军向哨所进逼、迂回、侦察的活动。
同时,组成有力的侦察分队,对印军入侵的据点和印军可能入侵的各个地区,进行全面的侦察,以掌握敌情和地形等情况;并恢复喀喇昆仑山口至空喀山口地段边境巡逻,在中国境内增设了部分哨卡。
4月30日,中国政府就4月上旬以来印军先后15次入侵中国新疆地区设立军事据点,连续进行挑衅活动,威胁中国边防哨所安全等严重情况,再次照会印度政府,要求印度政府立即从中国领土上撤出侵略据点和军队。
然而,尼赫鲁政府无视中国政府的严重警告,决心继续扩大对中印边境西段的武装入侵。
5月初,尼赫鲁主持召开高级军官会议之后,印军继续在西段增加兵力,加紧了对天文点和其他要点地区的抢占。
同时在西段其他方向,包括向斯潘古尔湖以南的中国境内设点,与中国境内热琼卡对峙,向中国哨卡侦察、鸣枪挑衅。
5月11日,中国政府照会印度政府,对其武装滋事的严重挑衅行为提出强烈抗议。
照会列举印军的侵略行径之后,指出:这就表明了印度政府决心在中印西段边境全线加剧紧张局势。
中国政府重申,如果印度政府不撤走侵略据点和入侵军队,并继续挑衅,中国边防部队将不得不实行自卫。
6月,印军在西段不断增兵,加紧修筑通往中印边境地区的公路、机场,调整兵力部署,进一步向中国境内推进。
到7月,印军先后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设立了43个侵略据点,侵占中国领土约4000平方千米。
面对印军的武装入侵,中国政府一再向印度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印军撤走。印度政府全然不予置理。
他们错误地认为,经过几个月的蚕食行动,尼赫鲁的“判断和胆略也胜利地得到证明,‘前进政策'的基本前提也从而得到证实。”
《印度斯坦旗报》称:“我们现在必须做的事情,就是保卫我们已经建立起来的任何一个据点。”
7、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对印军不断扩大对中国领土的入侵蚕食极为重视。
中央及时提出了对中印边境西段入侵印军的斗争方针和应对措施。
7月11日,毛泽东指出:
“印度在我境内设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打,但是现在还要克制,不能急于打。一要进一步揭露尼赫鲁的真面目;二是要争取国际上正确认识中印边境斗争的是非问题。”
1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绝不退让,避免流血”,后又补充了“犬牙交错,武装共处”八个字。
为使边防部队准确地理解这一方针,总参谋部于7月20日对此作了完整的表述:“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
新疆军区边防部队遵照这一方针,在执行“绝不退让”方面,与入侵印军迎头对峙,采取“你不打,我不打;你逼近我,我逼近你;你包围我,我包围;你切断我,我切断你”的手段。
在“力争避免流血”方面采取:不先打第一枪,保持距离,留有余地,对逃跑之入侵印军网开一面的办法。
经过艰苦、激烈、复杂的反蚕食斗争,在中印边境西段遏止了印军的渗透与推进,顶住了印军的蚕食,粉碎了印军侵占中国阿克赛钦地区、控制新藏公路的战略企图,在军事上赢得了主动和有利地位,有效地配合了政治、外交斗争。
西藏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在必要时配合中印边境西段的反入侵、反蚕食斗争,于6月11日成立了“军区前进指挥部”(代号为藏字四一九部队),由柴洪泉任司令员、阴法唐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第一五四、一五五、一五七团和若干指挥保障分队,进行战备训练。
中印边境东段各边防团、营也均转入临战训练和战备工作。
8、克节朗的硝烟6月18日,解放军总政治部下发《关于反对印度反动派军事挑衅的政治工作指示》,军区各部队依此普遍开展了以揭露尼赫鲁反华真面目为中心的控诉活动;同时联系美国支持蒋介石集团妄图窜犯东南沿海的罪行进行教育,使广大指战员了解中印边境斗争的形势,认清尼赫鲁政府,联合帝国主义进行反华的真面目及其反动本质,激发了爱国主义的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9月,印军将蚕食的重点转到了东段,先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所喀、塞嘎木、塔母和克节朗河以南的扯冬设立据点,中旬又在扯果布、卡龙等地设卡,企图抢占有利地形和制高点。鉴于印军入侵挑衅日益得狂,西藏边防部队奉命于9月初恢复边境巡逻。
为了查明印军入侵克节朗地区的情况,根据总参谋部指示,西藏军区令山南军分区副同令员郭志显率第二团三连于9月8日进入克节朗地区,随后在白采、几儿等和择绕桥一线设立哨卡,控制克节朗河北岸地区,与入侵扯冬地区的印军隔河对峙。
中国边防部队的这一行动,使入侵扯冬的印军惊慌失措。
入侵印军指挥官竟向上谎报:“中国有600多名军人逼近和包围了我们的哨所。”
印度陆军总部、东部军区于9月9日命令在达旺的第七旅立即做好准备,在48小时内向前开拔,以对付中国人对扯冬据点的包围。
印度国防部紧急召开高级军政官员会议,决定对中国边防部队采取“武力驱逐”。
14日,尼赫鲁在伦敦指示印度内阁,“在‘麦克马洪线’决不能退让一寸”。
15日,印军第七旅进人克节朗地区,并在扯果布、卡龙、绒不丢等11处建立新的侵略据点,从而使中印边境东段之克节朗地区的局势急剧恶化。
一场反对印度侵略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这样拉开序幕……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