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100位传奇诗人的一生》大型文化纪录栏目
▼
公元805年,是中唐历史上最动荡的一年。
首先是唐德宗李适(kuò)病重,卧榻月余,然太子李诵却不来侍疾,这倒也不是李诵不孝,实在是李诵病得也不轻。
这一年正月二十三,德宗在会宁殿驾崩,临终也没能见上太子一面。可国不能一日无君,况且中唐藩镇割据,如果天子崩逝的消息外泄,难免会被有心之人利用,因此太子伴读王叔文、王伾急了,随即就找到了自己信任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人,准备让太子即日登基。
时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在御史台,平日里便与王叔文交好,经过几位大臣一番张罗后,次日李诵遵遗诏即位,为唐顺宗。
当时唐顺宗的身体状况很糟糕,已经中风失语,不能打理朝臣,所以诰命便由宠妃牛美人和王叔文把持,大权总揽。

王叔文素有治世之心,面对藩镇分权、宦官干政,便提出了改革,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和柳宗元均为首脑人物。
革新的初衷是好的,可久而久之,王叔文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开始拉拢群臣,而御史中丞武元衡就是其中一位。
武元衡很有政治头脑,他深知顺宗的身体扛不了太久,而自己又是太子李纯的老师,不打算蹚这个浑水,等顺宗死了,自己顺理成章就会被重用。
恰巧刘禹锡不是个省油的灯,见武元衡不肯合作,便开始在安葬德宗这件事上做文章,主动请求担任仪仗判官,这个差事原本是武元衡的。
武元衡自然不会同意,王叔文就借机罢了武元衡的职,将其贬为太子右庶子。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不久后王叔文丧母,按制他必须回乡守孝三年,因此宦官俱文珍趁机发动了宫廷政变,逼顺宗禅位给太子李纯,这一事件史称“永贞内禅”。

一朝天子一朝臣,李纯即位后开始重用武元衡,革新被叫停,参与革新的八位主要人物,全部外放为刺史,还没到任,又加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
让刘禹锡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他这一去就是22年整,期间屡遭打压,备受冷眼。
不过刘禹锡心态好,不然也不会有“诗豪”之誉,比如别的诗人一到秋天就各种伤怀,他却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实际上,贬官10年后,刘禹锡是有一次复官机会的,只不过被他自己给作没了。
公元815年,刘禹锡和柳宗元接到诏令,回京述职,途经蓝桥驿时遇见了同样遭遇贬谪被召回的元稹。不过,元稹不像刘、柳这么惨,一去10年整,所以出于客套,他就赠了刘、柳一首表达同情的诗。
回京以后,刘禹锡耐不住寂寞,往玄都观游玩,见桃花开得正好,就写了一首《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他本想借这首诗讥讽当权的新贵们,不曾想为自己招来祸事,时武元衡为宰相,直接将他贬为播州刺史。播州为今贵州辖区,唐时偏远荒凉,是谪官的流放之地,尤其刘禹锡的母亲已经80岁高龄,受不住长途奔波。
所以,柳宗元上疏,请求与刘禹锡换官,武元衡没同意,反而将柳宗元贬去了柳州。时御史中丞裴度很欣赏刘禹锡的才华,特意为此事上表,与唐宪宗李纯论孝道,最终打动了宪宗,刘禹锡改官为连州刺史。
在这件事上,最倒霉的就属元稹,只因他赠送刘、柳一首诗,适度表达了同情,就再被加贬为通州司马,差点死在了任上。
随后,刘禹锡和柳宗元一同离京,沿途相伴而行,互赠了三首诗,直到渡口处才依依惜别。这也是刘禹锡和柳宗元的最后一面,4年后柳宗元便客死柳州,曾临终托孤刘禹锡,刘禹锡不但将他的孩子视为己出,一直培养成人,还替他整理了诗集。刘柳之情,千古美谈。

公元826年,刘禹锡接到诏令,回洛阳选官,正式结束了长达22年的贬谪生涯。途经扬州时,刘禹锡与白居易初遇,白居易为刘禹锡接风洗尘,席间为刘禹锡抱不平,作《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在诗中写“二十三年”,是把路上这一年也算进去了,尽管如此,22年的贬谪,也让刘禹锡吃尽了苦头。可刘禹锡不愧有“诗豪”之名,不但没有颓丧,反而回酬了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安慰白居易: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之后,刘禹锡复官,任职于东都尚书省,次年调回长安,擢为主客郎中,加集贤殿学士。此时的刘禹锡,已经56岁,豪情不减,复游玄都观,作诗《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是刘禹锡笔下“最爽”的一首诗,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漫长的贬谪生涯,并没有让刘禹锡屈服。他看不惯那些弄权的臣子,虽然曾因“玄都观诗”遭贬,可本次回朝,依旧敢写:前度刘郎今又来。
所以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没有谁会一直富贵,也没有谁会永远倒霉,低谷时保持斗志,不亢不卑,只要扛过去,就有出头之日,正如刘禹锡在诗中所写: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就是“诗豪”刘禹锡的故事,曲折却也豪迈,对生活永远保有热情。
了解更多古代诗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