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者 杜一用
最近,厦门大学校友、港交所前行政总裁李小加卷进了“付费上班”和裁员风波。他从港交所离职后创立的滴灌通,历经三年多的摸爬滚打,如今正经受企业初创阶段的考验。
李小加是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专业84届毕业生,2010年起加入港交所并担任港交所行政总裁。2021年不再续约港交所后,李小加和搭档张高波创立了滴灌通,今年3月又创立了滴灌通澳门金融资产交易所。李小加的创业项目本质上都是资本运营。
李小加拥有丰富的资本运营经验,称得上是媒体人转型的优秀代表。李小加从厦大毕业后先是到中国日报社当了两年记者,1986年赴美留学取得了新闻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加入港交所前,还担任过知名投行美林证券和摩根大通的中国区总裁。
李小加曾作为中国财政部美国律师参与了中国第一次全球主权债的发行,是中国最早一批国企跨境上市的实践者。李小加在摩根大通曾参与策划并发起中国海洋石油竞购尤尼克事件,这件事被认为开创了中国企业的新时代。
李小加对港交所的贡献主要在于,对港交所进行改革,推动港交所与内地交易所接轨;延长港交所交易时段,让港股开盘时间与A股同步;将人民币股票在港交所的招股模式分为“单币单股”和“双币双股”。
有业界批评李小加现在的创业项目是国内“P2P”的翻版,这是冤枉了滴灌通。很多P2P平台把企业应收账款拿来拆份向社会融资,资金完全空转,滴灌通既没在国内融资,资金也直接注入了实体,确实有效缓解了国内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但这一次把李小加推到风口浪尖的,正是滴灌通。
5月中旬,滴灌通发布了一项“领头羊计划”,大概内容是,在员工中招募20个具备投资能力的业务骨干,每名骨干自己出资100万元,滴灌通配资900万元,共同成立一个特殊目的实体,由骨干主导实施投资,收益由双方按不同阶段不同比例分成。
仅隔一周,滴灌通又宣布裁员计划,有大约四分之一的100多名员工在被裁之列。“领头羊计划”和“裁员”两件事情连在一起,于是滴灌通被指是在实施一项“付费上班”计划。表面上看这两件事情的逻辑,事实似乎如此。实际上,鼓励更多员工参与一起创业和通过裁员降本增效,对一家正在爬坡过坎的初创型企业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李小加创立滴灌通的初衷是,把国际资本导给国内的实体店,前期先用自有资金投出样板,投资项目在澳交所挂牌,投资资本通过澳交所选择退出。实体店在澳交所挂牌和大企业在港交所上市有一条逻辑是一样的,即对盈利能力的要求。澳交所挂牌项目从投资方给项目注入资金起,便可以参与分红,分红数据和预期便是到澳交所挂牌的重要参考指标。
根据滴灌通官网的数据,到今年4月15日,滴灌通已经有超过1.24万家实体店在澳交所挂牌,累计融资金额超过44亿元人民币。
按照李小加之前放出的风声,滴灌通要在2023年底前完成2万家门店的投资。滴灌通从2021年至今完成三轮融资,共拿到了6亿多美元资本金,已投项目中回款2亿多美元。
不难想象李小加设想中的滴灌通与现实间的差距。创立了三年多的滴灌通眼下正面临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员储备超过了业务发展实际情况。滴灌通回应界面新闻的采访时直言不讳:“新阶段不再适合继续保持高速的自有资金投资,前期为直接投资而提前配置的相关人力与资源,和新阶段新任务不太适应。留足战略资本,也意味着必须严格控制运营成本。”
按照滴灌通的计划,早期的滴灌通承担了澳交所对接投资项目的所有任务,接下来的滴灌通会逐步弱化投资、强化交易所角色,向“裁判员”过渡,要将澳交所资金投资比重从去年的100%降到50%以下。
滴灌通言下之意,余粮所剩已经无多了,开源截流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应该说,滴灌通实施“领头羊计划”既有壮大创业团队的考虑,也有开源的需要,而裁员则是降本增效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