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王小波
1952年5月13日,王小波出生于北京,由于正值家里出现重大变故,父母为他起名为“小波”,除了纪念这一年的事,也想借“大浪化小波”的寓意,让这次变故早点过去。
王小波从小不爱说话,而且还因为母亲生他之前受了刺激,身体也不是很好,少年时期的王小波不能剧烈运动,最大的爱好就是蹲在墙角发呆,因此很多人叫他“傻波子”。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不过,虽然爱发呆,王小波却不孤独,他喜欢看书,由于父亲以前是大学教授,家里藏书特别多,王小波只要没事就拿本书读。
王小波看书从来不挑,只要有字就行,书读的多了,思想也就渐渐开放了起来,于是他开始向往自由和浪漫的生活,不想被束缚在“格子”里。
16岁那年,还没等到成年,王小波就义无反顾的投身到云南边境下乡去了。
别人去云南插队,一个个都垂头丧气、愁眉不展,王小波却巴不得离开家,还安慰大家:“人就像一滴滴在桌布上的墨水,到了哪里都可以向四周慢慢扩散”。
1969年,王小波踏上了去云南的列车,而这也成了他一生中“梦开始的地方”。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一、云南往事王小波到云南下乡时,才刚刚16岁,正处于对世界刚刚懵懂的年纪,他并不知道向往的云南会是什么样子。
果不其然,坐了二十几个小时火车到达云南的王小波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眼前的场景吓傻了。
整个村子里,卫生差、伙食差,队长给他分配的工作是插秧,王小波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在水田里度过,一米八的大个子天天撅着屁股弯着腰在水田里一插就是一天,累的腰都快断了。
而且,由于云南的卫生条件太差,王小波呆了一段时间就得了肝病。
曾经豪言壮语的王小波第一次尝到了现实的残酷,就像他自己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的:
“当时……,丝毫也没想到自己,同时我也要承认,当时我愚蠢很”。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可艰苦的生活环境和体力劳动,没有让王小波放弃看书这个爱好,为了能多看点书,王小波不管是干什么活,都在腰里别着本书,为了防止被队长发现,经常是包个书皮迷惑外人。
因为他看任何书都是一样的书皮,大家常说王小波看书慢,其实别人不知道的是,王小波的阅读速度非常快,这一点,王小波的哥哥可以作证。
2年多的下乡时光是漫长又难熬的,王小波切身感受了时代赋予他的痛,也因此看到了底层人群的生活状态,对他创作《黄金时代》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二、为情所困王小波很丑,但他的思维和性格却很前卫,这一点淋漓尽致体现在他和妻子李银河的交往历程中。
1977年,王小波是一名工人,平时除了在车间工作,就是写写小说,由于天生底子好,王小波的手稿和文章在朋友间小有名气。
那一年,时任《光明日报》编辑的李银河机缘巧合下看到了王小波写的《绿毛水怪》,深深地被文章吸引,于是就想见见这个“幕后作者”。
可不见面不要紧,见了王小波的李银河当场就被吓了一跳,甚至说“不如不见”,可王小波却对李银河一见钟情,他第二次见李银河就和她表白了。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你有男朋友吗?你看我怎么样?”
“你应该去动物园里的爬虫馆里看看,是不是我比他们还难看……你也不是就那么好看呀,咱们扯平了”。
李银河觉得二人身份悬殊,不想和他有牵扯,王小波却没皮没脸地和李银河疯狂示爱。
当面表白不行,就写情书,用五线谱写情书,直到炙热的情书唤醒李银河的芳心。
王小波说:“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或许他觉得李银河和自己一样,都是有趣的人,恰好李银河也这么认为。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三、出书受阻认识不到3年,王小波就和李银河结婚了,那时候刚刚恢复高考,王小波考进了人大,虽然学校规定在校生不能结婚,但因为王小波有过多年工作经验,“钻了个政策的空子”就把证给领了。
王小波的父亲给了李银河500块钱彩礼,两家人在王府井吃了个饭,这事就成了。
1982年,结婚2年多的李银河申请去国外留学,王小波也想去,但他除了国学拿得出手,其他的都不是很擅长,加上英语太差,不得已还是舔着脸靠着瞧不起的国学也去了匹兹堡大学。
留学期间,李银河和王小波租住在一间小房子里,靠着打工赚钱勉强维持生活,别人笑话王小波是“陪读家属”,只有李银河支持他不能放弃文学才华。
“你就踏实在家写小说吧,我来想钱的事儿。”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正因为李银河从物质和精神上给王小波的鼓励,《黄金时代》这本书才得以在留学期间完成了大部分写作。
1991年,回国发展的王小波完成了《黄金时代》的修订,并在导师许倬云的支持下推荐给了《联合报》,《黄金时代》一战成名,获得了第十三届联合报短篇、中篇大奖,还获得了25万台币的奖金。
王小波喜出望外,第一时间就把工作辞了,专心在家写小说,并把《黄金时代》在国内的出版事宜提上了日程。
没想到的是,《黄金时代》的出版遭到了巨大的阻力,原因就是王小波与主流作品“三观不合”,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性,直白露骨的性描写段落,令国内出版商望而生畏。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人觉得这本书就是一本“风月”之书,甚至被认为是有色书籍,王小波很无奈,虽然他极力解释所有的性描写都是为情节服务的,但也无济于事。
为了让这部作品出版,王小波发动了自己的朋友和关系,但出版社的口吻出奇的一致:“小说很精彩,但是不敢发”。
最终,还是华夏出版社的赵洁平读了这本书,背着主编私自做主出版,才得以让《黄金时代》在内地正式亮相。为此,赵洁平编辑还因此受了严厉指责。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四、小波的伟大王小波说:“写《黄金时代》用了我很多时间和才华,写得很精致,倾注了我对小说的许多想法”!他还戏称《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
《黄金时代》从构思到出版历经二十余年,这部作品主要以王小波在云南下乡时的见闻为蓝本,讲述了知青王二和女医生陈清扬之间的故事。
而这部作品之所以称之为伟大,主要是因为王小波在书中把有趣、智慧、自由的概念玩到了极点,甚至接近于荒诞、寂寥、悲哀。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小说中的王二,处处可见王小波的影子,他把自己想说的话都塞进了王二的嘴里,于是我们看到书中的王二简直是个“憨憨的逗比”,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写起交代材料也是文绉绉。
在王小波的笔下,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半点废话,所有的行文都一气呵成,读起来也毫不费力,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大胆又荒诞的故事。
编辑搜图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1997年的4月11日,王小波意外离世结束了短暂的声明,而《黄金时代》的辉煌却刚刚开始。
刘心武说:“世界上少了一个有趣的人”。
王蒙说:“他的文风自称一路,但是这些都不是我读他作品的首要印象,首要印象是,这个人太明白了”。
一向以傲慢自居的王朔说:“他比我更牛!”
而麦家、冯唐、高晓松等各路人士也纷纷对王小波大加推崇。
优秀的作品注定将永远被人们铭记,王小波如此,《黄金时代》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