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书吏,流水的堂官:六部书吏,大清真正的当家人

野路说历史 2023-11-03 15:50:39

晚清中兴名臣胡林翼长期担任封疆大吏,对官场的隐秘规则了如指掌。在他的眼中,与皇帝相处轻松自在,对上级官员能游刃有余,处理下属亦得心应手,唯有六部书吏令他无法轻易驾驭。

六部书吏的狂妄自大,不仅让胡林翼吃尽了苦头,就连曾国藩、李鸿章等大清朝的封疆大吏,也难以幸免于部吏的索要和勒索。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六部书吏能凌驾于督抚们之上,甚至拥有比尚书、侍郎还大的权力?小编对相关文献进行整理,这篇文章将揭示六部书吏的独特之处,为诸位带来全新的认识。

◑六部堂官为根子

作为事务最繁的行政机构,六部对堂官的业务能力要求非常高。在明代,通常从本部的主事开始,逐渐晋升为员外郎、郎中。只有在同一个部门长期任职,才能全面了解部务,不会受到书吏们的操纵。

然而,清代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六部堂官实行的是满汉双轨制,旗人享有优先权。这种不公平的任官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官场秩序,导致六部堂官的业务能力急剧下降,进一步造成了书吏掌权的局面。

尽管科举时代培养了许多进士,但他们并不一定适合担任行政职位,仍需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胜任本职工作。问题是,汉族官员虽然底子厚且有能力,却不是六部的掌印官。这种畸形的官制是导致六部政务萎靡的一个重要原因。

到了清中期以后,六部堂官和司官们大多对部务不熟悉,几乎一切案牍文件都要倚重书吏。因此,每办一案,堂官必委之司官,司官再委之书吏。换句话说,六部的尚书、侍郎以及各司郎中、员外郎,并不是真正的部门主管,繁琐复杂的各种律例几乎没有人去深入研究,具体的部务必须由书吏来处理。

六部堂官调任频繁也是书吏掌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研究清代史的读者都知道,为了集中皇权,皇帝很少让大臣长期在同一部门担任尚书,通常每三年或五年就要调岗。而书吏则不同,虽然朝廷规定他们的任职期限为三年,但实际上他们世世代代都在同一个部门工作,父辈退休了儿子接手,儿子去世了孙子继任,六部书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一种世袭、不可替代的专业岗位。

可以说,“铁打的书吏,流水的堂官”这句形容清代六部的话一点也不为过。在这个繁忙而又错综复杂的机构中,书吏们的权力日益增加,而堂官们的角色则相对较弱,这种局面实在引人深思。

◑ 封疆大吏被六部书吏指手画脚?

在官场上,书吏虽然地位低微,但实际上却备受堂官、司官的忌惮。稍有不如意之处,书吏就会暗地里援引各种律例对抗。当时,司官称呼书吏为“某先生”,书吏则称呼司官为“某老爷”。尽管官员之间存在争论和矛盾,但总体而言,堂官、司官都不敢得罪书吏,生怕在具体事务中受到限制。当然,书吏并非国家正式官员,因此他们的仕途前景受到朝廷的严格限制,即便进入仕途,也只是八九品小官。

既然在官场难以立足,书吏唯一的追求就是经济利益。自从识字以来,父辈就没有传授给他们四书五经的知识,而是教他们掌握各种捞钱的窍门和律例。在六部中,吏部和户部书吏是最能获利的。吏部书吏主要索贿的对象是地方官员。按照官场潜规则,外地官员一旦入京,必须向吏部行贿。

同样,即使被选为知县,只要银子到位,就可以获得好处。吏部书吏一向贪婪,对于各种职位并没有固定的标价,唯一的标准就是“价高者得”。只要愿意花钱,不论出身和年资如何,通过书吏的操作,都可以得到丰厚的职位。

相反地,如果贿赂不到位,无论出身和资历如何,都会遭到各种阻挠。真正凭借实力得到职位的人,在百人中也不会超过一人。

户部书吏每天与钱粮打交道,他们通过朝廷的奏销制度来索贿。地方督抚最怕这些难缠的书吏。无论是地方开支还是军费报销,都离不开户部书吏。福康安在乾隆朝扬名立万,但因为军费报销问题,几乎陷入了乾隆的降罪之中。后来他终于明白了书吏的权力,送了几十万两好处费,才得以逃过一劫。

户部书吏索贿的数额很高,一般按照奏销比例进行分润,大致在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十之间。当曾国藩攻下天京时,派人去户部报销军费,他特意嘱咐要行贿。然而,慈禧太后下令,说湘军的军费不需要户部核算,曾国藩就省下了一大笔银子。

然而,他还是主动送了八万两银子的好处费,因为他知道,他还要在官场上立足许久,这些钱是必不可少的。

户部书吏收入很高,所以他们要向堂官、司官示好,不过总体而言,数量并不多。因此,当时有人说户部书吏的财富可与王侯相比。

刑部书吏的收入也相当可观。在各省发生重大案件时,他们有机会获得丰厚的利益。各省的督抚们都害怕承担办案不力的责任,因此在案件发生前就会进行打点,即使案件本身存在问题,也会被掩盖和隐瞒。

礼部书吏每逢会试、大婚、册封后妃等重大活动,都会获得丰厚的收入。兵部书吏最期待的是每年都能打仗,无论胜败如何,他们都能从中获利。工部书吏可能是收入最低的,但一旦涉及重大工程,他们也能捞上一笔。

清代京城有“东富西贵”的说法,即住在东城的人富有,而住在西城的人有权势。六部书吏大多数都住在东城,特别是集中在正阳门东和崇文门一带,而且他们的住宅都很豪华,比一般的官员经济条件好得多。

嘉庆帝曾谦虚地说:“本朝与胥吏共天下”。这句话虽然谦虚,但实际上大清朝的官员不到三万人,而吏员则有几十万。可以说,大清朝的官员占地三分之一,吏员占地七分之三。

4 阅读:947
评论列表
  • 2023-12-25 22:59

    文官制度[笑着哭]

野路说历史

简介:分享历史 带你了解历史上精彩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