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客观规律是靠累积经验得出,老子致学方法存在根本问题

决斗武之璋 2024-02-29 17:27:27

文|武之璋

对于《老子》这本书,不管是老子一个人写的还是集体创作的,其创作动机也颇为令人怀疑。《老子》整本书创作的动机可能就是为了给帝王出谋划策,所以他最关心的是怎么统治老百姓,怎么欺骗老百姓,其愚民思想贯穿全书。

此外,我对老子的研究方法也十分不表赞同。我们都知道,在古老的年代,还没有出现所谓的“逻辑三段论”的时候,很多智者的论证,大部分学者的理论都是根据人类过去活动的经验而提出的。这个经验当然包括最重要的科技部分,它要靠不断地累积经验才会有所发展。比如说铜器,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朝出土的铜器往往已经是一个比较精致的物件,它融汇了很多种制作方法,而这些制作方法就是靠经验累积出来的。

其实不只是科技方面靠经验,甚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是伦理上的很多规律,包括有一些关于道德的说法,也是靠经验累积出来的。比如《易经》有云:谦受益,满招损。谦虚的人会得到大家的喜爱,这个就是经验累积出来的道理。所谓得道者多助,帮助他的人多,他的敌人自然就少了。谦虚就会受益,骄傲就会树敌。正是根据这个经验,得出了“谦受益,满招损”这句话。

可是,老子的致学方法没有用到过多的经验。比如说累积经验这个事情,对老子来讲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不需要累积经验,甚至于不需要累积知识,反而反对累积知识,所以他才会说出“不出户知天下”这种话。学习跟累积经验对老子来讲都不重要,因为都不重要,所以他讲出来的很多道理就不是根据经验而得出的。不是根据经验是根据什么呢?很多人包括王东岳老师,反复不停地说过很多次,老子的思考方式是根据辩证法。整本《老子》我看不出老子有什么理论是根据辩证法。老子的理论既不“辩”也不“证”,因为没有依据。

单这一点来讲,他的致学方法就有问题。他不是辩证法,也不是逻辑法,也不是归纳法,什么方法都不是。老子的致学方法非常像《易经》,什么意思呢?就是老子的致学方法是文学的,是写诗歌用的,而不是建构理论用的。

比如说老子说山谷的“谷”,“谷低下”。“谷低下”代表什么呢?代表谦虚,代表柔弱。其实山谷是地貌之一,有山谷也就有山峰。谷代表谦虚,代表低下,那山峰代表什么呢?比如说“水”,水代表柔弱,因为水滴石穿,所以柔弱胜刚强。这个结论也是主观臆测的,事实上没有这回事。因为水跟石头完全是两码事,从逻辑学上来讲是不同的两样东西,而不同的东西是不能在一起比较的。这样硬把它扯在一起的比较,叫做不当类比,不当类比得出的结论怎么会对呢?所谓柔弱胜刚强,水代表柔弱,水能穿石,就代表水赢了吗?几万年过去,水还是水,石头还是石头,有一滴水滴到这个石头上,滴了几千年,几千年的结果呢?只是滴了个小洞而已,再滴几千年这个洞也最多扩大一点罢了。这怎么能说水赢了呢?

所以自然现象的道理跟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不管是伦理上也好或者是社会上也好,都是毫无关系的,这一点荀子说得非常清楚。荀子说:“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有常”的意思是自然规律有它运行的常轨,不会因为有桀那样的暴君而洪水烈日、气候巨变来伤害活在地上的人类,也不会因为有尧舜这种明君在人间气候就变得风调雨顺。所以基本上自然的规律跟人与人之间或者社会上的很多伦理法则都是毫无关系的。

因此,老子的致学方法从根本上就有问题。一个有问题的方法怎么会得出没有问题的结论呢?这是我反对老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

0 阅读:4

决斗武之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