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大鱼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最近试用过很多盖碗。
发现一个奇特之处。
大多数盖碗,都是8.5厘米左右的口径。
拿过一只盖碗,取过一把直尺,把尺子为0的那一头,抵在盖碗的最左侧碗沿上,然后把尺子平铺在盖碗上,去读尺子最右侧与碗沿相触的那个数字。
那个数字,通常是8.5左右,大略是在8-9厘米之间。
那个数字,就是这只盖碗的口径。
量过一次又一次,量过一只又一只,竟然发现,大多数盖碗,它的口径,都是这个数字。
当然,因为大多数盖碗有碗沿外翻的设计的缘故,是以,盖碗的口径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内口径,就是碗沿内侧从左到右的直径;以及外口径,就是两侧碗沿最外部从左到右的直径。
但无论内口径与外口径,尺寸相差都不大。
大约都在8-9之间。
如果内口径是8,那外口径就是9;如果内口径是7.5,那内口径就是8.5左右。
数字们大差不差。
当发现这个规律的时候,村姑陈十分纳闷,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
大家伙做盖碗的时候,是开过会吗,怎么不约而同地都做成了8-9的口径?
或者是景德镇制瓷界有行规,有尺寸的规范?
当然没有。
后来发现,各家的拉坯师傅,就是不约而同拉出了这个尺寸的碗坯。
当时想的是,可能这个尺寸就是大多数人手指抓握盖碗的最佳跨度吧。
如果过宽,口径到10厘米去,估计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握住这只盖碗了——毕竟,手指头长的人可不多。
《2》
后来用这些盖碗试茶。
试着用各种碗沿、各种口径的盖碗去泡不同尺寸的茶叶条形,去测试它们的各项功能。
统合后的感觉是,投茶极为容易,出汤也极为顺畅。
投茶的时候,由于口径较宽,内口径在8厘米左右,能容纳得下一整枝的寿眉,一整枝的老丛水仙条索,甚至一整根的普洱生茶叶子。
发现这个现象的时候,惊到呆住。
叹为观止。
大家想想,云南的茶树、福鼎的茶树、武夷山的茶树,它们分别生长在天南海北,彼此之间没有通讯,也没有交流,是如何,它们的尺寸就能生得这般的相近?
而我们景德镇的拉坯师傅们,又是如何,知道寿眉的尺寸,知道老丛水仙的尺寸,知道生普散茶的尺寸,从而把这些茶的尺寸归纳总结成一个具体的数字,付诸到制作盖碗的实际当中去的呢?
我相信制作瓷器的师傅们不会想到要去了解各种茶类的尺寸,再来融会贯通的。
我相信他们也不会为此专门去走访茶区,去调研,去获得数据。
尤其,茶农们也不会千里迢迢跑到景德镇去,跟拉坯师傅们提要求,要求拉出能让自己生产的条形最长的茶叶可以横着投进去的盖碗尺寸。
这个行业的需求还没有细化到这种程度。
想来想去,只能归结于老天的安排。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茶叶们天然就生成了适合8-9厘米口径的盖碗的长度,而盖碗们也恰巧就做成了8-9厘米口径的宽度。
丁和卯,就这样天衣无缝地配上了。
《3》
被茶叶的最长条形与盖碗的大众口径的迷之适配惊讶到了之后不久,村姑陈又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8-9厘米口径的盖碗,它们除了可以轻松容纳生普叶子、寿眉长枝以及老丛水仙的长叶之外,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
那就是,出汤很顺利。
要知道,出汤的顺利与否,可是一只盖碗好与不好的先决条件,它甚至超越了烫不烫手这个硬件指标,成为买盖碗排雷的首要前提。
一个盖碗如果不能顺利出汤,还有存在的必要么?
很多时候,烫手和不烫手,取决于使用盖碗的人的动作,习惯,熟练程度以及手眼协调能力。
但出汤的顺利和顺利,除开合盖的角度太小这个硬伤之外,绝大部分的责任要由盖碗的器形来承担。
器形好,出汤就更加顺利些,器形不好,出汤就更加坎坷些。
而8-9这个口径的盖碗,在出汤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很顺利的。
不独村姑陈这种老泡茶者使用的时候出汤顺畅,就算是新手,不是很熟悉盖碗泡茶的人,使用这个口径的盖碗来泡茶,也同样觉得很顺利,很流畅。
盖因,8-9口径的盖碗,它的出汤的角度,可以做得比其它口径的盖碗更大些;出汤的口,可以比其它口径的盖碗更长些。
于是,当端起这种口径的盖碗出汤的时候,只要合盖的角度正确,汤水必定会被引导着形成一股宽阔的瀑布,毫不犹豫地倾泄直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
8-9黄金口径的盖碗,除了能容纳六大茶类当中的大多数茶叶之外,除了易于出汤之外,还有一个优势。
那就是,8-9这个口径,这个宽度,能让大多数泡茶的成年人,都觉得易于抓握。
只有易于抓握的盖碗,才是一只好用的盖碗。
若盖碗口径太宽,直径12厘米以上,手指头短的人握起来特别费力,抓不住、出不了汤、还容易烫到手。
若盖碗口径太窄,直径6厘米左右,手指头长的人握起来,就很难受了。
长长的手指必须屈起来,翘起兰花指,才能勉强抓握住盖碗的碗沿,出汤的时候,一不小心盖子就给掀翻了....
而8-9的口径,则是大多数人的手指,握起来正正好的一个宽度。
大拇指握住盖碗的一侧,食指握住盖碗的另一侧,正好在手掌的最大开幅之内、正好在拇指到食指的周长之内;但又不会比手掌的最小开幅小、不会短于拇指到食指周长的一半。
是一个正正好拿捏得住的范围。
端起这种盖碗,只觉得举轻若轻,轻松地端起来,轻松地倾倒,轻松地出汤,再轻松地放回茶盘上。
没有红酥手,没有砸盖碗,没有汤水四溅。
茶汤乖巧地钻入了公道杯中,荡起涟漪阵阵。
一切都是那样的行云流水。
连带地,整个泡茶喝茶的过程,也变得曼妙而惬意。
《5》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把一款茶泡得香清甘活,一只好用的盖碗必不可少。
而一只好用的盖碗,口径与手掌的贴合度尤为重要。
只有握起来大小适中、端起来重量适中的盖碗,才适合泡茶,也才可以泡出鲜香醇爽的汤水来。
过重,过轻,过大,过小,都不趁手,握不住,或是握不牢,冲泡的结果便是,茶汤与盖碗齐飞,红酥手与哀嚎声并起。
那次第,怎一个惨字了得。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